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幫關羽虛構了多少戰績? | 陽光歷史

 

A-A+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幫關羽虛構了多少戰績?

2016年11月27日 演義趣聞 暫無評論 閱讀 535 次

  在羅貫中的筆下,關羽成了武聖,也為其虛構了不少戰績。這當然是因為羅貫中佩服關羽。但羅先生誇張的描寫卻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紛紛站出來口誅筆伐,貶低關羽。特別是現在網路發達了,批評得也更厲害了。不信你百度一下看看,什麼好美色,不通政治,愛慕虛榮等等,據說這些貶低關羽的網友都是讀過「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倒是在民間,關老爺依然備受恭拜。

  其實原因很簡單:關羽的忠、義是一種樸素的思想,這種樸素的思想早已深深扎根於廣大民眾心間。那關羽的勇是不是徒有虛名呢?因為羅貫中移花接木,原意欲突出武聖的高大全形象,不想卻授人以柄,大家於是紛紛撰文論證關羽的哪些戰績是假的,哪些是虛的,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懷疑關羽的武藝和戰績。看看現在三國演義的序言,毫不客氣的講,那是篇思想淺薄、誣罔視聽、疑誤後生的文章。序言裡對關羽(還有曹操、劉備、諸葛亮)的評論既與三國演義唱反調,又沒有考慮到三國誌的史實,有時將小說與史實混為一談,其實歷史這東西還真說不清楚,說算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不能全相信,有人會覺得那些文字更像寫小說。

  繼續談關羽。不管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給關羽虛增了許多戰績,但有一點仍然是肯定的,那就是:三國武將裡,關羽的戰績最好。這一點僅憑三國誌記載就可以證明。臨陣斬名將的武將只有兩個:關羽白馬殺顏良,圍曹仁,水淹七軍擒於禁、殺龐德;黃忠殺夏侯淵。馬超、趙雲、夏侯惇、許褚、典韋有這樣的戰績嗎,他們斬殺的大都是小兵小將。

  在那個年代,臨陣殺一個無名小將容易,但要殺一個大將卻並非易事。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舉一個例子:袁尚手下大將郭援領兵侵犯河東,鍾繇和馬超聯兵破之,馬超的部將龐德親斬郭援之首。就是這麼一件事,在三國誌裡卻多處宣揚,在鍾繇傳裡寫,在馬超傳裡寫,在張既傳裡寫,在龐德傳裡更是不惜筆墨:「譚遣郭援、高幹等略取河東,太祖使鍾繇率關中諸將討之。德隨滕子超拒援、干於平陽,德為軍鋒,進攻援、干,大破之,親斬援首。拜中郎將,封都亭候。」由此可見,臨陣破敵斬將並非像小說裡寫的那樣,砍瓜切菜一般。如果大家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關羽那時候為什麼會「威震華夏」(三國誌關羽本傳語)了。

  我們先從正面來瞭解關羽的英勇。

  三國誌關羽本傳記載:「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這種如入無人之境的驍勇充分體現了關羽的冷峻和高傲。關羽攻打襄陽時,曹仁只能縮在城裡固守。要知道,曹仁也是曹操的大將,封征南大將軍,如果他沒有一點真本事,曹操是不會重用他的,雖然是親戚。曹仁本傳裡寫曹仁將三百人挑戰周瑜數千人:「矯等初見仁出,皆懼,及見仁還,乃歎曰:將軍真天人也。三軍服其勇。」曹天人碰到關天人,只有龜縮的份了。水淹七軍,不僅顯示了關羽的勇,而且顯示了關羽的智。龐德勇猛大家都知道,但於禁呢?三國誌張遼樂進於禁張合徐晃傳的結尾評論這樣寫:「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最。於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在曹家親戚以外的將領中,這五個人最厲害。於禁也一直領兵獨當一面,深受曹操賞識。而許褚、典韋是與李典、李通、呂虔、文聘、龐德同傳。誅顏良、擒於禁、斬龐德,這樣的驕人戰績,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我們再從側面來瞭解關羽的英勇。

  魏國謀士程昱等人咸稱關羽、張飛為「萬人敵」,周瑜、呂蒙稱關羽、張飛為「熊虎之將」。曹操對關羽則是「壯其為人」,愛敬有加。陳壽評價關羽、張飛為「世之虎臣」、「有國士之風」。三國誌關羽本傳裴松之註:徐晃赴救襄陽,臨陣下馬宣令:「得關雲長人頭,賞金千斤。」徐晃肯定是壞了腦子,不然怎麼會相信他的手下會冒出比他更厲害的呢?因為徐晃明白自己幹不過關羽,就幻想著有奇跡出現。當徐晃擊退了關羽,「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會。」曹操還親自為徐晃勸酒。東吳因為擒殺關羽而封侯者不計其數,呂蒙、陸遜、朱然、潘璋、馬忠等等,真是:死關公我一人,幸福了千千萬萬個家庭。

  在那個年代,臨陣殺一個無名小將容易,但要殺一個大將卻並非易事。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舉一個例子:袁尚手下大將郭援領兵侵犯河東,鍾繇和馬超聯兵破之,馬超的部將龐德親斬郭援之首。就是這麼一件事,在三國誌裡卻多處宣揚,在鍾繇傳裡寫,在馬超傳裡寫,在張既傳裡寫,在龐德傳裡更是不惜筆墨:「譚遣郭援、高幹等略取河東,太祖使鍾繇率關中諸將討之。德隨滕子超拒援、干於平陽,德為軍鋒,進攻援、干,大破之,親斬援首。拜中郎將,封都亭候。」由此可見,臨陣破敵斬將並非像小說裡寫的那樣,砍瓜切菜一般。如果大家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關羽那時候為什麼會「威震華夏」(三國誌關羽本傳語)了。

  我們先從正面來瞭解關羽的英勇。

  三國誌關羽本傳記載:「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這種如入無人之境的驍勇充分體現了關羽的冷峻和高傲。關羽攻打襄陽時,曹仁只能縮在城裡固守。要知道,曹仁也是曹操的大將,封征南大將軍,如果他沒有一點真本事,曹操是不會重用他的,雖然是親戚。曹仁本傳裡寫曹仁將三百人挑戰周瑜數千人:「矯等初見仁出,皆懼,及見仁還,乃歎曰:將軍真天人也。三軍服其勇。」曹天人碰到關天人,只有龜縮的份了。水淹七軍,不僅顯示了關羽的勇,而且顯示了關羽的智。龐德勇猛大家都知道,但於禁呢?三國誌張遼樂進於禁張合徐晃傳的結尾評論這樣寫:「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最。於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在曹家親戚以外的將領中,這五個人最厲害。於禁也一直領兵獨當一面,深受曹操賞識。而許褚、典韋是與李典、李通、呂虔、文聘、龐德同傳。誅顏良、擒於禁、斬龐德,這樣的驕人戰績,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我們再從側面來瞭解關羽的英勇。

  魏國謀士程昱等人咸稱關羽、張飛為「萬人敵」,周瑜、呂蒙稱關羽、張飛為「熊虎之將」。曹操對關羽則是「壯其為人」,愛敬有加。陳壽評價關羽、張飛為「世之虎臣」、「有國士之風」。三國誌關羽本傳裴松之註:徐晃赴救襄陽,臨陣下馬宣令:「得關雲長人頭,賞金千斤。」徐晃肯定是壞了腦子,不然怎麼會相信他的手下會冒出比他更厲害的呢?因為徐晃明白自己幹不過關羽,就幻想著有奇跡出現。當徐晃擊退了關羽,「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會。」曹操還親自為徐晃勸酒。東吳因為擒殺關羽而封侯者不計其數,呂蒙、陸遜、朱然、潘璋、馬忠等等,真是:死關公我一人,幸福了千千萬萬個家庭。

  武聖關羽的十大恥辱:在電視新三國中,相信不少人對關公這角色感到有些氣恨,說白了就是腦袋瓜子不好使,有啥事就扭到一根筋上。其實,關公一生做了那麼多錯事,丞相諸葛亮早就對他不滿。不叫他守荊州偏逞能,到荊州破壞了蜀吳聯盟,落了個失荊州、走麥城,身首異處的下場。憑這些就不能給他謚號。

