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悚!古代后妃殉葬如何處死 皇帝陪葬妃子殉葬全程
皇帝陪葬妃子殉葬全過程:「待這些嬪妃們睡著之後,旁邊的太監們便將她們的頭部切開一塊,執行人手持銅勺,往切開的部位裡面倒水銀,待倒入一定量的水銀之後,再用針線將頭部縫好,待一切做好後,這些陪葬的嬪妃再也沒有存活者。」
中國古代帝王墓葬制度裡,最殘忍的就是殉葬。秦漢時期,殉葬制度還比較盛行,但到漢朝以後,統治者發覺這一制度太不人道,便逐漸將其廢止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考古學家在朱元璋的陵墓中竟然發現了眾多宮女的白骨,很明顯,朱元璋死時實行過秦漢時期的殉人制度。那麼,這些陪葬的妃子是怎麼死的呢?
用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殺或自殺後陪葬。
盤點歷史上喜歡讓妃子殉葬的十大皇帝
1、秦始皇——死後創殉葬人數之最
據文獻記載推測,中國歷史上殉葬美女最的帝王,是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在為其老子處理後事時,是如何處決秦始皇生前眾多嬪妃的?這在史書上沒有交代,成了一個歷史謎團,但推測就是坑殺。
秦始皇的後宮是古代帝王中人數最為壯觀的,他在滅了六國後,將六國後宮裡的美女,也一併「接收」了。秦始皇后宮內可謂是真正的「美女如雲」,因為美女太多,住的地方都沒有,秦始皇還專門為這些美女建造了一兩百里相連的華麗宮室,給她們居住,供自己戲樂。
秦始皇一死,這些女人慘了。秦二世說,「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意思是,秦始皇后宮沒有生育過的嬪妃,不宜放他們出去」。這些女人最後沒有人能再活著,統統被處決殉葬。可以想見,當時決算的場面是十分十分恐怖的,恐怕哭得是地動山搖,聞者渾身發拌。
到底有多少漂亮的女人殉葬了秦始皇?《史記》上也沒有確數,司馬遷用春秋筆法,以「死者甚觿」一帶而過。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死的人很多,數量巨大。
嬴胡亥這個一刀切的殉葬政策,也堪稱空前絕後。自漢代以後,絕大多數皇帝不再殺生殉死,常有皇帝死前留下遺詔,令放無子的妃嬪宮女出宮。雖然偶有帝王以活人殉葬,但均不及該傢伙殘暴刻毒。直到明朝,人殉才死灰復燃,甚至成為制度。
秦始皇的後宮是古代帝王中人數最為壯觀的,他在滅了六國後,將六國後宮裡的美女,也一併「接收」了。秦始皇后宮內可謂是真正的「美女如雲」,因為美女太多,住的地方都沒有,秦始皇還專門為這些美女建造了一兩百里相連的華麗宮室,給她們居住,供自己戲樂。
秦始皇一死,這些女人慘了。秦二世說,「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意思是,秦始皇后宮沒有生育過的嬪妃,不宜放他們出去」。這些女人最後沒有人能再活著,統統被處決殉葬。可以想見,當時決算的場面是十分十分恐怖的,恐怕哭得是地動山搖,聞者渾身發拌。
到底有多少漂亮的女人殉葬了秦始皇?《史記》上也沒有確數,司馬遷用春秋筆法,以「死者甚觿」一帶而過。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死的人很多,數量巨大。
嬴胡亥這個一刀切的殉葬政策,也堪稱空前絕後。自漢代以後,絕大多數皇帝不再殺生殉死,常有皇帝死前留下遺詔,令放無子的妃嬪宮女出宮。雖然偶有帝王以活人殉葬,但均不及該傢伙殘暴刻毒。直到明朝,人殉才死灰復燃,甚至成為制度。
2、周幽王——墓中百名妃子生殉
西漢時,出了一個「盜墓大王」——廣川王劉去,劉去盜了等級很高的古墓。其中有一座是周代最後一位帝王周幽王的墓。
