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美國數名國防部長成為對外戰爭犧牲品
喬治·馬歇爾
羅伯特·麥克納馬拉
威廉·科恩
在美國政壇,國防部長成為政府對外戰爭失誤的「替罪羊」似乎已經成了一條「鐵律」。本月初,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黯然辭職,似乎又再一次驗證了這條「鐵律」的強大力量。而在美國歷史上,為戰爭付出了沉重代價的國防部長也的確不在少數。
馬歇爾:朝鮮戰爭讓他晚節不保
喬治·馬歇爾是美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在二戰期間他功勳卓著,二戰結束後,馬歇爾出任美國國務卿,積極倡導復興西歐的「馬歇爾計畫」,發起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在西方國家擁有極高的聲望。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白宮和五角大樓急需物色一位得力的國防部長,當時已經告別政壇的馬歇爾在眾望所歸之下再度出山。然而,朝鮮戰爭卻成了這位政壇「常勝將軍」的「滑鐵盧」。作為麥克壓撒的頂頭上司,馬歇爾不斷地「縱容和迎合」麥克壓撒的軍事冒險,犯下了「驕兵必敗」的兵家大忌。最終,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瞅準了弱點,發動了兩次大的戰役,一舉把美軍趕回了三八線。
1951年6月,朝鮮戰場形勢險惡,馬歇爾不顧年事已高,親自前往朝鮮前線瞭解戰況。回國後,他建議總統尋求達成停戰協定,以挽回頹勢。總統接受了他的建議,但此舉卻遭到以麥卡錫為首的反共議員的猛烈抨擊。麥卡錫稱「馬歇爾從1943年起就和斯大林穿一條褲子」。面對甚囂塵上的指責,朝戰失利的馬歇爾有口難辯,只好宣佈辭職。為馬歇爾輝煌的政治生涯畫上了一個不圓滿的句號。
麥克納馬拉:越戰成為他終生的夢魘
羅伯特·麥克納馬拉生於1916年,自幼就擅長用統計學原理來分析問題,被稱為「神童」。二戰時他加入美國空軍,運用統計學方法使轟炸日本的炸彈發揮了最大的殺傷效果。1961年,麥克納馬拉入主五角大樓,協助甘迺迪總統成功解決了「古巴飛彈危機」,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在美國政壇,善於算計的麥克納馬拉被戲稱為「長著腿的IBM計算機」。
可是,1965年爆發的越南戰爭卻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戰爭開始之初,麥克納馬拉信心百倍。人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他站在地圖前,舞動著長桿,喋喋不休地講著攻擊了多少個目標、空襲效率以及對方的死傷人數。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美軍士兵喪生,美國被徹底拖入戰爭泥潭中,麥克納馬拉逐漸認識到,這場戰爭正在成為他精於計算的一生中第一次出現的運算失誤。1969年,難堪重負的麥克納馬拉終於被迫離開五角大樓。更為嚴重的是,到了1971年,以麥克納馬拉的絕密公文為主體的五角大樓文件公佈於世,公眾這時才知道,麥克納馬拉對戰爭的疑慮由來已久,可儘管他早就看出這場戰爭可能會失敗,還是煞有介事地督促美國士兵去流血,去送命。消息傳出,民眾憤怒了。麥克納馬拉成了過街老鼠,走到哪裡都會遇到憤怒的抗議,甚至遭到圍攻。他的兒女們因為有這樣一個「戰爭販子」爸爸而抬不起頭,他的小兒子甚至為此離家出走。他的妻子也因為過度擔心、焦慮和壓抑,後來患上了癌症,不幸去世。
在越戰結束二十多年後,麥克納馬拉回顧了當年的悲劇與教訓,撰寫了一本回憶錄,書名就叫《回顧——越戰的悲劇與教訓》。在書中,他對自己曾經主導的越戰深感內疚。他悲哀地承認:「我們錯了,我們徹底地錯了……」
威廉·科恩:因科索沃戰爭而備受指責
1997年,柯林頓競選連任成功後,提名科恩擔任國防部長。在職期間,科恩使美國國防採購預算大幅度增加,並使軍人的工資增長到歷史最高水平。他還為五角大樓引進了電子商務系統,大大提高了國防部的工作效率。但是,在科索沃戰爭問題上,科恩卻栽了跟頭。
1999年3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沒有得到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對南斯拉夫實施空中打擊。而在這場侵略戰爭的決策過程中,身為國防部長的科恩是堅定的「主戰派」。這場戰爭給南斯拉夫人民造成了空前的災難,也使科恩備受國際輿論和正義人士的譴責。
然而,科恩最大的問題卻是「謊報戰果」。戰爭剛一結束,科恩便迫不及待地宣佈:「我們重創了敵人50%的大炮和1/3的裝甲車輛。」但經過調查卻發現,南斯拉夫軍隊僅損失了14輛坦克和20門大炮。2000年5月15日美國《新聞週刊》發表的一篇題為《科索沃被掩蓋的內幕》的文章更是「火上澆油」。文章揭露說,五角大樓在戰爭期間一再授意北約盟軍不能公佈任何有損於盟國利益的真實情況,一時間輿論嘩然。儘管科恩最終堅持到了任期結束,但科索沃戰爭的陰霾始終困擾著他,使他飽受輿論和道德的譴責。
(本報特約記者 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