  真實歷史上的關羽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將關羽塑造成為一個忠義仁勇的武將形象,出場時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打造兵器後參加鎮壓黃巾起義的戰爭中,而後雖然與劉備東奔西走,顛沛流離,但仍能斬將殺敵,大顯神威。未報曹操之恩於白馬坡時斬顏良誅文丑,並告誡曹操三弟張飛更有萬夫不當之勇,後於華容道又不忍殺害曹操將其放走。襄樊之戰時與龐德大戰被其暗算,導致後來與徐晃單挑時右臂少力無法取勝,又因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後被殺。死後魏蜀吳三個國家都為其舉辦喪禮。

  在傳統戲曲中,關羽屬於」生「角,臉譜也非常有特色,面生七痣,眉心中間三粒,鼻子左右各兩粒;七粒硃砂痣,紅似點血,因此顯得格外威風。以關羽為主要角色的京劇故事有《斬熊虎》、《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屯土山》、《月下斬貂蟬》、《過五關》等等。

  但他是劉備的結義兄弟,諸葛亮只好伏案寫了謚號「壯謬」,就是大謬人的意思。

  關羽一生,功勞遠抵不了他的過錯

  關羽一生,其功勞遠抵不了他的過錯。說劉備的統一大業就是葬送在他手裡也殊不為過作為「千古名將」,關羽之「奇」,還「奇」在他的高傲自負。史書上稱關羽:「剛而自矜」、「性頗自負」。當然,自負到自矜的地步,那確實是過頭了。 關羽的這一性格特點,在小說裡表露無遺,很多人都看得很明白。比如諸葛亮就曾對劉備說:「雲長平生傲上而不忍下」。所謂「傲上而不忍下」,是說關羽自以為能力超人,雖然對劉備沒有特別表現出傲氣,但是對諸葛亮等上層的人則隨時表現他的傲氣;同時對待手下,關羽卻往往不知有所體恤。關羽超人的力量和致命的弱點,都根基於與眾不同的高傲和自負。

  當然,凡高傲自負的人,都有過人的本領或才華,否則就是狂妄自大,牛皮大王。 當時所有人都對關羽刮目相看,關羽非常自豪地說:「天下英雄,聞吾之名,盡皆縮頸而奔。」大家一聽到我的名字,腦袋都縮到脖子裡頭,像烏龜一樣逃走了。關羽的名聲能起到嚇退敵兵的作用,不用像張飛在長板橋大喝三聲。關羽名聲遠揚,可以先聲奪人。

  連曹操這樣的英雄,早在「溫酒斬華雄」時就為關羽的勇猛所深深折服,一生都對他懷有崇拜之情。直到關羽死了,曹操都要感歎:「關將軍真天神也!」因為關羽有這種過人的本領,所以他的高傲才是有本錢的高傲,他的高傲才是他真正個性的一種表現。 一個人的性格,他的長處很可能同時就是他的短處。關羽的這種高傲自負,使他勇往直前,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這是他的長處;同時也造成他的短處,就是過於高傲,過於自負,對自己的膽力和才能深信不疑,目空一切,總是瞧不起他人,與他人較勁兒。

  關羽一生,功勞遠抵不了他的過錯

  關羽一生,其功勞遠抵不了他的過錯。說劉備的統一大業就是葬送在他手裡也殊不為過作為「千古名將」,關羽之「奇」,還「奇」在他的高傲自負。史書上稱關羽:「剛而自矜」、「性頗自負」。當然,自負到自矜的地步,那確實是過頭了。 關羽的這一性格特點,在小說裡表露無遺,很多人都看得很明白。比如諸葛亮就曾對劉備說:「雲長平生傲上而不忍下」。所謂「傲上而不忍下」,是說關羽自以為能力超人,雖然對劉備沒有特別表現出傲氣,但是對諸葛亮等上層的人則隨時表現他的傲氣;同時對待手下,關羽卻往往不知有所體恤。關羽超人的力量和致命的弱點,都根基於與眾不同的高傲和自負。

  當然,凡高傲自負的人,都有過人的本領或才華,否則就是狂妄自大,牛皮大王。 當時所有人都對關羽刮目相看,關羽非常自豪地說:「天下英雄,聞吾之名,盡皆縮頸而奔。」大家一聽到我的名字,腦袋都縮到脖子裡頭,像烏龜一樣逃走了。關羽的名聲能起到嚇退敵兵的作用,不用像張飛在長板橋大喝三聲。關羽名聲遠揚,可以先聲奪人。

  連曹操這樣的英雄,早在「溫酒斬華雄」時就為關羽的勇猛所深深折服,一生都對他懷有崇拜之情。直到關羽死了,曹操都要感歎:「關將軍真天神也!」因為關羽有這種過人的本領,所以他的高傲才是有本錢的高傲,他的高傲才是他真正個性的一種表現。 一個人的性格,他的長處很可能同時就是他的短處。關羽的這種高傲自負,使他勇往直前,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這是他的長處;同時也造成他的短處,就是過於高傲,過於自負,對自己的膽力和才能深信不疑,目空一切,總是瞧不起他人,與他人較勁兒。

  下面是網友總結的關羽一生十大恥辱紀錄,雖然也反對者不少,但細細看來也不無道理。

  一、拼紀靈,久攻不克,原形乃現。

  「紀靈事件」是關羽武力遭到質疑的一個重要因素。關雲長30合戰不下的紀靈卻被張飛不到10合刺於馬下。

  關羽與紀靈一戰的始末

  關公戰鬥特點:力大刀沉,屬於力量型選手。攻擊衝擊力壓迫力超強,尤其是剛交手那幾回合猶如泰山壓頂。另外從別的戰例可以看出關羽對一流高手的持久戰並不佔上風甚至稍佔下風。因而關羽與人對決最大的可能是么麼刀起頭落,么麼久戰不下。另外關羽還有赤兔馬快的優勢,在一些特殊場合不可忽視。

  對關公戰鬥特點有所瞭解,我們可以再看其與紀靈一戰。

  那紀靈乃山東人,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是日引兵出陣,大罵:"劉備村夫,安敢侵吾境界!"玄德曰:"吾奉天子詔,以討不臣。汝今敢來相拒,罪不容誅!"紀靈大怒,拍馬舞刀,直取玄德。關公大喝曰:"匹夫休得逞強!"出馬與紀靈大戰。一連三十合,不分勝負。紀靈大叫少歇,關公便撥馬回陣,立於陣前候之。

  同樣先看背景情節:劉備被脅迫犯袁術邊境,紀靈處於保土衛疆的名正言順的位置,而劉關張則為受人脅持,並不想真心對抗袁術,所以,雙方心態上關某處於下風。而且,很有可能劉備並不想殺袁術大將而使雙方結下不可調和的梁子,因而關羽只是擊退對方而已。

  從戰鬥特點上看:

  1、 紀靈使刀,於刀法上有很高造詣,於是使大刀的關羽在武器上失去了神秘感。

  2、 紀靈大刀重50斤,雖然沒有關二爺的大刀沉,但翻翻演義即可發現,老羅對武器斤兩的說明並不多,即便連顏良文丑也只是說明其使刀是槍而不說斤兩,可見,紀靈的50斤三尖刀在當時還是很重的。由此可以推理,紀靈的戰鬥特點也是力大刀沉。於是在戰鬥特點上關某又無太大隱秘優勢可言。

  3、紀靈撐過了關羽的前幾合,於是關羽失去了「刀起頭落」的最佳時機。之後的關羽,

  其戰力應該只是一般的超一流武將水平,雖然相對紀靈仍保持整體優勢,但完全沒有前三合那種戰鬥力大爆發式的「超強絕倫」的優勢。

  同樣先看背景情節:劉備被脅迫犯袁術邊境,紀靈處於保土衛疆的名正言順的位置,而劉關張則為受人脅持,並不想真心對抗袁術,所以,雙方心態上關某處於下風。而且,很有可能劉備並不想殺袁術大將而使雙方結下不可調和的梁子,因而關羽只是擊退對方而已。

  從戰鬥特點上看:

  1、 紀靈使刀,於刀法上有很高造詣,於是使大刀的關羽在武器上失去了神秘感。

  2、 紀靈大刀重50斤,雖然沒有關二爺的大刀沉,但翻翻演義即可發現,老羅對武器斤兩的說明並不多,即便連顏良文丑也只是說明其使刀是槍而不說斤兩,可見,紀靈的50斤三尖刀在當時還是很重的。由此可以推理,紀靈的戰鬥特點也是力大刀沉。於是在戰鬥特點上關某又無太大隱秘優勢可言。

