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留下的角化石最終證實恐龍滅亡因隕星撞擊事件 | 陽光歷史

 

A-A+

恐龍留下的角化石最終證實恐龍滅亡因隕星撞擊事件

2015年06月12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448 次



  近日科學家們宣佈,一隻屬於最後滅亡的一批恐龍留下的角化石或許將最終證實這種龐然大物的滅亡是由於一次運行撞擊事件引發的




  科學家們普遍相信,在大約6500萬年前,一次猛烈的天外撞擊事件導致了恐龍和其他諸多生物的滅絕


此次發現的角化石和這個化石上的角非常類似,應當屬於一類植食恐龍,如三角龍


  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科學家們宣佈,一隻屬於最後滅亡的一批恐龍留下的角化石或許將最終證實這種龐然大物的滅亡是由於一次隕星撞擊事件引發的。


  他們此次發現的這只45厘米長的角屬於一種植食恐龍家族,其中包括著名的三角龍。這塊化石是在美國蒙大拿州東南部偏遠地區一處被稱為「地獄溪建造」的地層中被發現的,這裡曾經出土過很多恐龍化石。


  而這塊化石之所以引起科學家們的關注是由於其埋藏的位置有點特別,其出土的地層僅僅位於標誌著白堊紀(屬於中生代)和第三紀(屬於新生代)的K-T層下方13厘米處。這一地層通常被指定為恐龍滅絕的標誌層。這就意味著恐龍似乎是在這一時期「突然之間」被從地球上抹去,消失的乾乾淨淨的。


  科學家們現在傾向於認為恐龍經歷了一次全球性的災難,導致了其種群的迅速絕滅,而非緩慢的滅絕過程。


  對於這樣一次全球性災難事件的具體情形,現在一般認為是在大約6500萬年前,有一顆小行星或彗星撞擊了地球,撞擊點大致位於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附近,這次撞擊毀滅了整個恐龍家族。


  但是一些懷疑論者指出,在撞擊發生前的大約300萬年內的地層中,恐龍化石存在明顯的缺失,因此他們提出,或許早在撞擊發生之前,恐龍便已經滅絕。


  這是事實,在K-T界限以下大約3米範圍內的地層中存在明顯的恐龍化石缺失,這一地層甚至已經被取名為「3米空隙」(three-meter gap)。


  這個奇怪的現象助長了對於恐龍滅絕理論的爭議。一部分科學家提出恐龍是在一個緩慢的過程中逐漸滅絕的,而一部分恐龍則逐漸進化成了後來的鳥類。


  而根據研究人員此次發表在《皇家學會生物學通報》上有關論文,此次出土的恐龍化石正是位於這一空隙帶內。這一發現有助於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一次災難性的撞擊事件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泰勒·萊森(Tyler Lyson)博士告訴記者:「這一發現提供了嶄新的證據,證明恐龍並未在隕星撞擊發生前便已經滅絕。」他說:「現在這只恐龍角化石告訴我們的事實是,它非常接近K-T界限,這也就表明,至少有一部分恐龍,直到撞擊發生時,依舊好好地生活著。」


  他補充說:「這一化石的出土確認所謂的三米缺失帶站不住腳,並且不符合那種認為恐龍在撞擊發生前便已經滅絕的觀點。」


  他們同時指出,在撞擊層之上(即撞擊發生後)的125厘米地層中,你根本找不到任何一種生物的化石,這是一次毀滅性撞擊事件的最好證明。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