周幽王的墓修得十分高大,墓門打開後,往下全是白堊土,這土實際是一種石炭岩石,有一丈多厚。劉去的手下費了老大的力氣,才挖去白堊土。再往下又看到了大量的雲母石。再往下挖了一尺多深,意外地看到了100多具屍體,縱橫交錯,相互枕靠,疊壓在一起。其中只有一個男的,其餘全是女的。有的坐著,有的躺著,有的站著,身上的衣服款式和活人穿的一樣。
想必那一名男人就是周幽王了。其他的百餘女子會是誰?應該是殉葬的妃子或侍女。
人殉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喪葬惡俗,一般認為出現於父系社會。父權家族把自己的妻妾孫女侍僕,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對其有生殺權力。既然金玉珠寶都能隨葬,人這種財物自然也難免。已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主是秦穆公,其墓的殉人之多令人觸目驚心,殉人屍骨多達184具,墓室上下層的平台上擺放有殉人棺具,有的甚至是裸葬。
而《史記》記載秦穆公死後曾殉人達177人,實際出土卻多出了7人,可能是臨時處死的。周幽王是否有殉人,史料上並無記載。如果《西京雜記》所記是真實的話,這將進一步證實,中國古代的殉葬陋習,在西周時仍然是十分盛行的。
蒙古在進入鐵木真(成吉思汗)時代時,其社會形態仍處於奴隸社會,比中原的封建社會要落後多了。1227年8月成吉思汗死後,就有大量活人殉葬。時馬可·波羅所聞,成吉思汗死後,「在運送靈柩的途中,護送的人要將途中遇到的所有的人殺死作為殉葬者,並對他們說:『離開現世到陰世去服侍你們駕崩的主人吧。』」、「當蒙哥汗的屍體運往阿爾泰山時,護送的兵馬沿途殺死了將近兩千人。」除了這些不幸的殉葬者外,還有40名生前服侍過成吉思汗的美女,與他生前騎過的戰馬一道,被活活殺掉殉葬。此後的元朝皇帝死亡後,多少都有活人殉葬。
而《史記》記載秦穆公死後曾殉人達177人,實際出土卻多出了7人,可能是臨時處死的。周幽王是否有殉人,史料上並無記載。如果《西京雜記》所記是真實的話,這將進一步證實,中國古代的殉葬陋習,在西周時仍然是十分盛行的。
蒙古在進入鐵木真(成吉思汗)時代時,其社會形態仍處於奴隸社會,比中原的封建社會要落後多了。1227年8月成吉思汗死後,就有大量活人殉葬。時馬可·波羅所聞,成吉思汗死後,「在運送靈柩的途中,護送的人要將途中遇到的所有的人殺死作為殉葬者,並對他們說:『離開現世到陰世去服侍你們駕崩的主人吧。』」、「當蒙哥汗的屍體運往阿爾泰山時,護送的兵馬沿途殺死了將近兩千人。」除了這些不幸的殉葬者外,還有40名生前服侍過成吉思汗的美女,與他生前騎過的戰馬一道,被活活殺掉殉葬。此後的元朝皇帝死亡後,多少都有活人殉葬。
3、朱元璋——46名妃嬪慘死殉葬
明太祖死後,共陪葬及殉葬46個嬪妃,除了兩個死在太祖之前,最後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外,其餘38人都是殉葬而死。
傳說,朱元璋下葬時搞了一個「迷魂陣」,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這個說法已傳講了六百年,是南京民間最經典的段子之一。南京過去有個民謠:「南京有三怪,龍潭的姑娘像老太,蘿蔔當作小菜賣,十三個城門抬棺材。」朱元葬當年這個怪異下葬傳說,竟然被當成了南京的城市符號之一。
可能有人覺得是無稽之談,其實並非空穴來風,史料上有記載,如明人朱國楨的《皇明大政記》上便有這樣的文字,朱元璋下葬那天,「而發引,各門下葬」。
各門下葬,是一種障眼法,實行秘葬的步驟之一,屬反盜墓的典型特徵。我在我的《中國人盜墓史》等書中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我後來我進行了思考,發現這裡面很蹊蹺,因為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墓在哪?如此反盜墓給誰看的?結合當年當年朱元璋死後嬪妃殉葬的事實,那些棺材裡很可能裝的都是這些殉死的後宮美女!