  3、紀靈撐過了關羽的前幾合,於是關羽失去了「刀起頭落」的最佳時機。之後的關羽,

  其戰力應該只是一般的超一流武將水平,雖然相對紀靈仍保持整體優勢,但完全沒有前三合那種戰鬥力大爆發式的「超強絕倫」的優勢。

  二、對黃忠,老將留情,保全性命。

  關羽輕視諸葛亮的介紹,輕視黃忠,帶五百校刀手殺奔長沙。結果,與黃忠大戰打成平手。後來關羽不殺馬失前蹄的黃忠,而黃忠射箭沒殺關羽。太守韓玄大怒,欲殺黃忠,但被魏延所救,獻了長沙。黃忠就歸屬蜀國了。

  第一場,雙方比試刀法。黃忠出場之前,長沙郡校尉楊齡主動請戰,被關羽兩三個回合砍於馬下。羅貫中是要用楊齡的速敗襯托關羽的強大,但同樣,也證明了黃忠武力的強大。黃忠提刀縱馬,衝向關羽。兩人交戰,「斗一百餘合,不分勝負」。書中又寫「韓玄恐黃忠有失,鳴金收軍」。一般在寫到恐某某有失,是說這個人的武力要弱一點。但此處是個例外,因為後面還有一段關羽的心理活動:「老將黃忠,名不虛傳:斗一百合,全無破綻。來日必用拖刀計,背砍贏之。」關羽在心中承認,以正常的方式作戰,自己沒有任何取勝的機會——黃忠全無破綻——至少可以證明黃忠的武力和關羽相當,甚至在關羽之上。要知道關羽一向心高氣傲,武力能夠被其認同的人,除去黃忠就只有張遼、張飛了。可是,我們卻沒有看到黃忠暗地裡稱讚關羽。

  第二場,許多讀者的印象中,是關羽憑借拖刀計獲得了勝利,然後義釋黃忠。其實不然。

  書中寫到,兩人交戰五六十個回合,勝負不分。關羽如此力戰,一方面是為了讓自己的拖刀計更像一點,另一方面也是想試試自己有沒有能力不用拖刀計取勝。事實證明,不行。於是關羽調轉馬頭,假裝落敗。黃忠追趕,「雲長方欲用刀砍去,忽聽得腦後一聲響;急回頭看時,見黃忠被戰馬前失,掀在地下」。原來,並非關羽用拖刀計砍翻了黃忠,而是黃忠自己的戰馬被絆倒,黃忠被掀翻。之後,關羽舉起刀,大喝,說自己暫且不殺黃忠,讓黃忠換馬再戰。

  也就是說,黃忠之敗,並非敗於關羽的拖刀計。至於關羽的拖刀計能不能打敗黃忠,還是一個未知數。

  第三場,黃忠換了太守韓玄的一匹青馬,青馬並非名馬,而是青色的馬,應當比尋常的馬稍微好一點,但距離赤兔馬,甚至的盧馬那都差了許多。黃忠騎著這樣的戰馬又和關羽大戰了三十回合。之後黃忠詐敗,關羽追趕。

  像這樣一員將領在前面跑,而關羽在後面追的情景,演義之前也有出現。關羽斬殺文丑,就是文丑在逃跑時被腦後一刀。此時關羽也是騎著赤兔馬快馬趕去,卻絲毫奈何不了黃忠。一方面是黃忠箭術了得,一旦關羽接近,一箭射去,關羽必然遮擋,速度就要受損,另一方面卻也可以證明,黃忠是一位攻守兼備的出色將領,關羽雖然馬快,卻很難突襲成功。而第三箭黃忠射中關羽頭盔纓根,更證明就算關羽再怎麼遮擋,黃忠依然可以射殺關羽。

  三場戰鬥下來,我們可以這樣歸納。正常作戰,關羽和黃忠平手,關羽不能用其擅長的突襲取勝,拖刀計能否獲勝還不知,黃忠卻可用其箭術取關羽性命。長沙之戰中,關羽PK黃忠,當是以關羽落敗,黃忠勝出告終。

  若非是韓玄要斬殺黃忠,而魏延又殺掉韓玄,救下黃忠,獻上長沙,以關羽的武力、兵力,根本不可能奪取長沙。

  而在這長沙一戰中,黃忠的種種言行,也為後來關羽厭惡黃忠埋下了禍根。

  黃忠雖然年老,卻和關羽一樣,是一個非常自信或者說自負的人。當關羽來攻打長沙,韓玄很擔心,畢竟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天下聞名,可黃忠卻說,主公不用擔心,憑自己手中這張弓,這口刀,一千個來一千個死,根本沒有把關羽放在眼裡。當關羽和黃忠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關羽問:「來將莫非黃忠否?」黃忠說:「既知我名,焉敢犯我境!」活脫就是關羽的口氣嘛。關羽還從沒有見過有人這麼狂妄,這麼看不起自己,於是大怒,說,我特來取你首級!於是兩人作戰,可最後的結果卻是關羽根本無法取勝。

  三天戰鬥中,關羽佔優勢的是第二戰,而關鍵的最後一戰,卻以黃忠的勝出結束。當世人評價長沙之戰的時候會怎麼說呢?多數人只會記得最後,是黃忠放走的關羽。

  也就是說,黃忠之敗,並非敗於關羽的拖刀計。至於關羽的拖刀計能不能打敗黃忠,還是一個未知數。

  第三場,黃忠換了太守韓玄的一匹青馬,青馬並非名馬,而是青色的馬,應當比尋常的馬稍微好一點,但距離赤兔馬,甚至的盧馬那都差了許多。黃忠騎著這樣的戰馬又和關羽大戰了三十回合。之後黃忠詐敗,關羽追趕。

  像這樣一員將領在前面跑,而關羽在後面追的情景,演義之前也有出現。關羽斬殺文丑,就是文丑在逃跑時被腦後一刀。此時關羽也是騎著赤兔馬快馬趕去,卻絲毫奈何不了黃忠。一方面是黃忠箭術了得,一旦關羽接近,一箭射去,關羽必然遮擋,速度就要受損,另一方面卻也可以證明,黃忠是一位攻守兼備的出色將領,關羽雖然馬快,卻很難突襲成功。而第三箭黃忠射中關羽頭盔纓根,更證明就算關羽再怎麼遮擋,黃忠依然可以射殺關羽。

  三場戰鬥下來,我們可以這樣歸納。正常作戰,關羽和黃忠平手,關羽不能用其擅長的突襲取勝,拖刀計能否獲勝還不知,黃忠卻可用其箭術取關羽性命。長沙之戰中,關羽PK黃忠,當是以關羽落敗,黃忠勝出告終。

  若非是韓玄要斬殺黃忠,而魏延又殺掉韓玄,救下黃忠,獻上長沙,以關羽的武力、兵力,根本不可能奪取長沙。

  而在這長沙一戰中,黃忠的種種言行,也為後來關羽厭惡黃忠埋下了禍根。

  黃忠雖然年老,卻和關羽一樣,是一個非常自信或者說自負的人。當關羽來攻打長沙,韓玄很擔心,畢竟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天下聞名,可黃忠卻說,主公不用擔心,憑自己手中這張弓,這口刀,一千個來一千個死,根本沒有把關羽放在眼裡。當關羽和黃忠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關羽問:「來將莫非黃忠否?」黃忠說:「既知我名,焉敢犯我境!」活脫就是關羽的口氣嘛。關羽還從沒有見過有人這麼狂妄,這麼看不起自己,於是大怒,說,我特來取你首級!於是兩人作戰,可最後的結果卻是關羽根本無法取勝。

  三天戰鬥中,關羽佔優勢的是第二戰,而關鍵的最後一戰,卻以黃忠的勝出結束。當世人評價長沙之戰的時候會怎麼說呢?多數人只會記得最後,是黃忠放走的關羽。

  三、戰呂布,死纏爛打,恬不知恥。

  論呂布,儘管曾當過主薄的文官職位,但是他重女色,不聽臣子的意見,此國必亡於關羽也。

  論關羽,劉備和孔明曾放心讓他獨守荊州,可知此人在戰略上比較有頭腦,唯一缺點就是自大,死的時候也死在他的性格上害了他。

  關羽戰呂布

  話說虎牢關下,諸侯雲集.天下豪傑,奉先神威。兩軍陣前,呂布身著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手持方天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真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布大喝一聲「呂布在此,誰人前來送死!"話音未落,幽州公孫瓚,舞動鐵槊直取呂布,前去送死。呂布揮戟,戰不三合,公孫招架不住,撥馬敗退。呂布縱馬直追,危急關頭.忽聞一聲怒吼,"三姓家奴呂布休要猖狂,燕人張翼德在此!"

