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歷史上包拯真的是神奇的破案高手嗎? | 陽光歷史

 

A-A+

宋朝歷史上包拯真的是神奇的破案高手嗎?

2017年12月09日 演義趣聞 暫無評論 閱讀 100 次

  導讀: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一個非常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是清官的傑出代表,人們習慣稱他為「包公」或者「包青天」。九百多年來,有關包公的傳說實在太多,他的口碑之好,影響之大是有目共睹的!那麼,在這些傳說中,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他真的是父母早亡,由嫂子撫養成人的嗎?他真的鐵面無私,毫不留情地鍘死了侄兒包勉嗎?他真的審理過「狸貓換太子」這樣離奇的案件嗎?

  包公本名包拯,字希仁,死後謚號為「孝肅」,生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自幼聰穎好學,深受父母的寵愛。在《鍘包勉》和《包公賠情》等戲曲裡,說包拯從小受父母遺棄,由包拯大嫂帶養成人,其實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包公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斷明瞭很多冤案錯案的出色偵探形象。現存的元代公案戲有18種,包拯一人就佔了11種;明代北京永順堂刊印的說唱詞話有13種,反映包拯破案的也有8種。正是戲曲小說的這般大肆渲染,才使包拯從一個盡職盡責的封建清官變成了無所不能、神通廣大的破案能手。歷史上的包公,其實遠非傳說中的那樣神奇,只是他為百姓辦實事,所以受到了人們的愛戴與擁護。

  不能否認,包拯確實破獲過一起盜割牛舌的案件。包公在天長縣任知縣時,一個農民來告狀說有人偷割了他家耕牛的舌頭。當時宋朝的法律嚴令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犯法的,要受到重責。但是包拯對那農民說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到市場上去賣。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包拯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人怎麼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令人遺憾的是,在宋朝史料中,只記載了包公類似「斷割牛舌」這樣的幾件小案,關於他如何成為「日斷陽,夜斷陰,三口銅鍘泣鬼神」的破案高手,宋朝史料中並沒有記載。後代耳熟能詳的推斷明瞭、察識細微、判決恰當、結案迅速的大案要案,大都是來自於晚明時期的《龍圖公案》一書。此書記錄了包拯審理的案子共百餘起,但是據有關學者考證,在這100多起案子當中,很多是不可靠的,其中有22例是抄自《海公案》的,借用他書的20例,不知出處的有37例,完全傳說下來的8例。也就是說,包公成為福爾摩斯式的破案高手,應該是後人演義出來的。

  包拯的青少年時代,也曾刻苦讀書,所以在他29歲時,終於考中了進士甲科。按照宋朝規定,考取進士之後,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縣任職。但當時包拯父母親年事已高,按照「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應該盡孝奉養雙親。因而包拯請求回到安徽,在和州做官。後乾脆棄官在家奉養父母。在家孝敬父母多年、時年39歲的包拯,直到雙親去世,守喪期滿,才出任天長縣知縣,3年後又到端州任知州。這種封建孝道,深受家鄉人的稱道。近年,在安徽合肥發現了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碑上陰刻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12字。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包拯對公務兢兢業業,受到百姓的普遍稱讚。這就是說,包拯中進士後,也沒有來得及審理多少案件。

  包拯擔當過多種官職,但從史料記載來看,他一生的主要精力並不在決獄斷案,而主要是充當諫官和財政官。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包拯初任監察官員。他先後向宋仁宗提出了《論取士》、《論縣令輕授》、《請選廣南知州》等建議,還細心考察北面和西面的邊防,寫成了著名的《論契丹事宜》和《論邊將》等奏折,希望朝廷重視軍隊訓練,警備邊防。慶歷六年(1046年)三月,包拯被任命為三司戶部副使,很快又接連被派為京東路、陝西路和河北路轉運使。短短四年時間,包拯擔任了四五個職位,干的都是鹽務糧米漕運方面的工作。他支持「鈔鹽法」,嚴厲打擊不法商人,幾年過去,物價穩定,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和維護了百姓的利益。

  包拯的才幹和敬業精神受到了當朝者的賞識。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經過同僚朝臣的聯袂推薦,包拯出任江寧知府,當年年底,他又到開封府任職。包拯在開封府只有一年半左右,可是卻給人們留下很深的記憶。他懲治奸庸,為民做主,整治市容,任人唯賢,鐵面無私,享譽京師。根據《宋史》記載,當時的北宋都城汴梁(也就是現在的開封)就流傳著這樣的民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是說,打官司沒有錢疏通關節,不用擔心,還有閻王老爺和包公包老爺為你做主呢!可見,包公的口碑之好,影響之大!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包拯升任御使中丞,具體任務是糾察官邪,肅正綱紀,最後他在樞密副使的職位上告終。

  終其一生,包拯並沒有多少時間去辦案,他大部分精力是放在了進諫和財政方面,可是為什麼民間卻傳說他是一位神判法官呢?其實這和當時百姓們所期待的執法如山、清明如鏡的大清官為他們主持公道的希望有極大的關係,再加上包公確實也明斷過多起案件,這樣包公的破案高手形象就順理成章地樹立起來了。總之,包拯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了官場的黑暗、百姓的無奈,照出了人們對剛正不阿的清官的希望。換句話說,包拯已經成了正義和智慧的象徵,和真實的歷史人物已經相去很遠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