給朱元璋殉葬的人具體有多少人,史上並無確切的記載。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後來,朱允炆對這些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行了表彰和封賞。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人都被封賞,授以「千戶」、「百戶」之職,其官皆世襲。他們都是給朱元璋殉葬宮人的父兄,即所謂「朝天女戶」。
那麼,這麼多的殉葬者都要用棺材裝殮吧,然後陪葬於孝陵。而且,這殉葬的人數正好與「13」之數頗為接近。所以,在下葬那天,十三城門同時朝外抬棺材就很好理解了。當時的南京市民在朱元璋出殯那天肯定都出來看了,但因為朝廷「清街」,只能遠遠地看,因為棺材很多,坊間便你傳我傳,便傳成了「十三城門抬棺材」,近而變成了南京一大怪。
給朱元璋殉葬的人具體有多少人,史上並無確切的記載。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後來,朱允炆對這些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行了表彰和封賞。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人都被封賞,授以「千戶」、「百戶」之職,其官皆世襲。他們都是給朱元璋殉葬宮人的父兄,即所謂「朝天女戶」。
那麼,這麼多的殉葬者都要用棺材裝殮吧,然後陪葬於孝陵。而且,這殉葬的人數正好與「13」之數頗為接近。所以,在下葬那天,十三城門同時朝外抬棺材就很好理解了。當時的南京市民在朱元璋出殯那天肯定都出來看了,但因為朝廷「清街」,只能遠遠地看,因為棺材很多,坊間便你傳我傳,便傳成了「十三城門抬棺材」,近而變成了南京一大怪。
4、朱棣——30名宮女殉葬
給成祖殉葬的嬪妃人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大明會典》的16人,一種是朝鮮的《李朝實錄》的三十餘人。
后妃們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縊、絕食,這在中國正史是很少記載。不過朝鮮《李朝實錄》中卻詳細記載了給明成祖殉葬的嬪妃集體「自殺」的過程。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戊午,三十餘名被挑選出來殉葬宮女嬪妃先在殿外用餐,後被帶到殿內,這個時候,宮女「哭聲震殿閣」。殿內放了三十多張「小木床」,這些即將赴死的妃嬪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們的頭頂上方是已經準備好自縊的繩子,「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朝鮮史詳細記錄:明成祖用30名宮女殉葬
在這三十多個人中,有兩個是朝鮮進獻的女子,一為宮女韓氏;一為崔氏,封號「美人」。臨近自縊時刻,韓氏突然跪倒在地,向與她們「辭決」的明仁宗苦苦哀求,求仁宗放她回國贍養老母,可是仁宗不為所動,最終這兩個朝鮮女子只能在異國他鄉命歸黃泉。韓氏臨死時,向她的乳母道別,韓氏回頭對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話還沒說完,腳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轉瞬之間,三十多個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這些殉葬的妃嬪死後,下一任皇帝多半會給她們及她們的親戚一些好處。最常見的是追贈謚號,表彰其行。據《明史·后妃傳》記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在明朝皇帝中,英宗朱祁鎮並沒有什麼建樹,反而一生都受制於人。他九歲登基,三十八歲去世,他經歷了「土木之變」,被擄去做俘虜,後艱難歸國復位。但是他在臨終前,卻下遺詔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這樣,最終廢止了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
