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復辟是怎麼回事?張勳復辟在哪一年?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 - 1917年7月12日),是指由宗社黨黨人鐵良及其舊部張勳等清朝遺老一手策劃,於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擁護時年12歲的清朝遜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北京復辟的政變,前後歷時共十二天。因發生在丁巳年,亦稱丁巳復辟。
1917年5月,黎元洪總統「府院之爭」。日本表示支持段祺瑞,英國、美國等支持黎元洪、馮國璋。黎元洪將段祺瑞免職,段祺瑞則令屬下各省督軍宣佈獨立。黎元洪乃電召安徽督軍張勳入京調停。1917年6月,張勳率五千辮子軍北上。密謀復辟,段祺瑞則欲利用他對黎元洪而支持其入京。7月1日,正式讓溥儀登基後召致全國反對,段祺瑞於是組成討逆軍討伐,7月12日即結束。
張勳復辟雖然歷時僅僅十二天,但卻是中華民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點。這場復辟直接導致段祺瑞的復出和皖系、直系兩大軍閥的崛起,更將民國以來的兩大法統(孫中山和袁世凱)統統徹底打翻。此次復辟之後,北洋集團的利益分化更加明顯,復辟後段祺瑞與馮國璋之間的兵戎相見,使得自民國成立以來的「總統府」「國務院」之間的爭執最終付諸武力。以張勳復闢為界限,民國成立以來「內閣制」與「總統制」、北洋集團與民主黨派(革命黨人)的制度之爭、政見之爭,演化為赤裸裸地力量博弈和軍事較量。此外,張勳復辟還間接使得吳佩孚、馮玉祥兩個北洋後輩嶄露頭角。
實際上,張勳復辟的本質並非封建王朝保守勢力對中華民國的反撲——直至進入北京後張勳也沒有復辟的意圖,這一點後文詳及——而是民國各派政治力量以反擊復闢為幌子,進行的一場圍繞政治利益分配而展開的較量和博弈。儘管張勳迅速失敗,但主導復辟的相關利益集團並沒有隨著張勳的身敗名裂而消亡,而是在反對張勳的鬧劇中獲得了更大的利益,並最終為利益的再分配而大打出手,最終導致了軍閥混戰和中華大地的實質性分裂。
張勳復辟失敗後,復辟的重要參與者康有為曾有詩曰:「圍城慘淡睹龍爭,蟬唅聲中聽炮聲。諸帥射王敢傳檄,群僚賣友竟稱兵,晉陽興甲何名義?張柬無謀召喪傾。信義雲亡人道絕,龍旅收影涕沾纓」。政治態度雖有問題,但詩卻不錯,將複雜曲折的復辟經歷簡練地交代了出來。本文以「圍城龍爭」為題,希望以張勳復闢為切入點,通過結構這一近代歷史上的著名鬧劇,探索清政府滅亡後中華大地政局動盪、戰亂不斷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