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說中不一樣的耶律洪基:極端親宋的大遼皇帝
(耶律洪基)當即拔出寶刀,高舉過頂,大聲說道:「大遼三軍聽令。」遼軍中鼓聲擂起,一通鼓罷,立時止歇。耶律洪基說道:「大軍北歸,南征之舉作罷。」他頓了頓,又道:「於我一生之中,不許我大遼國一兵一卒,侵犯大宋邊界。」說罷,寶刀一落,遼軍中又擂起鼓來。
蕭峰躬身道:「恭送陛下回陣。」
——《天龍八部》第50回
遼道宗耶律洪基是《天龍八部》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大配角,小說中的他個性鮮明、勇武好戰,時刻想著吞併南朝一統華夏,最後走上了一條窮兵黷武之路。
然而歷史上的耶律洪基卻根本不是這個形象。
親宋漢化
歷史上的耶律洪基是一個十分親宋的遼國皇帝,漢化程度極高,終其一生,從未有過半點入侵大宋的想法,更不消說付諸行動了。《天龍八部》讓耶律洪基背了一個大黑鍋。
要說耶律洪基,必須先簡單介紹一下北宋和遼國的百年外交關係。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被草原八大部落首領推選為可汗。
公元916年,阿保機正式立國,國號「契丹」。
公元936年契丹扶植石敬瑭建後晉國,作為回報,石敬瑭認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居「兒皇帝」,並割燕雲十六州於契丹,由於佔據了燕雲十六州的肥沃遼闊土地,契丹改國號「遼」。
公元947年,後晉出帝石重貴反遼被滅。
公元951年,遼再次扶植劉崇成立北漢小王國,以此作為其與中原政權的戰略緩衝帶。
公元960年,北宋趙匡胤陳橋兵變代周立國。
公元979年,宋太宗揮師北上討伐北漢,北漢亡,遼國作為北漢的宗主國應邀援漢攻宋,自此兩國交惡。
公元979年,北宋挾滅北漢之風首伐遼國,在高粱河一役大敗而回。作為報復,遼軍曾數度越界南下(滿城之戰、雁門之戰、瓦橋關之戰)。
公元982年,遼景宗去世,雙方處於休戰狀態。
公元986年,趙光義再次三路北伐(雍熙北伐),由於準備不足,再次大敗,名將楊繼業戰死,北宋從此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軍事實力,從主動進攻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公元1004年,大遼承天太后蕭綽、聖宗耶律隆緒親率大軍南下攻宋,宋真宗趙恆在宰相寇准的「逼迫」下無奈御駕親征,兩國最高元首匯聚於濮陽城黃河北岸。由於雙方都對戰爭的最終結局缺乏必勝信心,兼之遼國大將蕭達凜意外中箭身死,遼國主動請和。太平天子宋真宗對此一拍即合,兩國遂簽署《澶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世代通好。
從1004年宋遼《澶淵之盟》條約締結之日起,一直到1120年宋金秘密締結「海上之盟」相約夾擊遼國,這116年的歲月,宋遼這兩個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大帝國基本保持著友好往來的局面,雙方每年互派使者通好:賀生辰、賀正旦以及弔祭,從1004年到1121年,共計643次之多,遼國稱呼宋朝為「南朝」,而宋朝則心照不宣地稱呼遼國為「北朝」。
當然,其間也有一些小小的不和諧音符:遼有「重熙增幣」(公元1042年)和「熙寧劃界」(1074—1076年),利用宋夏開戰趁火打劫;而宋也有鷹派人物輕啟邊釁,雄州知州趙滋將在兩國界河中捕魚的契丹漁民射殺並沉船(公元1061年)。但總體而言,依然是和平的時候多,而摩擦的時間少,算得上是天下太平。
故而,在小說發生的公元1062—1094年間,宋遼兩國一直睦鄰友好,互不交兵,以兄弟之國交往。既沒有遼道宗耶律洪基的處心積慮鐵騎南下,也沒有宋哲宗趙煦的勵精圖治整軍北伐。
耶律洪基是遼國的第八位皇帝,其祖父為遼聖宗耶律隆緒,其父為遼興宗耶律宗真,祖孫三人分別坐了50年、25年和47年的皇帝寶座,加起來長達122年之久,佔了遼朝國祚(共209年)的一半還多,這和後世的明代嘉隆萬三朝、清代康雍乾三朝極為相似。耶律洪基很長壽,1032年出生,1055年即位,1101年去?,享年69歲。
縱觀耶律洪基的一生,有三個關鍵詞需要提出:親宋漢化、識人不明、醉心佛法。如果說第一條是「正能量」的話,後兩條直接將遼帝國一步步推向衰亡。
耶律洪基是一個十分嚮慕宋朝的皇帝,其實自契丹草原開國以來,一直對中原的漢文化有著近乎虔誠的學習之心,《澶淵之盟》簽署後,宋遼兩國從高層到民間,雙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活動貫穿了整個11世紀而絡繹不絕。到了耶律洪基親政後,更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耶律洪基本人是宋仁宗的忠實粉絲,對宋仁宗趙禎無比崇拜。耶律洪基的仁宗情結從何而來?舉幾個例子。
話說耶律洪基當太子時,有一次曾化裝成賀正旦使的隨從混進大宋都城。他以為此事人不知鬼不覺,其實宋朝安插在遼國的細作早就將情報反饋到宋仁宗那裡。仁宗接見遼國來使的最後環節,笑嘻嘻地下殿,將耶律洪基從人群中隆重請出,拉著他的手遊覽大宋禁宮,最後語重心長地勸勉這位別有用心的遼國皇侄:「朕與汝一家也,異日惟盟好是念,唯生靈是愛。」搞得耶律洪基又感動又慚愧,從此在心中埋下了仁愛親宋的種子。
1063年,宋仁宗去世,告哀使節將噩耗傳遞到遼國時,耶律洪基拉著宋朝使臣的手痛哭:「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不止耶律洪基哭,當時許多遼人也哭了。據宋人陳師道在《後山談叢》記載:「仁宗崩,訃於契丹,所過聚哭。」「仁宗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宋仁宗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宋人晁說之在《嵩山文集》卷二《朔問下》中記載:「虜主(耶律洪基)雖生羯犬之鄉,為人仁柔,諱言兵,不喜刑殺。慕仁宗之德而學之,每語及仁宗,必以手加額。為仁宗忌,日齋不忘。嘗以白金數百,鑄兩佛像,銘其背曰:『願後世生中國。』」
宋人邵伯溫在筆記《邵氏聞見錄》中記載:遼道宗耶律洪基曾對宋哲宗使臣說:「寡人年少時,事大國(宋朝)之禮或未至,蒙仁宗加意優容,念無以為報。自仁宗升遐(去世),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說完流下了感傷的眼淚。
這些事跡都深深表明了耶律洪基是一個十分親宋的皇帝,如此親宋的一個人,又怎麼會時刻以南侵為己任呢?且耶律洪基的漢化程度極高,詩賦成就在遼代諸帝中應該是最高的。耶律洪基的詩作受唐詩影響較深,講究韻致,反映了契丹貴族崇尚中原文學,積極學習和吸收漢文化的傾向。其與臣下常有「詩友」之交,常以詩詞賜外戚近臣。據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遼相李儼作《黃菊賦》獻其主耶律洪基,洪基作詩歌其後以賜之。」
耶律洪基還著有《清寧集》文集一冊,但可惜的是今已散佚,無法再得知文集的相關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