這些殉葬的妃嬪死後,下一任皇帝多半會給她們及她們的親戚一些好處。最常見的是追贈謚號,表彰其行。據《明史·后妃傳》記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在明朝皇帝中,英宗朱祁鎮並沒有什麼建樹,反而一生都受制於人。他九歲登基,三十八歲去世,他經歷了「土木之變」,被擄去做俘虜,後艱難歸國復位。但是他在臨終前,卻下遺詔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這樣,最終廢止了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
5、明仁宗——五個妃子
仁宗死後有五個妃子殉葬,分別為:貴妃郭氏、淑妃王氏、麗妃王氏、順妃譚氏和充妃黃氏。
6、明宣宗——十人
宣宗的景陵葬八人,所以一種說法認為殉葬人數是七個;不過從《明史·后妃傳一》最後的加謚名單來看,又可能是十人。
7、明代宗景皇帝——具體人數不明
景帝,史書上僅記載「諸妃嬪唐氏等」殉葬,具體人數不明。五個皇帝加起來,殉葬嬪妃總數在一百人左右。
這些殉葬的嬪妃,多數沒有子女或者地位較低。比如宣宗殉葬十人說中,只有一人生前為妃,其餘的生前不過是宮女罷了。不過也有例外。給仁宗殉葬的郭氏生前已經是貴妃,並且育有三子,似乎不合殉葬者的「標準」。所以《野獲編補遺》中感歎說:「貴妃……例不當殉,豈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耶!」這種「自願」的現象還真是絕無僅有。
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殉葬制度規定很細,哪些妃嬪應殉葬,哪些可以不殉葬,都有明文規定。凡被刪封為貴妃等高等名號的,生過兒子並且兒子被封潘的,可以不殉葬,娘家原有功勳的也可 "恩免"。其餘的皆殉葬。
殉葬時,先將殉葬的妃嬪帶到一個房間,讓她們吃飯,吃過飯後,將她們引人大堂。大堂之上,放有許多小床,讓這些殉葬的妃嬪分立其上,將頭納人床上的繩扣之中,而後去床,使其吊死,然後送人墓中。
明成宗死時,他的一位朝鮮族妃子也被指定殉葬,這位朝鮮妃子臨被吊死前呼喚著她的朝鮮乳娘的名字,其淒慘之狀令監刑的太監也清然淚下。後來,這位乳娘回到朝鮮向人們講述了這一情景,朝鮮人將其記人(李朝實錄》中。
明朝這一殘忍的殉葬制度,直到 1465年明英宗死時,才得以廢除。明英宗死前,下遺詔說:"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從我這裡廢止。"至此,這一制度才最終廢止。
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殉葬制度規定很細,哪些妃嬪應殉葬,哪些可以不殉葬,都有明文規定。凡被刪封為貴妃等高等名號的,生過兒子並且兒子被封潘的,可以不殉葬,娘家原有功勳的也可 "恩免"。其餘的皆殉葬。
殉葬時,先將殉葬的妃嬪帶到一個房間,讓她們吃飯,吃過飯後,將她們引人大堂。大堂之上,放有許多小床,讓這些殉葬的妃嬪分立其上,將頭納人床上的繩扣之中,而後去床,使其吊死,然後送人墓中。
明成宗死時,他的一位朝鮮族妃子也被指定殉葬,這位朝鮮妃子臨被吊死前呼喚著她的朝鮮乳娘的名字,其淒慘之狀令監刑的太監也清然淚下。後來,這位乳娘回到朝鮮向人們講述了這一情景,朝鮮人將其記人(李朝實錄》中。
明朝這一殘忍的殉葬制度,直到 1465年明英宗死時,才得以廢除。明英宗死前,下遺詔說:"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從我這裡廢止。"至此,這一制度才最終廢止。
8、太祖努爾哈赤——三個妃子,大妃被逼殉葬
史料記載,清初皇室人殉制曾非常盛行。太祖努爾哈赤死後,有大妃烏拉納喇氏、庶妃阿濟根、德因澤殉葬。
努爾哈赤的三個殉葬妃子:
