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榮為何被評中國古代最「冤」的帝王? | 陽光歷史

 

A-A+

周世宗柴榮為何被評中國古代最「冤」的帝王?

2016年08月03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824 次

  細數中國古代帝王,若真要評個「歷史之最」的話,那應該有最猛的,最狠的,最毒的,最荒唐的,最聰明的……可輪到後周世宗柴榮,卻只能輪到一個字——冤。

  辛苦打下了江山,到頭來卻被另一位天子拾了便宜,吃著他的老本開創了一個朝代。他就像一個卓越的革命戰士,走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卻終沒等到全國解放。他爭不過的卻是人最無奈的事情---壽命。杜甫有詩「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衣襟。」說的是傳說裡的諸葛亮,可怎麼看,都彷彿是預言了後世柴大英雄的人生。

  且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看看這位英雄的道路,感慨一下人生的無常。

  既說人生無常,當先問英雄的出處,論出身,自古帝王要麼顯貴,要麼布衣,柴榮的家世卻只透著倆字---破落。

  他是河北刑台人,本為貴族子弟,可輪到他這一輩,偌大的產業和地位都已蕩然無存,還好有個姑姑嫁對了人,成了後漢大將郭威的夫人,為生活所迫,柴榮七歲那年就投奔到姑父郭威的軍中效力,說不好聽,叫寄人籬下。

  可機會總偏愛有準備的人,漸漸的,郭威也對這個不起眼的侄子刮目相看了。他的謹慎厚道,他在關鍵時刻的果敢機靈,無不得到了這位大英雄的喜愛。在郭威的軍中,他的地位節節攀升,從小兵到偏將,從偏將到郭威的養子,終於成為郭威最倚重的人物。柴榮鞍前馬後,跟隨著郭威南征北戰,後漢國發生了內亂,一番龍爭虎鬥後,身為大將的郭威做上了皇帝的寶座,改國號為周。而在這場權力風暴中,郭威的家小都被後漢皇帝殺得一個不留,成了「絕戶頭」。這樣,三十一歲的柴榮,成為郭威皇位唯一的合法「繼承人」。從家族破落子弟到皇儲,似乎老天在照顧著他。

  可幸運嗎?從士兵到將軍,一步一步都得真刀真槍爬上來,從死人堆裡衝出來,柴榮正是這樣,唯一的幸運就是他跟對了人,五代時期北方戰亂,所卻是些土匪類的人物,要麼殘暴好殺,要麼荒唐無道,可柴榮的主子郭威,卻著實是個響噹噹的大英雄。

  也正是在郭威的領導下,北方周國休養生息,體恤百姓,任用賢能,富國強兵,分裂時代的中國,終於出現了一個最好的政權,只遺憾天不假年,郭威只當了三年皇帝便去世了。

  其實郭威是不必遺憾的,歷史已經安排了一個更好的統治者,去替他完成未完成的事情---柴榮。

  34歲的柴榮就這樣坐上了權力的寶座,可這的確不是時候,因為他所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

  北漢政權盤踞山西,勾結契丹人割據自立,而北漢的後台--契丹,更似一隻狡猾的猛獸,坐視著漢家政權的自相殘殺,時刻等待著坐收漁翁之利,中國南方,如南唐,吳越,後蜀等政權,佔有著大大小小的土地,幾乎都是當時中國最繁榮的經濟帶。柴榮的周國,雖貌似諸雄中實力最強,卻實在處於列強的包圍之中,佔據中原的身份,更使他成為大家的眾矢之的。

  內部更糟糕,郭威在位的三年,雖厲行節約,恢復生產,可北方大地飽經戰亂,元氣只不過剛剛恢復。內部呢,各路將領心懷鬼胎,五代戰亂,帶兵者都養成了牆頭草隨風倒的習慣,所謂忠義統統一邊去,文官的首領更是那位歷事五朝的老油條馮道,這樣的官場風氣,郭威知道,卻還沒有時間去整治,就一併留給了柴榮了。

  柴榮的皇位還沒坐穩,北漢就找上門來了,幾十萬大軍勾結契丹,邊關烽火告急,朝臣人心惶惶。各種麻煩一團糟,郭威慘淡經營留下的基業,眼看就不保了。

  柴榮卻很冷靜,在這紛亂的頭緒中,他理清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先打北漢,打敗北漢,震懾天下,所有的麻煩就迎刃而解了。於是, 親征!

  親征?說的容易,勝了好辦,敗了又咋說,北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北漢後面的契丹,那貌似威行天下的後唐皇帝不就是被契丹逼得一把火自殺了麼?習慣了當牆頭草的臣將們腿肚子又開始打哆嗦了。文官之首馮道首先跳出來反對,大概是覺得柴榮皇帝當不長了,竟然當廷嘲笑柴榮。柴榮卻很冷靜,你反對是嗎?貶!

