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承秦制為什麼秦朝二世而亡 漢朝卻可延續400年
漢承秦制為什麼秦二世而亡,漢卻可延續400年?修改二者的本質區別在哪兒?為何國祚有如此大的不同?
賈誼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又聽人說秦國的滅亡不是因為戰爭而是因為和平,請問,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漢承秦制」這句話,主要是指漢朝繼承了秦朝的政治架構,包括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郡縣制)等等,但是這種繼承只是精神層面的繼承,在具體操作層面,是有很大改良,並且分階段的。
所以,「漢承秦制」這說法,就好比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共和國」一樣,聽著好像是那麼一回事,實際上謬之千里。
試舉例以說明:
首先說法律——秦朝的法律是非常周密瑣細苛嚴的,百姓動輒獲咎。西漢繼承了秦朝的律令,但是在執行方面上,跟秦朝就一個天一個地了。
比如,劉邦初入關,跟百姓「約法三章」;惠帝、高後、文帝、景帝時代,為了修養生息,學黃老之術,行無為之治,網禁很寬;漢初的前幾任皇帝,持續的廢除秦朝的一些惡法,比如惠帝廢挾書令、文帝廢肉刑、景帝改革刑律等等。
後來到了武帝時期,要打仗、要建宮殿、要求仙,錢不夠用了,法網才重新繁密起來。
再說郡縣制——秦朝的郡縣制從一開始就非常徹底的,但西漢的郡縣制是逐步實現的,甚至在最後定型的時候,也不如秦朝的徹底。
起初,劉邦剛得了天下,分疆裂土犒勞開國功臣,總數封了七個異姓王、一百四十三個列侯。漢初,這些王國、公國、侯國具有很強的獨立性,特別是那七個諸侯王,集行政、經濟、人事任免權於一手,又因為他們都是赫赫有名的戰將,在軍隊中有很高威望,所以虎符之制其實也制約不了他們。這種不受中央政府制約的國中之國,對於郡縣制是極大的反動,並不符合皇帝的利益。所以劉邦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逼反這些異姓王,一個一個將之剪除,最後自己也死於平定英布叛亂時的箭傷。
到劉邦去世的時候,八個異姓王(燕王臧荼死後,由劉邦的發小盧綰為燕王)只剩長沙王吳芮還在其位,這也是因為長沙國離中原太遠,經濟又落後,對政局沒多大影響的緣故。劉邦除掉異姓王之後,改封同姓宗室為王,並立下了「非劉氏不得王」的祖訓。這些同姓王的權限比之前的異姓王已有很大縮小,像國相、中尉這些重要的人事崗位必須由中央政府任免,國相是諸侯國的最高行政長官,中尉是諸侯國的最高軍事長官,所以行政權也間接地受中央政府的制約。但這依然是不徹底的,諸侯國稅賦不用上交,在經濟上依然有較強實力,特別漢文帝時放開民間鑄錢的禁令,讓境內有銅礦的吳王發了大財。有了錢,那些諸侯王就可以養門客、死士,招納逃犯、無賴少年,具備造反的實力了。所以就七國之亂了。
七國之亂後,諸侯王江河日下。行政權、人事權被徹底剝奪,之後稅賦也要與中央分成。武帝時推行左官令,把官僚區分為漢朝廷的官與諸侯國的官,諸侯國的官無論待遇、俸祿、陞遷,都要低人一等,這是旨在阻止人才流入諸侯國去;同時又不停地以這個那個的借口,剝奪了一大批人的爵位。王爵貶為侯爵,侯爵直接就擼為平民。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借口是祭祀時的黃金成色不足或者酒不好;一系列動作之後,武帝祭出大殺器推恩令,把那些諸侯國拆成一盤散沙,再也無力反抗中央政府。
後來到了武帝時期,要打仗、要建宮殿、要求仙,錢不夠用了,法網才重新繁密起來。