追贈旋奪孝烈武皇后/大妃,烏拉那拉氏,名阿巴亥。烏拉貝勒滿泰之女。明萬曆十八年庚寅生。二十九年十一月,其叔父貝勒布占泰(卜占台)送她嫁努爾哈赤為側福晉。前一任大福晉去世後,立為大福晉。是最後一任大福晉。天命十一年丙寅八月十一日,太祖崩;次日,大妃殉葬,年三十有七。順治七年八月,多爾袞追封其母為孝烈武皇后,謚曰孝烈恭敏獻哲仁和替天儷聖武皇后,升祔太廟。八年二月,因多爾袞得罪,罷皇后名份,奪謚號、黜廟享。子三,皇十二子阿濟格;皇十四子多爾袞;皇十五子多鐸。史稱太祖大妃。
庶妃名德因澤。姓氏不詳。殉太祖。
庶妃名阿濟根。姓氏不詳。殉太祖。
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之謎
努爾哈赤生前未正式確立繼承人。按照曾制定的「大汗共推」之說,皇太極被推舉為新汗。
八月十二日卯時,四大貝勒宣稱先帝曾有遺言,大妃從殉。三十七歲的阿巴亥被逼殉葬,以自己的死確保三個兒子的平安。死時距努爾哈赤去世不到一天,與努爾哈赤同棺斂葬。
後金時期滿族的殉葬制度為丈夫死後,嫡妻即使無子也不必殉葬,而是選擇一名無子之妾從殉。從殉之妾一般都要艷妝,然後由嫡妻率家人兒女向她行禮之後「上路」。最好的待遇是服毒自殺,或由家人以弓箭射殺或以弓弦絞殺,若是此妾不願從殉的話,則會被家人活活掐死。阿巴亥作為生育三子的嫡妻,被選中殉葬的原因難以令人信服。
在皇太極等諸貝勒脅迫下,她於努爾哈赤死後次日為汗夫生殉。《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烏拉納喇氏殉葬作如下記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略),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後金時期滿族的殉葬制度為丈夫死後,嫡妻即使無子也不必殉葬,而是選擇一名無子之妾從殉。從殉之妾一般都要艷妝,然後由嫡妻率家人兒女向她行禮之後「上路」。最好的待遇是服毒自殺,或由家人以弓箭射殺或以弓弦絞殺,若是此妾不願從殉的話,則會被家人活活掐死。阿巴亥作為生育三子的嫡妻,被選中殉葬的原因難以令人信服。
在皇太極等諸貝勒脅迫下,她於努爾哈赤死後次日為汗夫生殉。《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烏拉納喇氏殉葬作如下記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略),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9、皇太極——兩人殉葬
太宗皇太極死後,妃章京敦達裡、安達裡殉葬。
先後殉葬皇太極
敦達裡、安達裡是清初史上兩個有影響的人物,原來官職均為「牛錄章京」。崇德八年(1643年)太宗皇太極駕崩後,敦達裡在先、安達裡傚法,二人先後「自願」殉葬太宗皇太極,當時被列為「忠臣」典範,受到特殊禮遇,推崇備至,其子孫因此世受殊榮、世代顯達。
安達裡本是出身微賤的下級官員,後因戰功屢受晉陞。因此,他一再說太宗皇太極對他有「知遇」之恩。皇太極駕崩後,安達裡傚法敦達裡,主動要求殉葬皇太極。他們的要求諸王非但沒有阻攔,反而大加讚許。諸王令八旗旗王每人賜給安達裡衣服、靴子、帽子各一套,其官爵也從三等「甲喇章京」晉陞為「梅勒章京」(副都統),並由其子孫世襲罔替。
安達裡在臨終前向諸王請旨道:當我在另一個世界見到太宗皇太極在天之靈,太宗若問起後事來,我該如何回答?諸王表示說:請你轉奏太宗,我們諸王一定要好好擁戴幼主(順治皇帝),請求太宗在天之靈護佑。於是,安達裡在諸王面前自盡身亡,與敦達裡一起陪殉。
滿洲舊有殉葬之俗,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死時,都有人從殉,從殉者有嬪妃和侍從武官。滿清貴族也常以妾、奴僕殉葬。康熙皇帝在位時發佈了禁止貴族以奴僕殉葬之令,清皇室率先做到了廢止殉葬,從康熙起,未再出現人殉之事。
滿洲舊有殉葬之俗,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死時,都有人從殉,從殉者有嬪妃和侍從武官。滿清貴族也常以妾、奴僕殉葬。康熙皇帝在位時發佈了禁止貴族以奴僕殉葬之令,清皇室率先做到了廢止殉葬,從康熙起,未再出現人殉之事。