  諸侯軍陣之中,一將飛出,圓睜環眼,,怒聲如雷,手持丈八蛇矛,正是張飛張翼德! 呂布捨棄公孫,疾取張飛。二將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勢震八方。諸侯喝彩,聲蓋九天!士兵看得癡呆,鼓手擂得手酸!

  當時惱了虎將關雲長,瞪起丹鳳眼,豎起臥蠶眉。手提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催馬上前,夾擊呂布。剎那間,刀若閃電,矛似流星,奉先畫戟,更猶若猛虎搜山,神龍出海。時有兵刃撞擊,響徹八方,聲聞於天!關張奮力,三將酣戰三十回合,戰不倒呂布。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亂世之中,才知豪傑笑傲。

  三人戰得難分難解之時,諸侯軍中,奮起一將,手持雌雄雙劍。劉備劉玄德,一馬當先,前來助戰。三英合力攻殺,意欲將呂布斬於軍前!雖呂布雄勇無雙,無奈獨力難支。大戰多時,遮架不住。畫戟帶風,急取劉備,玄德急忙閃躲,再凝神看時,奉先已然縱馬殺出。正是放開玉枷脫蛟龍,反身飛上虎牢關。

  虎牢關前,神將天威。桃園三英,兄弟揚名。

  當時惱了虎將關雲長,瞪起丹鳳眼,豎起臥蠶眉。手提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催馬上前,夾擊呂布。剎那間,刀若閃電,矛似流星,奉先畫戟,更猶若猛虎搜山,神龍出海。時有兵刃撞擊,響徹八方,聲聞於天!關張奮力,三將酣戰三十回合,戰不倒呂布。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亂世之中,才知豪傑笑傲。

  三人戰得難分難解之時,諸侯軍中,奮起一將,手持雌雄雙劍。劉備劉玄德,一馬當先,前來助戰。三英合力攻殺,意欲將呂布斬於軍前!雖呂布雄勇無雙,無奈獨力難支。大戰多時,遮架不住。畫戟帶風,急取劉備,玄德急忙閃躲,再凝神看時,奉先已然縱馬殺出。正是放開玉枷脫蛟龍,反身飛上虎牢關。

  虎牢關前,神將天威。桃園三英,兄弟揚名。

  四、無頭腦,荊州不守,比武馬超。

  由於龐統的意外死亡,諸葛亮只好帶著大部分人馬開赴西川戰場,使關羽成為荊州荊襄九郡的唯一管理者,擁有了劉備集團幾乎所有的領土,而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由於他自己斷送了整個荊州的一段很長的時間裡,關羽的位置都無人撼動,而且無人可比。

  但是,即使這樣的顯赫地位,依然沒有滿足關羽的虛榮心。

  當馬超投降劉備之後,關羽妒忌心又起,要求與馬超比武。此時,關羽地位和名氣已經可以說是登峰造極,無以倫比了,他怎麼還要與馬超比武呢?

  馬超這個時候的名聲,應該說引起了關羽的虛榮心的爆棚。馬超在此之前,曾經帶領西涼兵馬殺得曹操丟盔卸甲,英名傳遍天下,而在馬超投降劉備之前又和張飛殺了個昏天地暗,不分勝負,這讓關羽很不爽。

  在關羽心中,他自己就是獨一無二的戰神,沒有人可以並肩相比的。但是,關羽心中的永遠的痛就是張飛和趙雲,因為這兩個人也是天下公認的英雄好漢,而自己卻沒有機會證明自己比他們兩個人要強,而且是強很多。自己也不好意思提出和自己兄弟比高下的要求,所以一有這樣的機會關羽總是想證明一下自己確實是個超人。前面在攻打長沙時,關羽已經這麼做了,張飛趙雲要帶三千人,自己就只帶五百人,現在知道馬超和張飛打了個旗鼓相當之後,關羽就坐不住了。

  首先,關羽覺得大家肯定都認為在武力上張飛和他自己是一個檔次上的,相差不多,這可好,又來了一個和張飛不分上下的馬超,我關羽豈不是越來越沒有價值了?其次,要是能夠打敗馬超,那不是證明也能夠打敗張飛嗎?誰還不承認自己天下第一呢?要不是諸葛亮拍了一下關羽的馬屁,讓關羽很受用,還不知道這場戲怎麼收場。

  在信中,諸葛亮告訴關羽,馬超和張飛一樣,有的只是勇猛,而沒有智慧,不像你關羽,智勇雙全,超凡脫俗,同時告誡關羽荊州的重要性。這封信不但沒有讓關羽反省自己,反而讓關羽更加的目空一切。不但沒有反思信中的囑咐,反而把信拿給手下人看,炫耀自己,而這樣的事情,不久之後又發生了一次。

  首先,關羽覺得大家肯定都認為在武力上張飛和他自己是一個檔次上的,相差不多,這可好,又來了一個和張飛不分上下的馬超,我關羽豈不是越來越沒有價值了?其次,要是能夠打敗馬超,那不是證明也能夠打敗張飛嗎?誰還不承認自己天下第一呢?要不是諸葛亮拍了一下關羽的馬屁,讓關羽很受用,還不知道這場戲怎麼收場。

  在信中,諸葛亮告訴關羽,馬超和張飛一樣,有的只是勇猛,而沒有智慧,不像你關羽,智勇雙全,超凡脫俗,同時告誡關羽荊州的重要性。這封信不但沒有讓關羽反省自己,反而讓關羽更加的目空一切。不但沒有反思信中的囑咐,反而把信拿給手下人看,炫耀自己,而這樣的事情,不久之後又發生了一次。

  五、戰曹軍,勇而無謀,成為俘虜。

  關羽被曹操俘虜,初被拜「偏將軍」,獲封「漢壽亭侯」 。關羽一心跟隨劉備,劉自封漢中王時,拜關羽為「前將軍」 。關羽生前職務,大抵如此 。他綿綿無盡的榮光,卻都是在「死去元知萬事空」之後,後主劉禪追諡他「壯繆侯」,綿延到了宋代,宋徽宗封他為「忠惠公」,再到後來,關羽這張名片上的稱謂就越來越長,由「武安王」到「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再到「協天護國忠義大帝」,至清朝達到巔峰,「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一下子26個漢字 。生前至多是一「侯」而已,隨著一千多年的增值,由侯而王,由王二帝,由帝而聖,關羽終於不是 一個人了,他徹底被「神話」了 。

  歷史上的關羽,並不如後來被《演義》和民間的推崇那般完美,關羽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神化是在清代,滿清入關後宣揚忠義而大大神化關羽,使關羽崇拜到達頂峰。正史上的曹操與關羽:其實他們倆是情敵在元末參加過農民起義,經歷過戰場的羅貫中後來在寫《三國演義》時,七實三虛,對正史做了不少改動,為了戲劇性,著重刻畫了三個人物:曹操、關羽、諸葛亮。

  其中關羽虛構的幾件大事,如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很有意思,全是和曹操有關的,而且都是有情有義:曹操為關羽保駕護航,即使被斬將奪關也不在乎。關羽為曹操違抗軍令,寧可被斬首也要報當年知遇之恩。小說寫到這個份上,這兩人就算牢牢的給聯繫在一起了,也給了今天的電影創作者和有特殊癖好的文藝女性們關注的素材。

  不過歷史上的關羽和曹操,是否真的這麼和諧呢?其實,事實和演義有著很大的差別。曹操和關羽的真實關係其實是情敵?這可不是亂講,在正史《三國誌》中有記載,「「朗父名宜祿,為呂布使詣袁術,術妻以漢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圍,關羽屢請於太祖(曹操),求以杜氏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見之,乃自納之。」意思就是說,劉備和曹操圍呂布,關羽向曹操請求,破城後娶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杜氏,曹操見關羽這麼著急,疑心這個杜氏有多麼漂亮,於是打敗呂布之後,「自納之」了。後來,劉備為曹操所敗,關羽投降曹操(土山約三事則無,是創作出來的),曹操待關羽極厚,但關羽還是掛印封金,找劉備去了,大概這個「奪妻之恨」不能忘也是原因之一吧。