再說郡縣制——秦朝的郡縣制從一開始就非常徹底的,但西漢的郡縣制是逐步實現的,甚至在最後定型的時候,也不如秦朝的徹底。
起初,劉邦剛得了天下,分疆裂土犒勞開國功臣,總數封了七個異姓王、一百四十三個列侯。漢初,這些王國、公國、侯國具有很強的獨立性,特別是那七個諸侯王,集行政、經濟、人事任免權於一手,又因為他們都是赫赫有名的戰將,在軍隊中有很高威望,所以虎符之制其實也制約不了他們。這種不受中央政府制約的國中之國,對於郡縣制是極大的反動,並不符合皇帝的利益。所以劉邦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逼反這些異姓王,一個一個將之剪除,最後自己也死於平定英布叛亂時的箭傷。
到劉邦去世的時候,八個異姓王(燕王臧荼死後,由劉邦的發小盧綰為燕王)只剩長沙王吳芮還在其位,這也是因為長沙國離中原太遠,經濟又落後,對政局沒多大影響的緣故。劉邦除掉異姓王之後,改封同姓宗室為王,並立下了「非劉氏不得王」的祖訓。這些同姓王的權限比之前的異姓王已有很大縮小,像國相、中尉這些重要的人事崗位必須由中央政府任免,國相是諸侯國的最高行政長官,中尉是諸侯國的最高軍事長官,所以行政權也間接地受中央政府的制約。但這依然是不徹底的,諸侯國稅賦不用上交,在經濟上依然有較強實力,特別漢文帝時放開民間鑄錢的禁令,讓境內有銅礦的吳王發了大財。有了錢,那些諸侯王就可以養門客、死士,招納逃犯、無賴少年,具備造反的實力了。所以就七國之亂了。
七國之亂後,諸侯王江河日下。行政權、人事權被徹底剝奪,之後稅賦也要與中央分成。武帝時推行左官令,把官僚區分為漢朝廷的官與諸侯國的官,諸侯國的官無論待遇、俸祿、陞遷,都要低人一等,這是旨在阻止人才流入諸侯國去;同時又不停地以這個那個的借口,剝奪了一大批人的爵位。王爵貶為侯爵,侯爵直接就擼為平民。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借口是祭祀時的黃金成色不足或者酒不好;一系列動作之後,武帝祭出大殺器推恩令,把那些諸侯國拆成一盤散沙,再也無力反抗中央政府。
經過劉邦、文帝、景帝、武帝四代皇帝近百年的努力,終於把諸侯國從藏獒馴化成京巴。但是直到漢朝滅亡,依然保留著郡國,並沒有實行完全徹底的郡縣制。
再說治國思想層面——這差距是非常明顯的。
眾所周知,秦朝是以法家的霹靂手段治天下的。這個法家跟今天的所謂法治是一點屁關係都沒用的,陰暗得多、血腥得多。法家講究「法、術、勢」,具體就是要法網嚴密、高效執行,君主要集軍政大權於一手,要精通帝王之術,以駕御群臣。
秦朝統治者是想把全國鍛造成一部高效運行的機器,君主是這部機器唯一的大腦,其餘各部分服從命令,做好螺絲釘,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老百姓議論朝政,無論是讚揚或批評,都被嚴格禁止。因此,除了司書、律書、農書等技術類書籍,其他書籍都是沒必要存在的。政府要求百姓以吏為師,學習技術。總而言之,越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就越符合秦朝良好國民的形象。
秦朝對百姓思想的禁錮在漢初被沿襲了下來。只是漢朝統治者沒有秦朝那麼心狠手辣,所以老百姓的日子要好過得多。其實所謂的黃老思想,也是反智的。
法家雖然便於統治,但它那種想直接把人馴化成牛馬的作法,畢竟違背人性,與文明發展相悖。但是集權國家,是不可能放棄思想領域的統治的,法家不可用,那就得另立門戶。
於是漢武帝就「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儒並不是孔子那個原生態的儒,甚至不是孟軻的那個儒,而是董仲舒閹割過後的儒。孔孟的儒對於鬼神的態度是敬而遠之,對於君主的態度是「三諫不從,遂之去」,忠是忠、孝是孝,兩者沒有必然關係;董仲舒的儒,摻合了陰陽五行學說那一套裝神弄鬼的東西,搞什麼天人感應,又把忠孝搞到一塊兒——這個大討漢武帝喜歡。漢武帝選擇儒家,並不是因為它的核心價值觀「仁」,而是因為董仲舒那套玩意兒給予了他「君權天授」的合法性,同時又是一個教化百姓忠於君主的愚民好工具。