10、秦穆公——177個活人為他殉葬
史料記載,秦穆公死後有177個活人為他殉葬。這大概是春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殉葬。陪葬的規格應該是按秦穆公的遺囑定的。從當時的習慣、制度、禮儀以及人們的反應看,為秦穆公舉行的盛大埋葬、厚葬儀式都是對秦穆公遺囑的落實。
這177個都是些什麼人?主要是他的妻妾和奴僕。秦穆公妻妾成群,且生育能力很強,光長大成人的孩子就有40個。在當時的風俗習慣裡,國君大夫們的妻妾奴僕都是他們的私有財產,他們可以自由處置。他們死後,還要讓這些人在黃泉之下服侍陪伴。
此時,中原諸國已逐漸重視人的生命,慢慢放棄了活人陪葬的風俗。而西部、南方、北方甚至東部沿海,還有很多地方的人生活在荒蠻之中。
秦國在穆公的領導下正由荒蠻向中原文明靠攏。任用百里奚、蹇叔這二位對中原文化制度熟悉的專家治理國家,一定能引導貴族和民眾向中原先進的生活生產方式轉變。但剛剛接觸中原文明,想學習消化吸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改變陋習並不容易。秦穆公不是秦國最後一位有活人陪葬的國君。多年以後,秦獻公即位後,才終止了活人殉葬的制度。
把177人活埋到墳墓中,肯定會在民眾中引起很大的震動。這時候,視死如歸的勇敢者可能是少數,膽戰心驚的哀嚎者居多。他們發出的淒厲絕望的聲音引起民眾的共鳴和憐憫。殉葬這一殘忍的制度漸漸背離了人心。另一方面,陪葬的往往有不少好人。秦穆公死後,和以前的國君一樣,會讓他喜歡的人死後繼續陪伴著他。如果他是一個殘暴、昏庸、荒淫的國君,他可能不會讓賢良的君子為他殉葬,那樣就不會在社會上引起波瀾。但秦穆公是一位踏實能幹的厚道國君,他喜歡的正是百姓心中的好人。所以,把很多活生生的好人殺了給他陪葬,大家都覺得有些可惜、難過。當時,人們就唱出了《黃鳥》之歌表達悲傷之情。歌中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左傳》曾這樣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這三人應該是管理秦穆公車輛馬匹的官,人們說他們都是大家喜歡的良臣。
民心所向就是大勢所趨。人們對活人陪葬的異議和不滿加速了這種制度的消亡。到後來,秦國就使用陶俑代替了活人殉葬。
把177人活埋到墳墓中,肯定會在民眾中引起很大的震動。這時候,視死如歸的勇敢者可能是少數,膽戰心驚的哀嚎者居多。他們發出的淒厲絕望的聲音引起民眾的共鳴和憐憫。殉葬這一殘忍的制度漸漸背離了人心。另一方面,陪葬的往往有不少好人。秦穆公死後,和以前的國君一樣,會讓他喜歡的人死後繼續陪伴著他。如果他是一個殘暴、昏庸、荒淫的國君,他可能不會讓賢良的君子為他殉葬,那樣就不會在社會上引起波瀾。但秦穆公是一位踏實能幹的厚道國君,他喜歡的正是百姓心中的好人。所以,把很多活生生的好人殺了給他陪葬,大家都覺得有些可惜、難過。當時,人們就唱出了《黃鳥》之歌表達悲傷之情。歌中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左傳》曾這樣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這三人應該是管理秦穆公車輛馬匹的官,人們說他們都是大家喜歡的良臣。
民心所向就是大勢所趨。人們對活人陪葬的異議和不滿加速了這種制度的消亡。到後來,秦國就使用陶俑代替了活人殉葬。
后妃殉葬怎麼死法
人殉是野蠻的。但在許多情況下,有些人並非被動殉葬,而是主動自殺從死。如前面博文提到的為努爾哈赤生殉的四位宮女,就是自願從死,而不像大妃阿巴亥那樣是被逼的。在早期能為尊者殉葬是一種待遇和榮耀,所以主動殉葬結束生命的方式很簡單,是自殺;被動殉葬者結束生命的方式自然就是他殺了。但他殺的手段卻不會是一種,而且都是秘密處死。
現在古籍上明確有記載的,就是上文提到的朱棣死後,「吊死」殉葬者的手段。這在上文已有詳細文字了,這裡就不多說了。有一點是,在吊死前,主事者都會給殉葬者安排一頓美食,身份高者單獨送到房間,身份低的一般集中一塊,集體聚餐。俗稱「催死飯」的這頓「最後的晚餐」是相當豐富的,但由於即將到來的死亡的恐懼,誰也無心食用的,多半情況是淚流滿面,現場哭聲震天,史書記朱棣殉葬者即如此。