  不過歷史上的關羽和曹操,是否真的這麼和諧呢?其實,事實和演義有著很大的差別。曹操和關羽的真實關係其實是情敵?這可不是亂講,在正史《三國誌》中有記載,「「朗父名宜祿,為呂布使詣袁術,術妻以漢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圍,關羽屢請於太祖(曹操),求以杜氏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見之,乃自納之。」意思就是說,劉備和曹操圍呂布,關羽向曹操請求,破城後娶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杜氏,曹操見關羽這麼著急,疑心這個杜氏有多麼漂亮,於是打敗呂布之後,「自納之」了。後來,劉備為曹操所敗,關羽投降曹操(土山約三事則無,是創作出來的),曹操待關羽極厚,但關羽還是掛印封金,找劉備去了,大概這個「奪妻之恨」不能忘也是原因之一吧。

  六、對龐德,關平保駕,死裡逃生。

  關羽戰龐德時雙方所擔憂者不同。魏軍擔心的是「龐德有失」,給人的感覺是龐德武藝方面令人擔憂;關平擔心的是父親年老,因此所憂慮者,關羽的體能也;  魏軍對龐德的關心,應遜於關平對其義父的血肉相連一般的關心程度。因此,按常理推之,當兩人處於同等凶險境地之時,必然是關平首先鳴金。但是此戰卻以魏軍首先鳴金而高結束,可見龐德當時的凶險程度高於關羽的凶險程度。也就是說,關羽對龐德的威脅要高於龐德對關羽的威脅;  還有朋友會說:龐德此前先與關平連戰兩番,首戰即戰了30合,次戰不詳,因此體能已有相當損耗。

  這一證據對於「關場面略優」的判定的確會起到弱化作用,但此證據本身也遇到其他挑戰:

  1關平、龐德交鋒地點距關羽大帳約為15里,如果是兩戰之後關羽才得到消息並馬上出發趕至交鋒地點的話,再加上關平接入並介紹戰況的時間,龐德應有半個時辰左右的時間休息(原文本有(關平、龐德)「兩家各歇」的字樣)。因此龐德體能消耗很有限。

  2龐德正值壯年,體力恢復較快;更兼其素以體能好、耐久戰著稱。前者於58回時即有步戰力保韓遂殺透重圍的出色表現,後來在七軍被淹後居然自深夜直殺至次日日中,還「勇力倍增」。因此,區區數十合的消耗,對於一個體能如此超卓的武將來說,對其武力發揮影響不大;更何況他還歇息了一段時間呢。

  因此,這一對「關場面略優」起弱化作用的證據,本身也遭到了弱化,我們還可以找出其他證據以強化「關場面略優」的判定:

  1關羽此時身份類似於一鎮諸侯,而龐德不過一中級武將,因此關羽為以大擊小,龐德是以小搏大。由於雙方這種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的存在,龐德在場面不利時更容易把出同歸於盡的拚命招數來,而關羽則不願與其拚命。由於這種情況,關羽有可能比較吃虧,而龐德有可能比較佔便宜;

  2龐德在出征前曾發誓,如果自己砍不了關羽,自己也決不活著回來。因此關龐對刀時,龐德的決死之心遠遠高於關羽。這也令龐德在場面不利時更易把出同歸於盡的拚命招數,以逼退關羽的凌厲攻勢;  綜上所述,關羽與龐德戰至百合,確實搶得一定優勢。而且此戰較關黃長沙之戰,明顯要凶險得多,雙方對對方的威脅都極大;關羽對龐德的威脅更大一些,以致魏軍火急鳴金以終止這場驚心動魄的交鋒。 再說了,一個人厲害與否,也不單單指武藝而言。

  因此,這一對「關場面略優」起弱化作用的證據,本身也遭到了弱化,我們還可以找出其他證據以強化「關場面略優」的判定:

  1關羽此時身份類似於一鎮諸侯,而龐德不過一中級武將,因此關羽為以大擊小,龐德是以小搏大。由於雙方這種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的存在,龐德在場面不利時更容易把出同歸於盡的拚命招數來,而關羽則不願與其拚命。由於這種情況,關羽有可能比較吃虧,而龐德有可能比較佔便宜;

  2龐德在出征前曾發誓,如果自己砍不了關羽,自己也決不活著回來。因此關龐對刀時,龐德的決死之心遠遠高於關羽。這也令龐德在場面不利時更易把出同歸於盡的拚命招數,以逼退關羽的凌厲攻勢;  綜上所述,關羽與龐德戰至百合,確實搶得一定優勢。而且此戰較關黃長沙之戰,明顯要凶險得多,雙方對對方的威脅都極大;關羽對龐德的威脅更大一些,以致魏軍火急鳴金以終止這場驚心動魄的交鋒。 再說了,一個人厲害與否,也不單單指武藝而言。

  七、並徐晃,敗相已露,鳴金保命。

  徐晃是五子良將之一,也是曹魏時期的名將。徐晃一生最值得稱讚的一次勝利,就是在襄樊之戰的末期,帶兵戰勝了關羽,達到了徐晃人生的頂峰。

  在襄樊之戰前,徐晃剛剛在漢中之戰中大破蜀將陳式。後來夏侯淵意外身亡,漢中局勢急轉直下,曹操不得不放棄漢中這塊雞肋,引出了漢中的軍隊。而此時荊州形勢惡化,關羽在孫權北伐合肥,後顧之憂減少的情況下,大舉攻打襄樊,曹操又派遣剛剛從漢中拔出的徐晃部前往荊州救援曹仁。

  從「晃所將多新卒」的記載來看,徐晃在漢中之戰中應該是損失不小,在路上補充了很多兵力。徐晃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趕到樊城前線去救援曹仁,而是駐紮在宛城休整,另一方面也是訓練新兵。正因為徐晃沒有急著去樊城救援,所以躲過了一劫,不久,漢水暴溢,樊城下平地水深達十一二米,前去救援的於禁、龐德等七軍都被大水淹沒,三萬魏軍被關羽俘虜,簡直是曹魏的一場浩劫。曹仁和滿寵的軍隊也被水淹了很多,最後只剩下幾千人在堅守樊城。

  曹操當時被關羽的英勇表現所震懾,一下失去了於禁、龐德等名將,損失了七軍,三萬士兵被俘,曹操不願再讓徐晃冒險去跟關羽單獨對抗,於是曹操派出將軍徐商、呂建等人去傳達指令,讓徐晃先按兵不動,並增派了殷署、朱蓋等十二營的兵力增援徐晃,讓徐晃等待援軍到達以後再採取行動。同時,曹操從東線合肥調動張遼的兵馬前往支援,而且當時剛剛回到洛陽的曹操,馬不停蹄,已經準備親征關羽。此時的曹操已經是65歲的高齡,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親征了(實際上,這就是他最後一次上戰場親征,次年曹操就病逝了),此時的曹操也早就知道自己已經是行將入土的人了,自己的墓地位置都選好了。不過,曹操雖然打算親征,但是由於謀士桓階的勸阻,曹操只是帶兵駐紮在摩陂,為徐晃遙為聲援,並且方便探知最新戰況,並沒有繼續向前線行軍。

  關羽的襄樊之戰能讓已近暮年的曹操決定做最後一次親征,而且曹操不敢讓徐晃輕舉妄動,可見關羽此戰的確表現極為耀眼,達到了他人生的頂峰。但是,徐晃很快讓關羽從頂峰跌入了谷底。

  徐晃看到前線情況危急,雖然自己手下大多數是新兵,很難跟士氣正盛的關羽匹敵,但是徐晃還是帶兵前往陽陵陂,直接與關羽的軍隊正面對峙。陽陵陂在樊城北,東南十里左右有一座郾城,是一個軍事要地,此時郾城已經被關羽軍所佔領。也就是說,此時的徐晃實際上已經到達了戰場的最前線,與關羽軍只相距不到十里。

  《讀史方輿紀要》:「偃城府北五里。《括地誌》云:古郾子國也。關羽圍樊城,魏將徐晃自宛赴救,至陽陵陂時,羽遣兵屯偃城。晃詭道欲絕其後,遂得偃城。即此地。《記》云:陽陵陂,在偃城西北十里。」