(劉邦平民出身,短短幾年時間,就做了皇帝,這是不符合當時知識份子世界觀的。周朝得天下,那是周太王、周文王、周武王幾代人修德修來的,秦始皇得了天下,那是秦國諸代君主修德修來的,你劉邦流氓一個,憑什麼做皇帝呢?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覺得這事太毀三觀了,沒有辦法解答這個問題,只好說「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這個合法性問題長期沒有解決,劉家皇帝心裡是很自卑很沒底氣的。)
漢朝只是借了儒家一張皮。當年漢宣帝教訓兒子漢元帝:「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這意思就是說,法家、儒家並用,用法家的裡子、儒家的面子,不要搞混了。可惜漢元帝沒拎清,漢宣帝很失望,預言說:「亂我家者,太子也!」
漢宣帝一言成讖,西漢王朝果然真的斷送在漢元帝、王政君這對夫婦手上。
法家雖然便於統治,但它那種想直接把人馴化成牛馬的作法,畢竟違背人性,與文明發展相悖。但是集權國家,是不可能放棄思想領域的統治的,法家不可用,那就得另立門戶。
於是漢武帝就「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儒並不是孔子那個原生態的儒,甚至不是孟軻的那個儒,而是董仲舒閹割過後的儒。孔孟的儒對於鬼神的態度是敬而遠之,對於君主的態度是「三諫不從,遂之去」,忠是忠、孝是孝,兩者沒有必然關係;董仲舒的儒,摻合了陰陽五行學說那一套裝神弄鬼的東西,搞什麼天人感應,又把忠孝搞到一塊兒——這個大討漢武帝喜歡。漢武帝選擇儒家,並不是因為它的核心價值觀「仁」,而是因為董仲舒那套玩意兒給予了他「君權天授」的合法性,同時又是一個教化百姓忠於君主的愚民好工具。
(劉邦平民出身,短短幾年時間,就做了皇帝,這是不符合當時知識份子世界觀的。周朝得天下,那是周太王、周文王、周武王幾代人修德修來的,秦始皇得了天下,那是秦國諸代君主修德修來的,你劉邦流氓一個,憑什麼做皇帝呢?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覺得這事太毀三觀了,沒有辦法解答這個問題,只好說「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這個合法性問題長期沒有解決,劉家皇帝心裡是很自卑很沒底氣的。)
漢朝只是借了儒家一張皮。當年漢宣帝教訓兒子漢元帝:「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這意思就是說,法家、儒家並用,用法家的裡子、儒家的面子,不要搞混了。可惜漢元帝沒拎清,漢宣帝很失望,預言說:「亂我家者,太子也!」
漢宣帝一言成讖,西漢王朝果然真的斷送在漢元帝、王政君這對夫婦手上。
至於說為什麼秦朝會二世而亡,所謂「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扯淡。治國安邦平天下是個技術活,從來就不是道德問題。那些把「道德」當大力丸推銷的,宣揚「道德好、百病消」的,放在古代,那是視野與思維水平不夠,今天還這麼講的,不是腦子有問題就是良心有問題。
秦朝的驟亡,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體制改革過於劇烈,缺乏緩衝;
二、規模擴張過快,但未建立與之匹配的組織能力;
三、運氣不好,秦二世是胡亥。
一、體制改革過於劇烈——主要是指郡縣制的推行。