除了逼其吊死,將殉葬者「毒死」,也是常見的的手機。朱元璋的殉葬宮妃是怎麼處死的,有人說也是太監將她們吊死的。但民間另有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給被選定宮妃強行灌食水銀。水銀劇毒,食後立馬即死。而為什麼使用水銀?據說被水銀毒死的殉葬者,其屍體長久不腐,多年內仍栩栩如生。屍體不腐現象,在中國盜墓野史上多有記載。如漢宣帝時廣川王劉去,是一個盜墓成性的惡人。有一次去盜掘幽公塚,打開墓室後發現,墓內有一百多具屍體,互相枕壓疊加在一起,但奇怪的是沒有一具腐爛。除一具是男性外,其餘都是女人。可以推測,這些女人都是殉葬者,歷幾百年屍體不腐。此事記載於晉人葛洪撰編的《西京雜記》,殉葬者與被水銀毒死的說法頗相似。
另有一種,就是將殉葬者手腳捆住,擺成一定姿勢(造型),將其「活埋」。為了讓殉葬者失去反抗能力,有時會使用麻醉劑一類的東西,讓其「安樂死」。在考古發掘中發現,有的殉葬女性四肢存在被繩索捆綁的痕跡,這應該是當時被強行殉葬的。有的殉葬女人屈肢側身,臉朝男性,則是死後(也可能未死)被擺弄成的姿態,是一種造型,自然死亡者是不可能有那種「規定動作」的。1987年發現的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見下圖)。墓主為一身高約1米84的壯年男子,仰身直肢葬,頭南足北。墓室的東、西、北三個不同方向有三個龕室,內各有一具小孩的屍骨,朝向不一。這三個小孩專家認為就是殉葬,被活活弄死後擺出形狀的。
當然,結束殉葬者生命的方式很多,最直接,也是最省事的手段當是「砍頭」,直接將殉葬者帶到墓地,就此弄死。但這在種手段為後世棄用。原因是,不能保留全屍體。後世講究全屍時,獵殺方式就不會是砍頭了,直接將其放血刺死。所以,砍頭多在早期或犧祭時才出現。對奴隸社會等早期奴隸主墓穴考古中,曾發現殉葬者的頭被有規則地排列在一起,而屍身則另擺一處,推測就是生前遭砍頭。還有一種,古人築墓有用人頭作祭的習俗,在墓穴開挖的不同階段,都會將人頭與豬頭狗頭一樣砍下來,當作「牲」來作祭。目前考古發掘出的殷墟M1001號墓塚,殉葬者超過164人,與墓主同穴有96人。附近有大片祭祀坑內有當量很大的人體骨架,全部屍首不全,這些殉葬者被結束生命時都應該是砍頭。WKGM1號墓,墓室內有規則擺放著34顆人頭,這些都是殉葬者的頭顱,也應該是遭砍後葬入的。
另有一種,就是將殉葬者手腳捆住,擺成一定姿勢(造型),將其「活埋」。為了讓殉葬者失去反抗能力,有時會使用麻醉劑一類的東西,讓其「安樂死」。在考古發掘中發現,有的殉葬女性四肢存在被繩索捆綁的痕跡,這應該是當時被強行殉葬的。有的殉葬女人屈肢側身,臉朝男性,則是死後(也可能未死)被擺弄成的姿態,是一種造型,自然死亡者是不可能有那種「規定動作」的。1987年發現的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見下圖)。墓主為一身高約1米84的壯年男子,仰身直肢葬,頭南足北。墓室的東、西、北三個不同方向有三個龕室,內各有一具小孩的屍骨,朝向不一。這三個小孩專家認為就是殉葬,被活活弄死後擺出形狀的。
當然,結束殉葬者生命的方式很多,最直接,也是最省事的手段當是「砍頭」,直接將殉葬者帶到墓地,就此弄死。但這在種手段為後世棄用。原因是,不能保留全屍體。後世講究全屍時,獵殺方式就不會是砍頭了,直接將其放血刺死。所以,砍頭多在早期或犧祭時才出現。對奴隸社會等早期奴隸主墓穴考古中,曾發現殉葬者的頭被有規則地排列在一起,而屍身則另擺一處,推測就是生前遭砍頭。還有一種,古人築墓有用人頭作祭的習俗,在墓穴開挖的不同階段,都會將人頭與豬頭狗頭一樣砍下來,當作「牲」來作祭。目前考古發掘出的殷墟M1001號墓塚,殉葬者超過164人,與墓主同穴有96人。附近有大片祭祀坑內有當量很大的人體骨架,全部屍首不全,這些殉葬者被結束生命時都應該是砍頭。WKGM1號墓,墓室內有規則擺放著34顆人頭,這些都是殉葬者的頭顱,也應該是遭砍後葬入的。
明朝殉葬制度達到頂峰