  古代作戰,兩軍駐紮一般都是拉開一定距離的,比如官渡之戰時,袁紹所駐紮的陽武,實際上與曹操駐紮的官渡相距約25里。那麼此時徐晃與關羽的前鋒只相距不到十里,應該說是已經打算跟關羽正面對抗了。

  關羽的襄樊之戰能讓已近暮年的曹操決定做最後一次親征,而且曹操不敢讓徐晃輕舉妄動,可見關羽此戰的確表現極為耀眼,達到了他人生的頂峰。但是,徐晃很快讓關羽從頂峰跌入了谷底。

  徐晃看到前線情況危急,雖然自己手下大多數是新兵,很難跟士氣正盛的關羽匹敵,但是徐晃還是帶兵前往陽陵陂,直接與關羽的軍隊正面對峙。陽陵陂在樊城北,東南十里左右有一座郾城,是一個軍事要地,此時郾城已經被關羽軍所佔領。也就是說,此時的徐晃實際上已經到達了戰場的最前線,與關羽軍只相距不到十里。

  《讀史方輿紀要》:「偃城府北五里。《括地誌》云:古郾子國也。關羽圍樊城,魏將徐晃自宛赴救,至陽陵陂時,羽遣兵屯偃城。晃詭道欲絕其後,遂得偃城。即此地。《記》云:陽陵陂,在偃城西北十里。」

  古代作戰,兩軍駐紮一般都是拉開一定距離的,比如官渡之戰時,袁紹所駐紮的陽武,實際上與曹操駐紮的官渡相距約25里。那麼此時徐晃與關羽的前鋒只相距不到十里,應該說是已經打算跟關羽正面對抗了。

  徐晃在大隊援軍到達之前,也不敢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與關羽決戰,但是也不願意幹坐著。徐晃打算先取得郾城,把關羽的前鋒擊退。他並沒有強攻郾城,而是假裝在郾城的南邊挖一條深溝,截斷關羽前鋒的退路。關羽的前鋒兵力並不多,如果不依靠城防,而跟徐晃軍硬碰硬的話,根本不是對手。而且前鋒的作用只是阻擋一下北方來救援的魏軍,他們生怕被截斷後路,孤立無援,所以只有放火燒掉軍營撤退了。就這樣,徐晃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了郾城。

  此時戰役的形勢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孫權違盟,欲襲關羽身後;董昭建議曹操把孫權違盟的消息傳播開來,最好能迫使關羽退兵,與孫權互鬥。曹操接受了董昭的建議,命令徐晃把孫權寫給曹操的投降密信復抄多份,用弓箭分別射到關羽的軍營和被關羽圍困的曹仁軍營中。

  董昭此人不愧是一流謀士,他的計策很快就收到了良好效果,曹仁的軍隊看到了破敵的希望,士氣大振;而關羽在得到後方被偷襲的消息,也開始猶豫,是否應該撤軍。

  此後的局勢逐漸對徐晃有利,而關羽卻不甘心就此撤軍,依然打算頑抗到底。他沒有想到江陵、公安會不戰而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呂蒙拿下。

  徐晃得到了郾城,以郾城為大本營,分東西兩翼,繼續向前推進,直逼關羽軍營,直至與關羽用鹿角木做成的防禦工事相距居然只有三丈的距離!一丈是十尺,而西漢時一尺僅為0.231米,並不是現在的三尺一米。這樣換算下來,徐晃的軍營距離關羽前部的鹿角圍僅有不到7米的距離,簡直是近在咫尺,這樣也有利於徐晃用弓箭把孫權的密信射入關羽的軍營和曹仁的軍營。

  八、攻曹仁,再次中箭,險些落馬。

  赤壁過後,魏國上下士氣低落,曹操卻選擇把曹仁留守襄陽,在缺兵少將,軍心低下的情況下,仍然沒有令荊北陷落,更是在南郡令周瑜中箭,周瑜這一代明帥之死,直接原因就是曹仁的鐵壁防守在關羽最頂鋒之制,曹操都想遷都,曹仁卻依然在樊城力拒蜀軍,紋絲不動,最終等到了吳國的圍魏求趙。關羽之死,在於其驕傲自大,看不起馬超,不屑陸遜,所以,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完美,而更根本的原因,在於久攻不下曹仁,無法回防。襄陽城在赤壁過後十年,魏國低潮時期,蜀兵遠多於魏兵的情況下,一直沒有陷落,這正是曹仁比關羽強大的最好證明。能令吳,蜀兩國二把手直接致死的,唯大將軍,魏忠侯,曹子孝已。

  徐晃得到了郾城,以郾城為大本營,分東西兩翼,繼續向前推進,直逼關羽軍營,直至與關羽用鹿角木做成的防禦工事相距居然只有三丈的距離!一丈是十尺,而西漢時一尺僅為0.231米,並不是現在的三尺一米。這樣換算下來,徐晃的軍營距離關羽前部的鹿角圍僅有不到7米的距離,簡直是近在咫尺,這樣也有利於徐晃用弓箭把孫權的密信射入關羽的軍營和曹仁的軍營。

  八、攻曹仁,再次中箭,險些落馬。

  赤壁過後,魏國上下士氣低落,曹操卻選擇把曹仁留守襄陽,在缺兵少將,軍心低下的情況下,仍然沒有令荊北陷落,更是在南郡令周瑜中箭,周瑜這一代明帥之死,直接原因就是曹仁的鐵壁防守在關羽最頂鋒之制,曹操都想遷都,曹仁卻依然在樊城力拒蜀軍,紋絲不動,最終等到了吳國的圍魏求趙。關羽之死,在於其驕傲自大,看不起馬超,不屑陸遜,所以,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完美,而更根本的原因,在於久攻不下曹仁,無法回防。襄陽城在赤壁過後十年,魏國低潮時期,蜀兵遠多於魏兵的情況下,一直沒有陷落,這正是曹仁比關羽強大的最好證明。能令吳,蜀兩國二把手直接致死的,唯大將軍,魏忠侯,曹子孝已。

  九、丟荊州,沒處落腳,四處亂串。

  「大意失荊州」的三國故事耳熟能詳。人們通常認為,關羽是因為大意而丟失了荊州,實則不然,荊州的丟失決非關羽一時之疏忽,而是他「狂傲」的性格造成的。無論是對敵人,還是對「同志」,關羽狂傲到了幾乎忽視了所有人存在的程度,這樣的唯我獨尊自然不會有好結果。

  從某種意義上說,關羽的失敗是自搗墳墓,幾乎是從他單獨掌管荊州的那一刻起,他就已悄悄掄起了挖掘自己墳塋的「橛頭」。也就是說,注定的失敗早晚會到來。

  「稱萬人敵,為世虎臣。然剛而自矜。」這是《三國誌》中對關羽性格的精闢總結,作為大哥的劉備早就看出了這一點。殫精竭慮「借到」荊州後,在派誰駐守這個戰略要地時,劉備頗費躊躇,最後才定下由諸葛亮和關羽聯袂共守。後來,由於身邊忠實幹將龐統不幸命殞落鳳坡,劉備不得不將諸葛亮調至西川。這樣,駐防荊州的重任自然全部落到了關羽身上。少了諸葛亮的監控,無形中讓關羽成了脫韁的「赤兔馬」,更是天馬行空了,驕橫之氣只能是有增無減。

  關羽對外自以為是,傷害盟友感情乃至自尊。就當時的局勢而言,東吳方面還是頗為看重關大將軍的。孫權為聯劉抗曹,當然也是出自成就大業的需要,將自家小妹嫁給劉備;同時,孫權又想把關羽之女娶為兒媳,本來這樣的強強聯合,就算剔去政治含意,也應該是不錯的天作之合。即使關公疼愛唯一的愛女,或者說壓根就瞧不起孫權,也完全可以婉言謝絕,沒必要一點面子都不講。而關羽卻當著孫權使者的面,居然說出了「虎女豈配犬子」這樣有辱他人人格的話語。那孫權豈能真的是「犬」?他能不在「大怒」之後再尋找機會以報一箭之仇?

