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清朝末代皇族艱辛生活:王爺拉板車蹬三輪謀生
導讀:「北京人叫什麼人都叫爺,連拉三輪的都叫板兒爺,這是怎麼來的呢?其實跟兩位著名的『車王爺』有關」,「這兩位王爺,一個蹬三輪,一個拉板車,拉板車這位還光著脊樑背。現在北京人叫的板兒爺就是指光脊樑拉平板車的人」。
由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晚清史研究學者、作家賈英華主講的《末代皇族的新生》下半部正在《百家講壇》播出,創下同期收視新高。由他所著的一部近二十萬字配以一百多幅珍貴歷史照片的同名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與「皇親國戚」做鄰居
賈英華自幼居住在東四九條一帶,曾是舊京旗人聚居之地,深宅大院居住著不少「皇親國戚」。在「文革」中他偶然讀到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並被深深吸引。繼而,他與溥儀遺孀李淑賢為鄰、閱遍其家藏書並整理溥儀遺物和日記文稿,1980年又應李淑賢和溥傑的委託,蘸著白漆用隸書在溥儀梨木雕花骨灰盒上捉刀題寫下墓誌銘。這些注定他與末代皇族結下了不解緣分。
幾十年來,賈英華採訪了三百多位歷史親歷人,累積數百小時珍貴錄音錄像資料,挖掘到不少第一手珍罕檔案,收藏數千張珍貴歷史照片。如今,很多史料成了彌足珍貴的歷史「孤本」。
賈英華說,「我寫的是歷史,歷史必須是真實的,因為它不僅僅屬於我」。1981年,他利用婚假到山東蓬萊,尋訪溥儀特赦回京後同住一室的劉寶安,一談就是幾天幾夜,老人把「文革」期間藏進炕洞珍存下來的溥儀的全部信件都送給了賈英華。賈英華下的是笨功夫。因此,他才擁有「獨家」史料,他的原則是,對於凡有爭議的史實,均要找到第一手史料佐證,否則絕不輕易動筆。譬如,溥儀一生有許多未解之謎,賈英華一直力求深入挖掘溥儀那些人所不知或人所罕知的歷史細節。溥儀受到毛澤東接見的確切時間和內容始終眾說不一,他引用收藏的溥儀親筆書信,填補了這一空白。
皇族艱辛的謀生路
《末代皇族的新生》從1912年,6歲的末代皇帝溥儀遜位,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終結開始講起。按照清室優待條件,溥儀遜位後,仍然保留宣統帝號,繼續居住在紫禁城,國民政府每年給皇室撥付費用四百萬兩白銀。直到1924年,18歲的溥儀突然被趕出故宮,宣統皇帝稱號也隨即廢止。至此,大清皇族徹底失去了政治地位,失去了無上的榮耀,也徹底失去了經濟來源。
在此後動盪的歷史中,末代皇族裡,有人變賣家產、吸毒偷生、悲涼死去;有人放下身段,街頭拉車、自謀生路;有人認賊作父、投靠日本、做了漢奸;也有人保持氣節、艱難度日,迎來新生。特別是末代皇帝溥儀,他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從皇帝變成公民,成為了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這種變化舉世罕見。那麼,末代皇族的新生之路究竟有多麼艱難?晚清宮廷裡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而皇族中脫胎換骨、自食其力的代表人物還有哪些呢?書中回望那段跌宕的歷史。
「北京人叫什麼人都叫爺,連拉三輪的都叫板兒爺,這是怎麼來的呢?其實跟兩位著名的『車王爺』有關」,「這兩位王爺,一個蹬三輪,一個拉板車,拉板車這位還光著脊樑背。現在北京人叫的板兒爺就是指光脊樑拉平板車的人」,可以說這兩位王爺是皇族中自謀生路的典型代表。在偽滿洲國垮台後,溥儀的二妹韞龢跟難民一樣歷經顛沛流離,沿路乞討回到北京;曾是皇族掌門人之一的皇叔載濤則每天凌晨天不亮,就跟妻子一起去鬼市賣破爛,「一開始載濤騎單車帶妻子去,後來連單車都賣了,冬天下雪兩人倒退著背風走到市場」,日子過得非常艱辛……在賈英華的講述中,一個個末代皇族成員的背影變得越來越清晰,他們從「金枝玉葉」變成普通勞動者的曲折歷程也依稀可見。
收藏大量晚清史料
這些年來,賈英華將這些末代皇族的故事已寫成了「末代皇族系列」十餘部專著,歷史學者閻崇年評價賈英華:「積數十年之心血與智慧,以口述、檔案、譜乘、踏訪資料為所長,凝聚成『末代皇帝系列』九書,成為清史、民國史、民族史、北京史和滿學、故宮學、歷史學、譜牒學史苑中的新葩。」小說家二月河評價:「歷史有時比小說更精彩。晚清史亦如此。賈英華基於尋訪晚清以來三百多人物,珍藏數百小時錄音錄像寫就的末代皇族紀實,頗具歷史價值。主人公皆身邊熟識之人,實乃奇緣。實述皇族演革內幕,堪映辛亥百年風雲。」
但在賈英華看來,這些書並不重要,「他們(指末代皇族)留下的那些錄音史料,比這些書的價值要高得多。江山代有才人出,以後有很多的才子會根據這些珍貴的史料,寫出比我更好的著作。我有幸的是,留下了第一手的原始史料。」
末代貴族
多年來,賈英華陸續收集了溥儀等晚清人物的一批珍貴檔案史料,包括數十小時錄像、數百小時錄音、數百位親歷者的口述資料,還收藏了數百卷100年前外國人記述中國晚清宮廷生活的各種外文原版書。他告訴記者:「史料太多,多得我這輩子都寫不完。」但他還會繼續堅持「存史求真」的原則,將已經湮沒的歷史細節訴諸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