用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殺或自殺後陪葬。中國的殉葬制度,就考古發現,最早始於殷商時期。明朝的殉葬制度,直到1465年明英宗死時,才得以廢除。明英宗死前,下遺詔說:"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從我這裡廢止。"至此,這一制度才最終廢止。
明朝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王朝,它最大的特殊之處,便在於恢復了已經被廢止上千年的殉人制度。早在朱元璋在位之時,這種殉人制度便已在朝廷中流傳開來。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朱爽(也就是秦王)死後,朱元璋便命秦王的兩名王妃陪葬,以使自己的兒子行走於黃泉之路上也有人陪伴。
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他的孫子朱允炆繼承皇位,根據朱元璋生前的遺囑,朱允炆命後宮沒有生育過的嬪妃一起陪葬。命令剛下達便在朝廷引起了混亂,哭天喊地的聲音不絕於耳。由於當時場面比較混亂,許多官員趁機貪贓枉法公報私仇,沒有生育過的嬪妃在一些官員的庇護下存活下來的有之;有些生育過的嬪妃由於得罪過某些官員而被迫殉葬的也有。史書上稱這些被迫殉葬的嬪妃為「朝天女」。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朱元璋陵墓內如此多的嬪妃究竟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殉葬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歷史學界一直存有爭論。有的史學家認為,這些嬪妃應當是上吊自殺身亡的。這種觀點聽起來有點荒謬,如此多的嬪妃怎麼可能全部自殺呢?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是這樣解釋的:朱允炆下達殉葬的命令之後,便派人將後宮所有符合條件的嬪妃一一列出了名單,殉葬那天,這些被列入殉葬名單的宮女和妃嬪都被集中在一個房間。太監們事先在房間中安放了與殉葬人數同等數量的太師椅,每個太師椅的上方都懸掛著七尺白綾。膽大一點的宮女一咬牙便將頭伸向了白綾結成的套扣內,然後用腳推開了太師椅,過幾分鐘便沒了聲息。膽小一點的宮女,早已嚇得魂飛魄散,顫抖地坐在了地上,但是旁邊的太監並沒有放過這些毫無抵抗之力的宮女,他們幾人抬著一個宮女,強行將這些嚇得半死的宮女扶上太師椅,隨後將頭上方那個用白綾結成的套扣套在這些宮女的頭上,然後將太師椅搬走,這些宮女本來已經被嚇得半死,再經過如此折騰,很快便一命嗚呼。
還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這些嬪妃是通過體內注入水銀的方式來陪葬的。為了保持陪葬嬪妃像朱元璋的遺體一樣不腐爛,一些侍臣和太監便採納了在嬪妃的體內注入水銀的提議。在朱允炆命人將殉葬嬪妃的名單一一登記造冊之後,到了殉葬的那天,所有名單上的嬪妃便被集中在一起,然後給她們每人喝了一杯放有安眠藥的茶水,待這些嬪妃們睡著之後,旁邊的太監們便將她們的頭部切開一塊,執行人手持銅勺,往切開的部位裡面倒水銀,待倒入一定量的水銀之後,再用針線將頭部縫好,待一切做好後,這些陪葬的嬪妃再也沒有存活者。
以上兩種觀點儘管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與第二種觀點相比,第一種觀點的可信度更高。誠然,從頭頂灌水銀確實是一種置人於死地並且能保持容顏不壞的絕佳方式,但是根據現在考古學家的發現,朱元璋陵墓內陪葬的嬪妃也只是一堆堆白骨,如果體內真灌有水銀,那麼在一個全封閉的墓穴裡,容顏保存幾百年應當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因此,為朱元璋陪葬的嬪妃死亡的方式,很有可能真如明史研究專家馬渭源所說的那樣——「上吊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