  五朝元老,做慣了牆頭草的馮道,就這樣被罷了,柴榮同時也傳遞了一個信號:非常時期,誰敢退縮,不饒!

  幾十萬大軍忐忑不安地上路了,雖被震懾了一回,大家卻還心裡打著算盤,一旦戰事不利,柴榮被身邊人綁了去請賞都有可能,說是坐在火山口上,卻一點也不為過。

  柴榮,卻很快展現出他的厲害,當然,是先對自己人。

  可機會總偏愛有準備的人,漸漸的,郭威也對這個不起眼的侄子刮目相看了。他的謹慎厚道,他在關鍵時刻的果敢機靈,無不得到了這位大英雄的喜愛。在郭威的軍中,他的地位節節攀升,從小兵到偏將,從偏將到郭威的養子,終於成為郭威最倚重的人物。柴榮鞍前馬後,跟隨著郭威南征北戰,後漢國發生了內亂,一番龍爭虎鬥後,身為大將的郭威做上了皇帝的寶座,改國號為周。而在這場權力風暴中,郭威的家小都被後漢皇帝殺得一個不留,成了「絕戶頭」。這樣,三十一歲的柴榮,成為郭威皇位唯一的合法「繼承人」。從家族破落子弟到皇儲,似乎老天在照顧著他。

  可幸運嗎?從士兵到將軍,一步一步都得真刀真槍爬上來,從死人堆裡衝出來,柴榮正是這樣,唯一的幸運就是他跟對了人,五代時期北方戰亂,所卻是些土匪類的人物,要麼殘暴好殺,要麼荒唐無道,可柴榮的主子郭威,卻著實是個響噹噹的大英雄。

  也正是在郭威的領導下,北方周國休養生息,體恤百姓,任用賢能,富國強兵,分裂時代的中國,終於出現了一個最好的政權,只遺憾天不假年,郭威只當了三年皇帝便去世了。

  其實郭威是不必遺憾的,歷史已經安排了一個更好的統治者,去替他完成未完成的事情---柴榮。

  34歲的柴榮就這樣坐上了權力的寶座,可這的確不是時候,因為他所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

  北漢政權盤踞山西,勾結契丹人割據自立,而北漢的後台--契丹,更似一隻狡猾的猛獸,坐視著漢家政權的自相殘殺,時刻等待著坐收漁翁之利,中國南方,如南唐,吳越,後蜀等政權,佔有著大大小小的土地,幾乎都是當時中國最繁榮的經濟帶。柴榮的周國,雖貌似諸雄中實力最強,卻實在處於列強的包圍之中,佔據中原的身份,更使他成為大家的眾矢之的。

  內部更糟糕,郭威在位的三年,雖厲行節約,恢復生產,可北方大地飽經戰亂,元氣只不過剛剛恢復。內部呢,各路將領心懷鬼胎,五代戰亂,帶兵者都養成了牆頭草隨風倒的習慣,所謂忠義統統一邊去,文官的首領更是那位歷事五朝的老油條馮道,這樣的官場風氣,郭威知道,卻還沒有時間去整治,就一併留給了柴榮了。

  柴榮的皇位還沒坐穩,北漢就找上門來了,幾十萬大軍勾結契丹,邊關烽火告急,朝臣人心惶惶。各種麻煩一團糟,郭威慘淡經營留下的基業,眼看就不保了。

  柴榮卻很冷靜,在這紛亂的頭緒中,他理清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先打北漢,打敗北漢,震懾天下,所有的麻煩就迎刃而解了。於是, 親征!

  親征?說的容易,勝了好辦,敗了又咋說,北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北漢後面的契丹,那貌似威行天下的後唐皇帝不就是被契丹逼得一把火自殺了麼?習慣了當牆頭草的臣將們腿肚子又開始打哆嗦了。文官之首馮道首先跳出來反對,大概是覺得柴榮皇帝當不長了,竟然當廷嘲笑柴榮。柴榮卻很冷靜,你反對是嗎?貶!

  五朝元老,做慣了牆頭草的馮道,就這樣被罷了,柴榮同時也傳遞了一個信號:非常時期,誰敢退縮,不饒!