  關羽對內捨我其誰,驕橫跋扈,不得人心。建安十九年,劉備攻打益州時,聲名顯赫的虎將馬超主動歸順,劉備大喜過望,當即封他為平西將軍,地位大致與關羽相當。遠在荊州的關羽聽到這個消息十分不滿,寫信質問諸葛亮: 「超人才誰可比類?」輕視馬超之意躍然紙上。精明的諸葛亮虛與委蛇,誰都不得罪,在誇獎馬超「雄烈過人,一世之傑」之餘,筆鋒一轉:「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也。」把關羽差點捧上了天。關羽看到這樣的回信,豈不更忘乎所以?他將信「以示賓客」之後,也就打消了與馬超比武決鬥的念頭。 也許諸葛亮為了內部的安定團結,才採用這種手段息事寧人,但殊不知更加增長了關羽的驕橫之氣。而換言之,假如關羽是謙恭之人,他也不會為此專門修書發難。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關中王,欲重用黃忠為後將軍。本來就擔心關羽不高興,便派費詩往關羽處,委任關羽為前將軍。面對這種情況,關羽居然怒髮衝冠,口出狂言:「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按理說,劉備的做法,足可見他用人上的良苦用心,但關羽還是不領情。縱令劉備不會忘記桃園三結義時的深情厚誼,關羽的這種做法,劉備也會耿耿於懷,只是不便明說罷了。關羽這樣目空一切,同僚們誰還會支持他呢?只是敢怒而不敢言。連毗鄰荊州的江陵和公安兩地的守將都深知關羽瞧不起自己,關鍵時刻,誰都不願意拉關羽「兄弟」一把。這種情況在襄樊之戰中就得到了驗證。

  而孫權早就對關羽的一切瞭如指掌,便有意欲擒故縱,先給關羽以甜頭,於是,就有了關羽晚年「決戰龐令明」、「放水淹七軍」等輝煌戰績,使得已過花甲之年的關羽以為自己「廉頗不老」,還是英雄少年呢!飄飄然中,似乎已忘卻自己已然兩鬢染霜。事實上,他豈能真的與東吳後起之年輕人匹敵?不失敗那才是不正常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從周瑜、魯肅到呂蒙、陸遜,東吳將領人才輩出,經歷了幾代人,想必關羽對此心知肚明。然而,關羽卻一直苦撐著,不是身邊沒有人才,而是關羽不服老,認為自己還能行,不去發現和培養青年將領。就算劉備、諸葛亮早已萌生了讓關羽引退之意,但誰敢去捅這個馬蜂窩? 諸葛亮一生行事格外謹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聰明睿智無人可及,用人上堅持原則而近乎苛刻,惟獨對關羽多有順從,甚至還有屈尊迎合之意,縱令他考慮到了關羽與劉備的特殊關係,但更主要的是與關羽不可一世的性格有關。當一個人驕橫到了讓他精明無比的上司都遷就他的地步,恐怕也就意味著這個人的日子要到頭了。關羽失敗的道理當該如此。 觀今宜見古,無古不成今。毛澤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假如真有時空隧道的話,關大將軍讀到後世偉人的這句話時,該作何感想?是不是會在總結自己的失敗教訓時,羞愧至臉紅,而後變成真正的美髯公呢?

  關羽對內捨我其誰,驕橫跋扈,不得人心。建安十九年,劉備攻打益州時,聲名顯赫的虎將馬超主動歸順,劉備大喜過望,當即封他為平西將軍,地位大致與關羽相當。遠在荊州的關羽聽到這個消息十分不滿,寫信質問諸葛亮: 「超人才誰可比類?」輕視馬超之意躍然紙上。精明的諸葛亮虛與委蛇,誰都不得罪,在誇獎馬超「雄烈過人,一世之傑」之餘,筆鋒一轉:「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也。」把關羽差點捧上了天。關羽看到這樣的回信,豈不更忘乎所以?他將信「以示賓客」之後,也就打消了與馬超比武決鬥的念頭。 也許諸葛亮為了內部的安定團結,才採用這種手段息事寧人,但殊不知更加增長了關羽的驕橫之氣。而換言之,假如關羽是謙恭之人,他也不會為此專門修書發難。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關中王,欲重用黃忠為後將軍。本來就擔心關羽不高興,便派費詩往關羽處,委任關羽為前將軍。面對這種情況,關羽居然怒髮衝冠,口出狂言:「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按理說,劉備的做法,足可見他用人上的良苦用心,但關羽還是不領情。縱令劉備不會忘記桃園三結義時的深情厚誼,關羽的這種做法,劉備也會耿耿於懷,只是不便明說罷了。關羽這樣目空一切,同僚們誰還會支持他呢?只是敢怒而不敢言。連毗鄰荊州的江陵和公安兩地的守將都深知關羽瞧不起自己,關鍵時刻,誰都不願意拉關羽「兄弟」一把。這種情況在襄樊之戰中就得到了驗證。

  而孫權早就對關羽的一切瞭如指掌,便有意欲擒故縱,先給關羽以甜頭,於是,就有了關羽晚年「決戰龐令明」、「放水淹七軍」等輝煌戰績,使得已過花甲之年的關羽以為自己「廉頗不老」,還是英雄少年呢!飄飄然中,似乎已忘卻自己已然兩鬢染霜。事實上,他豈能真的與東吳後起之年輕人匹敵?不失敗那才是不正常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從周瑜、魯肅到呂蒙、陸遜,東吳將領人才輩出,經歷了幾代人,想必關羽對此心知肚明。然而,關羽卻一直苦撐著,不是身邊沒有人才,而是關羽不服老,認為自己還能行,不去發現和培養青年將領。就算劉備、諸葛亮早已萌生了讓關羽引退之意,但誰敢去捅這個馬蜂窩? 諸葛亮一生行事格外謹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聰明睿智無人可及,用人上堅持原則而近乎苛刻,惟獨對關羽多有順從,甚至還有屈尊迎合之意,縱令他考慮到了關羽與劉備的特殊關係,但更主要的是與關羽不可一世的性格有關。當一個人驕橫到了讓他精明無比的上司都遷就他的地步,恐怕也就意味著這個人的日子要到頭了。關羽失敗的道理當該如此。 觀今宜見古,無古不成今。毛澤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假如真有時空隧道的話,關大將軍讀到後世偉人的這句話時,該作何感想?是不是會在總結自己的失敗教訓時,羞愧至臉紅,而後變成真正的美髯公呢?

  十、欲突圍,無趙雲之能,終成鬼雄。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末,曹操以為漢獻帝在許,與關羽軍相近,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得志,可以用答應將江南封給孫權為條件讓他從背後出兵攻擊關羽。同時曹操派遣徐晃、趙儼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

  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認為很難與關羽抗衡,不過之後曹操先後派遣徐商、呂建等將領以及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馬增援徐晃。關羽在圍頭派有軍隊駐守,在四塚還有駐軍。徐晃於是揚言將進攻圍頭,卻秘密攻打四塚。關羽見四塚危急,便親自率領步、騎兵五千人出戰,徐晃迎擊,關羽退走。關羽在塹壕前圍有十重鹿角,徐晃追擊關羽,二人都進入關羽對樊城的包圍圈,包圍圈被打破,傅方、胡修都被殺死,關羽於是撤圍退走,然而關羽的船隻仍據守沔水,去襄陽的路隔絕不通。

  而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

  此時關羽得知南郡失守後,立即向南回撤。回師途中,關羽多次派使者與呂蒙聯繫,呂蒙每次都厚待關羽的使者,允許在城中各種遊覽,向關羽部下親屬各家表示慰問,有人親手寫信託他帶走,作為平安的證明。使者返回,關羽部屬私下向他詢問家中情況,盡知家中平安,所受對待超過以前,因此關羽的將士都無心再戰了,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同時孫權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塚。蜀漢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塚,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或稱『魂歸山西)。

  公元260年(景耀三年)九月,蜀漢後主劉禪(shan)在追諡幾位重要大臣時,追諡關羽為「壯繆侯」。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同時孫權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塚。蜀漢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塚,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或稱『魂歸山西)。

  公元260年(景耀三年)九月,蜀漢後主劉禪(shan)在追諡幾位重要大臣時,追諡關羽為「壯繆侯」。

  關羽因為自己的個人英雄主義丟了性命,還連累哥哥劉備,緊接著劉備以為兄弟關羽報仇為名,發動了一聲戰爭,而結果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這就是夷陵之戰。

  我們來看一下戰爭背景:關羽死於麥城,荊州易主。劉備欲討伐東吳,遭大臣反對,關羽死後一個月,曹操也去世。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漢稱帝,東漢滅亡,第二年四月,劉備也稱帝,國號「漢」,意為繼承漢統。同年七月,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率蜀漢精銳對東吳發動了荊州戰役。