郡縣制的目的是中央集權,在這當時是個新鮮玩意兒。若說清末中國面臨兩千年未遇之大變局,那麼秦朝的建立其實也是兩千年未遇之大變局。在此之前一千多年裡,實行的是封建制,所謂封建諸侯以藩周室。在秦朝未統一天下之前,政治地位是靠父親的精子換的,諸侯國的存在、諸侯國內小公卿國的存在,都是天經地義的。
但是秦朝在商鞅變法之後,已經換了玩法。在秦國,爵位(當時官位、爵位尚未分家)是要拿軍功來換的,沒有軍功,管你老子是誰,都不得富貴。
這就等於在家族企業裡搞績效考核啊,員工的積極性當然高漲,但是老闆的那些親戚們自然是很鬱悶的——天祐秦國,從秦孝公開始,除了幾個短命的,幾乎就沒有差勁的秦王。等到秦始皇的時代,秦國人已經非常習慣於這種績效考核。
此外,到秦始皇時,秦國人也已經明白並且接受郡縣制了。比如王翦伐楚,臨行前向秦始皇要田宅,說:「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可知當時在秦國,有功不得裂土分侯,已成為常識。
可問題是,你秦國人認可了,關東六國可未必認可呀。
關東六國的王族近親,作為舊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團,無論怎麼安撫,都肯定會恨秦國。但關東六國的士人階層,這部分人是社會的中堅,安撫好了,社會才容易穩定。這些人要麼有大大小小的封邑,要麼做門客有碗閒飯吃,秦國人一來,用郡縣制取消了封邑,又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非宗室籍、宦籍、市籍的全部得去種田,什伍連坐相互監視,偷懶、逃跑都不行。像熊心、田橫這樣的王侯疏族子孫,全都流落成布衣,甚至得去放羊謀生。砸飯碗砸得如此徹底,人家能不恨你嗎!像項梁、張良這樣鐵了心要反秦復國的人畢竟是極少數,絕大部分人還是指望安安穩穩過日子的,像張耳、陳餘、韓廣、田橫這些人,如果那時籠絡進體制內,給塊肉骨頭餬口,何至於要造反?
其實秦始皇對於關東六國王室與名門望族的打壓,還是蠻嚴厲的。每攻滅一國,就將那些家族搬遷到關內,就近監視(後來西漢也學習了這套手法,採取了「遷陵」的政策)。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無奈秦始皇只擅長殺人壓人,卻不屑於哄人。函谷關以東,全都咬牙切齒。
這就等於在家族企業裡搞績效考核啊,員工的積極性當然高漲,但是老闆的那些親戚們自然是很鬱悶的——天祐秦國,從秦孝公開始,除了幾個短命的,幾乎就沒有差勁的秦王。等到秦始皇的時代,秦國人已經非常習慣於這種績效考核。
此外,到秦始皇時,秦國人也已經明白並且接受郡縣制了。比如王翦伐楚,臨行前向秦始皇要田宅,說:「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可知當時在秦國,有功不得裂土分侯,已成為常識。
可問題是,你秦國人認可了,關東六國可未必認可呀。
關東六國的王族近親,作為舊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團,無論怎麼安撫,都肯定會恨秦國。但關東六國的士人階層,這部分人是社會的中堅,安撫好了,社會才容易穩定。這些人要麼有大大小小的封邑,要麼做門客有碗閒飯吃,秦國人一來,用郡縣制取消了封邑,又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非宗室籍、宦籍、市籍的全部得去種田,什伍連坐相互監視,偷懶、逃跑都不行。像熊心、田橫這樣的王侯疏族子孫,全都流落成布衣,甚至得去放羊謀生。砸飯碗砸得如此徹底,人家能不恨你嗎!像項梁、張良這樣鐵了心要反秦復國的人畢竟是極少數,絕大部分人還是指望安安穩穩過日子的,像張耳、陳餘、韓廣、田橫這些人,如果那時籠絡進體制內,給塊肉骨頭餬口,何至於要造反?