  幾十萬大軍忐忑不安地上路了,雖被震懾了一回,大家卻還心裡打著算盤,一旦戰事不利,柴榮被身邊人綁了去請賞都有可能,說是坐在火山口上,卻一點也不為過。

  柴榮,卻很快展現出他的厲害,當然,是先對自己人。

  親軍都指揮使趙晁先做了倒霉蛋,他提出退兵的主張,柴榮二話不說,關!功勳卓著的大將就這樣被囚禁了,雖然還算仁慈,卻足足震懾了全軍上下。

  於是,各支軍隊終於達成了共識,不戰勝,就完蛋,想跑,就得先當了墊背的,沒二話,全力死戰吧。

  兩軍在高平相遇,大戰開始了,契丹人發揚其一貫坐山觀虎鬥的優良傳統,坐看漢人們殺個你死我活。但北漢軍確是凶狠,仗著人數的優勢,上來就猛打猛衝,柴榮的右翼軍很快崩潰了,右翼軍將領竟然火線倒戈投降北漢。一時間,周軍陣腳大亂,北漢皇帝志得意滿,等著看周軍屍橫千里的一幕。

  這時候,有一個人親率精兵,冒著槍林彈雨朝北漢軍陣衝了過來,敗逃的周軍先是一愣,既而又是一震。

  衝上來的正是他們的皇帝---柴榮。

  皇上都沖了,咱們還退啥?打他娘的。

  潰敗的軍陣重新合攏,逃跑的士兵們再次回頭持戈相向,周軍,重新鼓舞了士氣,穩住了陣腳,關鍵時刻,又是柴榮,親率精兵猛擊北漢中軍,這一來,就彷彿一把匕首,直桶在北漢軍的胸膛上。志在必得的北漢軍,敗了。

  潰敗,倉皇的潰敗,數十萬北漢軍如羔羊一般被宰割著,觀戰的契丹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啊,一個人,竟能扭轉整個的戰局。這樣的英雄,怕是幾百年才出一個吧。

  還未等他們想明白,周軍已然打掃完了戰場,雪亮的馬刀指向契丹軍陣:你想來試試嗎?

  試什麼試,跑吧!數萬契丹軍轉眼間逃得不剩,天下無敵的契丹勁旅,在中原軍隊面前未戰先潰!五代十國數十年來,這是第一次。

  高平之戰,在中國歷史上顯得很不起眼,然而對於五代亂世來說,它卻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他使北漢遭受重大打擊,再無法爭鋒中原,內部風雨飄搖的周政權也因此穩定了局面,而統一天下的重任,也落到了周政權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戰局最危急的時候,有個將領跟隨著柴榮一起衝殺出去,穩住了陣線,這個人後來也做了皇帝,他就是趙匡胤。高平之戰,既成就了後周統一天下的重任,也成就了另一個完成者的平步青雲,歷史,真是個奇妙的編劇。

  柴榮卻明白,這不過是開始,統一天下只是他計畫中的第一步,在他的心中,還隱藏著一個夢想。

  這正是他的三十年計畫:十年統一,十年養民富國,十年外逐強敵,雄霸天下。

  這是一個足夠讓今天的中國人也會激動的夢想。

  他出身坎坷,歷經磨難,見慣了中原百姓在戰火中的苦難,見慣了軍閥混戰的嘴臉,見慣了契丹鐵蹄肆虐中原的悲愴,現在,是到了有人結束這一切的時候了。

  他不僅要做個皇帝,他也不僅僅追求一統天下的榮光,他追求的,是建立一個如盛唐般強大的帝國,在當時割據戰亂的背景下,這似乎不可能,但是他確是一步步這樣做了。

  先是人事改革,高平之戰後,後周在穩定局勢的情況下開始了對朝臣的大清洗。諸多驕兵悍將被罷,他更是大力整頓吏治,懲辦貪污,打擊豪強,用優惠的政策鼓勵農民墾荒生產,郭威沒做完的事,他都做到了,且做的更好。

  皇上都沖了,咱們還退啥?打他娘的。

  潰敗的軍陣重新合攏,逃跑的士兵們再次回頭持戈相向,周軍,重新鼓舞了士氣,穩住了陣腳,關鍵時刻,又是柴榮,親率精兵猛擊北漢中軍,這一來,就彷彿一把匕首,直桶在北漢軍的胸膛上。志在必得的北漢軍,敗了。

  潰敗,倉皇的潰敗,數十萬北漢軍如羔羊一般被宰割著,觀戰的契丹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啊,一個人,竟能扭轉整個的戰局。這樣的英雄,怕是幾百年才出一個吧。

  還未等他們想明白,周軍已然打掃完了戰場,雪亮的馬刀指向契丹軍陣:你想來試試嗎?

