秦始皇的老家是泰山嗎?秦始皇祖籍在何處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當年就迫不及待的封禪泰山,舉行了封泰山禪梁父的曠世大典,在岱頂豎立代表秦文化理念的石闕,設置專司泰山工程的泰山司空,立石以頌秦德。其後又多次東巡泰山周圍。秦始皇為何不選定其首都附近的終南山或華山作為其封禪的聖山,而獨要選取遠在千里之外的泰山呢?
秦始皇東巡及封禪泰山的原因一般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政治原因,鎮壓東方的反抗;二是到東方訪仙人,尋找長生不老的仙藥。其實這是表象,秦始皇是一個迷信武力的皇帝,他手下有滅六國的精兵強將,不會勞駕皇帝御駕親征,他相信依靠秦帝國強大的軍團就可以保秦王朝萬萬年,所以他自信的稱始皇帝,下面稱二世、三世以致萬世。所以鎮壓東方的反抗不是他封禪泰山的主要原因。同樣秦朝以前,泰山也不是一座仙山,恰恰相反,正是由於秦始皇封禪泰山,第一次把泰山信仰從東夷擴大到全國信仰,泰山作為道家「仙山」,發跡於秦始皇封禪泰山。這樣看來求仙也不是秦始皇封禪泰山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秦始皇沒有說,秦國崛起於西北,祖根卻不在西部,而是來自東方。他的封禪泰山的主要原因是回家尋根,就如一個人在外發達了就要回家顯擺一樣,秦始皇回家就有這樣的的心理,只不過他顯擺的對象是他贏家信仰的泰山神靈,因為他的老家就是泰山腳下。
泰山是遠古華夏文化的發源地
遠古時期的泰山,氣候溫暖,草木蕃茂,「中央美者有岱岳,生五穀桑麻,魚鹽出焉」(《淮南子羊深傳》所記博縣(泰安縣前身)商王村,或即其故都之所在。周族代商,在泰山南北分別建立齊、魯兩國,致泰山地區的位置在此後政治格局中日益突現。古部落的發祥興盛,古帝王的頻繁活動,使泰山成為當時政治文化中心,現代史家王獻唐有言:「往古先民,生聚於斯,萬代諸皇,建業於斯,……木本水源,血統所在,泰山巍然,同族仰鏡」,故泰山一域,實「為中華原始民族之策源地」!
秦始皇的先祖伯益生活在泰山腳下
司馬遷寫的《史記》大部風是符合歷史真實的,對沒有文字的史前記載難免有錯誤,特別是他本人為了說明漢族的祖先都是來自黃帝的後裔,把五帝、三代的祖先都寫成黃帝的後代,這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當然對促進漢族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可以肯定的是贏秦的祖先不像《史記》記載的那樣是黃帝的後裔。
秦始皇的先祖伯益生活在泰山腳下
司馬遷寫的《史記》大部風是符合歷史真實的,對沒有文字的史前記載難免有錯誤,特別是他本人為了說明漢族的祖先都是來自黃帝的後裔,把五帝、三代的祖先都寫成黃帝的後代,這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當然對促進漢族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可以肯定的是贏秦的祖先不像《史記》記載的那樣是黃帝的後裔。
華族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氏族,她出現在人文始祖伏羲之前,是東夷族的一隻,後來和西夏族融合為華夏族。《姓氏考略》說:「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金文中的「華」字作「來」,說明婡夷演變成了華族。而婡夷是神農氏族。所以,神農氏婡夷也屬華族。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華族主要由伏羲族和神農氏族組成。神農氏婡夷即使不是最早的華族,也是最早融入的華族。在泰山周圍以「來」為地名的地方很多,如萊蕪市、徂徠山、傲來峰等。這些稱作「來」的地區就是華地。何光岳先生說《山海經〈海外南經〉》中的「鑄華之野」就在今山東泰安一帶。 王獻唐先生說:「泗水治東北四十五里有華胥山,又曰黃山,曰黃山寨。山下東南有黃溝,即古華渚,西有華村,即漢泰山郡之華縣舊區,今村割屬泰安。《三國誌〈魏武紀〉》註:徐州牧陶謙使張閱送曹嵩家屬赴泰山郡,被害於華、費之間,即指此華縣也。」 黃河下遊平原是華族晚期活動的主要地區,泰山是其活動的中心舞台;八百里秦川和河洛地區是夏族晚期活動的主要地區,王屋山和嵩山是其活動的中心舞台。
華夏族的祖先分別來自東夷和西夏族,他們的部落酋長東夷是蚩尤、炎帝和西夏是黃帝,東夷西進和西夏東來會與中原,不可避免的發生了戰爭,炎黃之戰,炎帝歸順黃帝,黃帝擒殺蚩尤,代神農而為天子,實現了我國北方的初步統一,這是中國歷史上華夏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這次大融合後黃帝為代表的夏族處於主導地位;形成了夏、東夷輪流擔任聯盟首領的制度。東夷的舜出生在泰山附近的歷山(今濟南),禪讓與大禹,泰山南麓石汶河岸邊有地名曰禹石汶,是禹生地。禹是西夏人,應該禪讓給也出生在泰山腳下的東夷人的伯益,伯益就是秦始皇的祖先。
《史記·秦本紀》所載:秦之先祖伯益為舜治理山澤、馴服鳥獸,被舜「賜」姓為「嬴氏」,作為東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繼承人,並賜給其封土。大禹繼承舜的王位之後,伯益又輔佐大禹治理水土、開墾荒地、種植水稻、鑿挖水井。司馬遷徑稱「秦之先為嬴姓」。嬴族故城何在,查先秦時《左傳》、《國語》、《戰國策》、《孟子》、《史記》等以「嬴」為地名者,惟有一「嬴邑」,其故地即今泰山東20公里座落在泰萊平原之間的古贏城(萊蕪城子縣村)。三代之世,古部族或以地為氏,或以國為氏,故「嬴邑」之名必與嬴族有關。宋人羅泌《路史·少昊紀》有伯翳(益)「始食於嬴」之說。嬴族之國號「秦」,也與泰山有關。《鹽鐵論·結和》篇載:「伯翳之始封秦,地為七十里。」;《春秋》中有魯地「秦亭」的記載,應該是伯益的第二個封地, 「秦亭」在泰山以南的古東原中,唐人高適《東平旅遊》詩中「汶上春帆渡,秦亭晚日愁」之句是對此遺跡的吟詠。
