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時期有什麼樣的服飾習俗?
隋朝在北周統一北方的基礎上,結束了南北朝長期對峙的局面。唐朝歷時290年,明顯地表現為三個階段,由興而盛、極盛轉衰、由衰至亡。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中原相繼建立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後晉又引來遼兵南下。後周世宗思求致治,功志未就而逝。環繞中原另有前蜀、吳、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後蜀、南唐、北漢等十國先後割據。除相互吞滅外,最終都歸於北宋政權。
隋唐五代是中國服飾習俗急驟變革和豐富發展的時代,呈現出絢麗多彩的面貌。
在冠服制度上,隋唐兩代,上承歷代的冠服制度,下啟後世冠服制度之先河,成為影響宋、明各朝服飾制度的準則、隋文帝即位之初,本欲依照古制,將禮服制度作一番改革,但由於南北朝的長朗戰亂,國力不強,加上南北各民族服飾的長期融合,要大規模地改變服制已不可能。因此,隋文帝只對個別衣冠禮器作了調整。直到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即位,才下詔參酌古制,制訂了一套冠服制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頒行車輿衣服之令,奠定唐代冠服制度的基礎。以後雖有損益,但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所以,隋唐兩代的冠服制度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整個社會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為服飾文化的發展和各種服飾風俗的流行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的服飾種類是極為豐富多彩的,而且華麗精巧,有的則極盡奢侈之能。如隋煬帝時,宮女都專事妝飾,上而珠光映鬢,下而彩錦繞身,服飾華麗過人。唐安樂公主衣著奢侈,曾命人用百鳥羽毛製成「百鳥裙」,價值百萬。從總體上看,隋唐五代的服飾風俗,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即隋至盛唐時期和中唐至五代時期;前一個時期趨向華貴,後一個時期趨向新異。比如女子服裝在隋代有三種流行樣式:窄衣大袖、長裙高履樣式;窄袖衫襦、長裙軟鞋樣式;窄衣大袖、襉裙軟履樣式。到盛唐,這些樣式變化不大,但採用了各種印染、裝飾和刺繡技術,使服裝顯得富麗華美。而中晚唐以後,女子服裝逐漸興起了漢魏時期的大袖寬衣、長裙絲履樣式。隨著服裝變異,婦女的首飾和面飾也趨向繁雜,除崇尚高髻和繁多的簪釵花鈿外,使用了「梅花妝」、「額黃」、「時世妝」(啼妝)等新奇的面飾。唐末五代時,又產生了女子裹足的裝飾方式。
為了使讀者全面瞭解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文化,現列簡表於下:
天子冠服:通天冠、翼善冠、武弁、弁服黑介幘、平巾、幘、白紗帽、白帢、冕服、常服
百官冠服:武弁、弁服、進賢冠、法冠、平巾幘、黑介幘、介幘、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章服、帕頭靴
平民服飾:白袍、襴衫、褐衫、半臂、襖、席帽、渾脫、氈帽、壓耳帽、履鞋
后妃服飾:禕衣、鞠衣、細釵襢衣、翟衣、細釵禮、衣、花釵禮衣、半袖裙襦、青服、朱服
婦女服飾:衫、襖、裙、披帛、榼襠、半臂、背子、縵衫、帕頭、鞋、靴、屐、膝褲、冪蘺、帷帽、胡服、貂帽、寶襪
男人佩飾:金龜、袍笏、金紫、黃綬、龜袋、金魚、珠囊、玉帶、同心帶、佩環、金裝刀、礪石、算袋
婦女佩飾:花冠、簪釵、玉搔頭、鈿、金步搖、雲篦、額黃、人勝、闔葉、花鬘、玉珮、假髻、玉梳、耳璫、垂珠
婦女髮飾: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坐愁髻、九真髻、側髻、倭墮髻、高髻、低髻、鳳髻、同心髻、椎髻、囚髻、拋家髻、小髻、鬧掃妝髻、花髻、雙鬟
隋唐五代時代的眼飾呈現出一些值得注意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從隋文帝開始,官宦服裝制度較多地取法於漢魏舊制,等級之分漸趨細密,而改變了北朝禮服兼用胡制情況。第二個特點是:唐代服飾深受「胡服」的影響。唐初統治者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上自帝王官宦,下至庶民百姓,無不傾心「胡俗」。在服裝款式上,漢民族原有的交領、右衽的寬衣樣式,此時為圓領或折領、窄身小袖的筒式胡服所取代。女著男裝亦成為唐代女子服裝的時尚,這種時尚乃來自胡人的馬上生活方式。
流行於中唐以後的「時世妝」、「回鶻裝」也是從吐番或回鶻等非漢族地區而傳入中土的。第三個特點是:空前發達的紡織手工業為服飾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無論在織造技術或是圖案紋樣上,都達到前人所無法比擬的水平。據《唐六典》記載,當時的紡織物有布、絹、絁、紗、綾、羅、錦、綺、綢、褐等。每一種紡織物又有十幾種甚至幾十種不同的紋樣。
近年來在全國各地唐代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紡織品實物,完全證實了當時織物品種花色之豐富和染織技術之精湛。第四個特點是:隋唐時期是我國和其他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的時期。據史籍記載,和隋唐政府來往過的國家,約有300多個,最少時也有70多個。當時的長安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長安城居住的外國使者和商人很多。這些都為服飾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響創造了良好條件。燦爛的隋唐服飾文化傳到世界各地。
直到今天,我國東鄰地區的有些國家,仍把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流傳之廣。而對外來的衣冠服飾,唐朝政府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使這個時期的服飾大放異彩,更富有時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