  試什麼試,跑吧!數萬契丹軍轉眼間逃得不剩,天下無敵的契丹勁旅,在中原軍隊面前未戰先潰!五代十國數十年來,這是第一次。

  高平之戰,在中國歷史上顯得很不起眼,然而對於五代亂世來說,它卻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他使北漢遭受重大打擊,再無法爭鋒中原,內部風雨飄搖的周政權也因此穩定了局面,而統一天下的重任,也落到了周政權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戰局最危急的時候,有個將領跟隨著柴榮一起衝殺出去,穩住了陣線,這個人後來也做了皇帝,他就是趙匡胤。高平之戰,既成就了後周統一天下的重任,也成就了另一個完成者的平步青雲,歷史,真是個奇妙的編劇。

  柴榮卻明白,這不過是開始,統一天下只是他計畫中的第一步,在他的心中,還隱藏著一個夢想。

  這正是他的三十年計畫:十年統一,十年養民富國,十年外逐強敵,雄霸天下。

  這是一個足夠讓今天的中國人也會激動的夢想。

  他出身坎坷,歷經磨難,見慣了中原百姓在戰火中的苦難,見慣了軍閥混戰的嘴臉,見慣了契丹鐵蹄肆虐中原的悲愴,現在,是到了有人結束這一切的時候了。

  他不僅要做個皇帝,他也不僅僅追求一統天下的榮光,他追求的,是建立一個如盛唐般強大的帝國,在當時割據戰亂的背景下,這似乎不可能,但是他確是一步步這樣做了。

  先是人事改革,高平之戰後,後周在穩定局勢的情況下開始了對朝臣的大清洗。諸多驕兵悍將被罷,他更是大力整頓吏治,懲辦貪污,打擊豪強,用優惠的政策鼓勵農民墾荒生產,郭威沒做完的事,他都做到了,且做的更好。

  最重要的卻是軍隊建設,首先是淘汰冗兵,建立嚴格的士兵和軍官選拔制度,大量老弱殘兵解甲歸田,既增加了勞動力,又加強了戰鬥力。建立中央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軍人都是破壞者,他,卻是一個建設者,他的一整套政治與軍事制度,幾乎奠定了後世中國政治體制的雛形。

  最重要的,卻是統一戰略。歷來統一中華,無不在於「先南後北」或「先北後南」,柴榮,做了最聰明的一種。

  他在位的時期,後周先後對南方各政權發動進攻,奪取了江淮和四川的大片富庶土地,但是,這是為了統一打基礎,並不是為了先拿南方開刀,統一天下的第一步,就是要奪取幽雲十六州,先解除外部威脅,再完成內部統一。

  這看似很不可理解,一般不是先易後難麼?可在當時,南方政權已經無力抗拒統一,唯一的強敵就是佔有幽雲十六州的契丹,這就好比吃肉一樣,你總要先啃掉骨頭,才能吃到肉,只惦記著眼前的肥肉,到嘴的美食也丟了。

  經過五年精心準備,後周富強了,軍隊精銳了,出征,數十萬大軍水陸並進,直指被契丹割占數年的幽雲十六州。大概還是懾於高平之戰的兵威,契丹竟然望風而逃,後周軍收復關南十起縣,直向幽州進發,千秋大業,似乎一戰可成。

  可歷史,卻在這一刻發生了轉折,積勞成疾的柴榮病倒了,沉荷之下,他不得不選擇了撤兵,公元959年,一代英主柴榮病逝於開封。史載,民間百姓聞之,無不淚泣。

  大凡帝王架崩,淚水總是有的,可我相信,這次的淚水,是最真誠的。

  契丹就這樣躲過了他們最強大的對手,而柴榮一生裡唯一的漏洞:軍隊國家化問題,在他的有生之年並未完全完成,這也給了他的部下趙匡胤篡奪皇位的機會,之後,黃袍加身,趙匡胤奪位,建立300年宋朝基業。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宋朝始終未能收復幽雲十六州,擁有柴榮好家底的宋朝皇帝,卻沒有他那般的膽氣,最終使漢家土地,終落入契丹之手。

  千古遺恨,毫不為過。

  但宋朝皇帝是幸運的,因為柴榮把統一國家的一切都為他們預備下了,富強的國家,強悍的軍隊,還有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今人莫不讚歎宋朝的經濟成就,但作為奠定者的柴榮,卻被史家所忽視,被忽視的,卻還有他那個三十年強國的偉大夢想。

  騰格爾曾在一首歌中頌揚康熙「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而作為五代十國歷史的瞭解者,我有時真願意祈禱:上天,如果你可以改變歷史的話,請再給柴榮三十年時間,如此,華夏幸甚,中國幸甚。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曾對趙普感歎,如果柴榮還在的話,他永遠不會反,會忠心地當個臣子。

  我承認趙匡胤也是英雄,但我也相信,那一次,他說的是大實話。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