《史記·秦本紀》云:「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菟裘氏。」這個嬴姓的菟裘國,故址就今新泰市的柴汶河畔的樓德鎮,菟裘國與秦國同族,又一次旁證了贏秦的原地是泰山腳下。史載秦憲公、秦武公均以平陽為都邑。而在泰山附近也有一座平陽城不會是巧合吧,《春秋》記載「城平陽」,故地據考即今新泰城區附近。根據王學理等著《秦文化》記載,秦人有「地名遷徙」現象,「即部落到達一個新地方後,用族名或原住地的地名作為新居的地名」。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在泰山腳下的博縣北古嬴邑設置嬴縣,以「國姓」命名一縣,從中可見秦始皇對其發祥祖地的認同。
《史記·秦本紀》云:「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菟裘氏。」這個嬴姓的菟裘國,故址就今新泰市的柴汶河畔的樓德鎮,菟裘國與秦國同族,又一次旁證了贏秦的原地是泰山腳下。史載秦憲公、秦武公均以平陽為都邑。而在泰山附近也有一座平陽城不會是巧合吧,《春秋》記載「城平陽」,故地據考即今新泰城區附近。根據王學理等著《秦文化》記載,秦人有「地名遷徙」現象,「即部落到達一個新地方後,用族名或原住地的地名作為新居的地名」。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在泰山腳下的博縣北古嬴邑設置嬴縣,以「國姓」命名一縣,從中可見秦始皇對其發祥祖地的認同。
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山東,對東夷留在齊地已經滅絕的「八神」祭祀重新祭祀,實際上是祭祀東夷部落祖先蚩尤,其他七神都是山神地址,唯有兵主蚩尤是一個人,從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祖先贏姓是生活在泰山周圍的以蚩尤為部落聯盟首領的東夷的風、贏部落,蚩尤陵就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也從另一個方面證實秦始皇的祖先生活在泰山腳下。
贏族西遷建立秦帝國
伯益是東夷族部落中著名的首領之一,按照戎夏、東夷輪流的規則,大禹任他為戎夏——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做自己的繼承人。大禹死後,其子啟「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建立夏朝,伯益則成為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悲劇英雄人物。伯益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大廉,一個叫若木,啟繼帝位後,沒有忘記伯益之功,大廉兒子就用他的名為姓,封伯益次子若木於徐。從東夷中分化出來的商族興起於河濟之間,終於代夏建立商王朝。商代在泰山與古濟水流域,形成了以奄(今曲阜)與薄姑(今山東博興縣)為中心的贏姓方國。東夷之大國奄、薄姑是少昊集團的中心所在,其中奄是贏秦的先族所在。
武王伐紂,特別是周公東征,堅持反周的秦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他們作為戰俘一部分強迫遷到成周洛邑,一部分被遷到宗周(今陝西關中)作為宗教奴隸。如此看來,贏秦西遷的路徑有兩條,一是商末為商保西陲時西遷的贏秦軍隊,一是周初被周公俘虜的贏秦族人被強迫西遷為奴。可以肯定的是東方還有贏秦人。
西遷後的贏秦族人依靠從東方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特別是祖傳的養殖技術和駕馭技術,很快出人頭地,帶兵反抗周的蜚廉失敗後,他的後裔名造父,為周穆王駕著八匹駿馬周遊天下,被封於趙城,是為趙氏。蜚廉的另一後裔大駱有嫡子成和庶子非子(意味不是嫡出)居犬丘,非子為周王室主管養馬,馬匹繁殖很快,周孝王學習舜封伯益的辦法,封他在秦谷(甘肅省天水西南)為附庸國(地位低於諸侯國),並讓他恢復了嬴姓,稱之為秦嬴。非子的三世孫秦仲被周宣王任命為大夫。到秦襄公的時候,因護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有功,秦國被升為諸侯國,佔有岐山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逐漸增強,遷都咸陽(今陝西省咸陽東北),成為戰國七雄之首。公元前221土年,秦王嬴政縱橫捭闔,吞併四方,最終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嬴政認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稱「始皇帝」。他到雍祭祖後,立即走上了尋根之路,把殘存在基因中的東夷泰山信仰放大,修馳道直通泰山,親自到泰山封禪尋根,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帝王封禪,泰山一躍成為全國性信仰的政治山,秦二世即位後立即東巡禮祀泰山也是出於尋根的需要。
東夷的信仰是死後歸葬泰山,秦始皇死後雖不能歸葬泰山,他還是讓後代在泰山上建廟祭享,二世元年,建秦始皇廟(人祖廟)與咸陽和泰山,泰山人祖廟即石經峪西三官廟,遺跡尚存,這充分說明了秦始皇對故土泰山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