  而戰爭的經過更是堪稱劉備一生的恥辱之戰。

  孫權襲荊州之後,呂蒙等大將一年之內相繼病死故。荊州才剛剛拿下來,人心不穩。為此,孫權將首都從建業遷到了夏口的南面,在那裡新建了一坐城,以「以武昌國」之意,定名為武昌(這也是現在武昌地名的由來,不過當時的武昌不在現在的武漢市,而是在武漢南面的鄂州市。明朝時,鄂州和武昌的地名對調,變成了現在的格局)。孫權遷都武昌時,很多在建業過慣了日子的大臣都不願意來,他們喊出了「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口號,堅決反對遷都。不過最後還是沒有擰過孫權,在事後看來,孫權的此舉確實高明,至少他在荊州最混亂的時候穩定了局面,為東吳保住了這個西線的戰略基地。當劉備盛怒之下舉國來攻時,孫權已經在荊州佈署了一年的準備,東吳精銳兵馬都在荊州,而且糧草充足,擁有比較完整的防禦體系。劉備在出征前派人寫戰術大罵孫權一頓,孫權不希望大戰的爆發,說白了還是怕自己會吃虧,於是向劉備「遣書請和」,結果被劉備一口回絕。無奈之下,孫權應戰,派陸遜為都督,總領三軍。為防止兩面受敵,孫權他果斷的決定向魏「稱臣」,真可謂是能屈能伸的典範。

  攻佔漢中,讓劉備達到了人生的最頂峰,蜀漢人才鼎盛,兵強馬壯,蜀軍總兵力達到15萬,而且還有完整的根據地,如若北上,成功的機會自然是不小了。但是失去了江陵這個必爭之地後,劉備的大計被大亂,虧了自己,便宜了孫權,這怎麼行?荊州對於劉備重要,不用多說,大戰是不可避免的。不過由於劉備自己也面臨比較繁重的防禦任務,漢中要防備曹操,成都要派兵留守,南中要派兵監視,能被他調動的頂多五萬人,撐死了不到七萬。在戰爭初期,劉備派吳班和陳式率數千騎兵出秭歸,進攻夷陵(此二人都是益州軍的將領,戰鬥水平不敢恭維)。同時又命令黃權率軍駐紮在江北,與吳軍在夷陵對峙,並留趙雲鎮守江州,作為後衛。針對蜀漢的進攻,孫權早有計畫,他派朱然率五千人總鎮江陵,派潘璋率軍數千鎮守當陽,麥城,夷陵一線,防止蜀軍從北面突破,同時監視魏軍從襄陽宛城南下,保障陸遜軍團右翼的安全。派孫桓率軍數千鎮守江南夷道,保障陸遜軍團左翼的安全。任命步騭,鮮於單率數千人屯紮在荊南長沙一線,防止蜀軍偏師和武陵蠻夷兵。而陸遜則率主力約三萬人屯於猇亭。東吳可調配的兵力多達五萬人,兩軍在兵力上誰都不吃虧。

  攻佔漢中,讓劉備達到了人生的最頂峰,蜀漢人才鼎盛,兵強馬壯,蜀軍總兵力達到15萬,而且還有完整的根據地,如若北上,成功的機會自然是不小了。但是失去了江陵這個必爭之地後,劉備的大計被大亂,虧了自己,便宜了孫權,這怎麼行?荊州對於劉備重要,不用多說,大戰是不可避免的。不過由於劉備自己也面臨比較繁重的防禦任務,漢中要防備曹操,成都要派兵留守,南中要派兵監視,能被他調動的頂多五萬人,撐死了不到七萬。在戰爭初期,劉備派吳班和陳式率數千騎兵出秭歸,進攻夷陵(此二人都是益州軍的將領,戰鬥水平不敢恭維)。同時又命令黃權率軍駐紮在江北,與吳軍在夷陵對峙,並留趙雲鎮守江州,作為後衛。針對蜀漢的進攻,孫權早有計畫,他派朱然率五千人總鎮江陵,派潘璋率軍數千鎮守當陽,麥城,夷陵一線,防止蜀軍從北面突破,同時監視魏軍從襄陽宛城南下,保障陸遜軍團右翼的安全。派孫桓率軍數千鎮守江南夷道,保障陸遜軍團左翼的安全。任命步騭,鮮於單率數千人屯紮在荊南長沙一線,防止蜀軍偏師和武陵蠻夷兵。而陸遜則率主力約三萬人屯於猇亭。東吳可調配的兵力多達五萬人,兩軍在兵力上誰都不吃虧。

  面對早有防備的東吳,劉備打的異常凶恨,蜀軍在秭歸突破東吳的防線,並攻到了夷陵地界,孫桓出戰劉備,結果戰敗,退到夷道。劉備軍越打越猛,「武陵五谿蠻夷」兵的頭領沙摩軻等紛紛來歸。劉備的兵力增添了不少,蜀軍的前期攻勢讓東吳損失不小,不得以之下,陸遜採取了避其鋒銳,全線退守的方針。就連孫桓被圍也不去救,更不去與劉備強爭夷陵,冒著被所有人罵的風險死守防線,等待戰機。陸遜的全面退守,劉備顯得十分不適應,其後開始大出昏招。首先第一個就是在山地丘陵地區,依次展開長達「七百里」的連營,分兵固守。他認為這樣「諸要害皆以固守」,萬無一失。如果在平原地區,大兵團展開,留下相當數量的戰略預備隊可以避免全線潰敗的危險,有利於往來呼應,縱橫馳騁,而且可以避免敵人從兩翼及後方夾擊。但是在山區,「緣山行軍,勢不得展」的地勢,分兵就等於找死。蜀軍和吳軍對峙長達半年,士氣盡失,陸遜看到時機成熟,便採取了火攻的戰術,命令每個士兵都手持火把,進攻蜀漢諸營,同時從這場決戰的吳方參戰將領來看,陸遜將朱然和潘章的部隊也都全數調到了前線,要在火攻之後,全線出動,對劉備發動致命的一擊。

  當時正是盛夏,天氣炎熱,樹木叢生,營帳相連,一把火扔進去,燒的慘烈無比。吳軍全線出擊,潘璋從夷陵殺出,從北線進攻,斬殺蜀軍將領馮習,擊潰江北軍。陸遜韓當一面從正面進攻,一面迅速包抄到「涿鄉」和馬鞍山一帶,準備斷劉備的歸路。朱然則協同夷道孫桓進攻江南蜀軍,包抄並進軍到「涿鄉」,與陸遜在此會合,他們攻破的是蜀軍前鋒張南。其餘徐盛,駱統等人也都分頭跟進。陸遜這一次圍的比關羽那次還要恨,兩軍激戰,最後劉備逃跑還是沒有跑出來,被合圍在馬鞍山。陸遜督促吳軍合圍,蜀軍雖然傷亡慘重,但劉備帶來攻吳的部隊都是自己從徐州和荊州帶出來的老底子,戰鬥力異常的猛,一把大火,外加四面合圍都沒有摧垮他們的抵抗意志,蜀軍死傷一萬多人,拚死保護劉備。劉備在激戰中找到突圍的機會,乘夜間突圍,並且讓士卒把軍裝脫下來點火阻塞道路,阻止追兵,最後在趙雲的接應下,終於跑到了永安。劉備走後,大將傅彤率軍斷後,被陸遜圍住,全軍覆沒,傅彤也以身殉國。

  大敗劉備精銳之眾,陸遜收編了蜀軍杜路、劉寧兩路。張南、馮習、傅彤、沙摩柯被斬,駐守江北的黃權投降曹丕,馬良、程畿也先後喪命。蜀漢的兵力損失,佔了總兵力的一半,不過其後陸遜沒有乘勝追擊。第一是怕在川內栽跟頭,二是害怕曹丕來斷後路。此戰之後,蜀漢精銳失去大半,損兵折將,劉備氣死,蜀漢的諸葛亮時代到來。而東吳則鞏固了荊州,成為與曹魏對抗的主力。至於曹魏,他們才是最大的獲益者,孫劉火拚,無論是誰勝,都會有損失。孫劉兩軍聯手實力都未償強過曹魏,既然是內鬥,那損失更大,差距也越拉越大。

  而這樣的結果,當然跟關羽的個人英雄主義脫不開關係!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