其實秦始皇對於關東六國王室與名門望族的打壓,還是蠻嚴厲的。每攻滅一國,就將那些家族搬遷到關內,就近監視(後來西漢也學習了這套手法,採取了「遷陵」的政策)。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無奈秦始皇只擅長殺人壓人,卻不屑於哄人。函谷關以東,全都咬牙切齒。
那時代的人,國家觀念本是很淡薄的,但是,只有大棒沒有胡蘿蔔的政治制度、嚴苛殘忍的司法,硬生生地逼出了濃郁的亡國之恨。博浪沙之遇刺,只是張良等少數人的行為;但「始皇帝死而地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則是黔首的心聲了。
秦始皇末年的形勢已是地火蔓延,始皇帝卻依然在做著「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的美夢。
二、規模擴張過快,但未建立與之匹配的組織能力——要剖析這句話,得從「天下苦秦久矣!」入手。
秦朝統一天下後,並沒有實行一國兩制,特意去奴役關東六國,只是把之前秦國通行的政策法令推廣到了全國(當然,秦國人跟關東六國人還是有細微差別的,在戶籍上,秦國人另入「故秦民」籍,關東六國入「臣邦人」籍)。若說秦國人以秦朝法令為苦,這顯然不是事實。「天下苦秦久矣!」是陳勝造反時說的,陳勝是陽城人,陽城最早屬於陳國,後來被楚國吞併。陳勝這句話裡的「天下」,顯然並非指全部天下人,而僅指關東六國的百姓。
從春秋時期到戰國前期,秦國一直被認為是個野蠻的未開化的落後國家。它躲在西北閉塞的地方,與戎狄為伍,論文明程度、論禮儀繁華都跟三晉、齊魯差得很遠。李斯在寫給始皇帝的《諫逐客書》裡也說了,說秦國有什麼呢?由余、商鞅、范雎、張儀,沒有一個是秦國人,陛下喜歡的美玉、珠寶、美女、寶劍、駿馬、高雅的音樂,秦國也根本產不了。真正秦國人的娛樂,就是「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所以,在心理上,關東六國百姓對於秦國是有優越感的。而自己竟然被這群猴子給統治著,這也是比較不能忍受的。
但是,就因為秦國落後,文明程度低,所以秦國人就容易洗腦,不把自己當人看。在冷兵器時代,文明無法轉化成戰鬥力,所以一個國家越文明,它的國防力量反而可能越弱。戰國時期,有人給各國士兵戰鬥力做了個排名,說「齊之技擊不如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如趙之勁騎,趙之勁騎不如秦之死士」——齊國是當時最富有的,富人家的孩子命自然比較值錢,齊國的文明程度又最高,「稷下學社」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的哈佛耶魯。所以,齊國是六國之中亡國亡得最窩囊的,一戰未打就投降了。末代齊王是活活餓死的。
韓非子到秦國後,也被秦國人嚇了一跳。說秦國人真的是怪物啊,聽到要打仗就高興得跟過節似的。好多先秦諸子的書中都提到了秦國這架恐怖的戰爭機器,「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有這樣的軍隊,橫掃六國是必然的結局。
但是,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把秦國的那一套推廣到全國,問題就來了。你秦國猴子不把自己當人看,我們可還是自認為是個人的呀!!
可以預料,關東六國的百姓在執行秦國法律的時候,執行力是遠遠不能跟秦國百姓相比的。秦國人習以為常的事情,在關東六國百姓眼裡,就太不習慣太苦了。
從春秋時期到戰國前期,秦國一直被認為是個野蠻的未開化的落後國家。它躲在西北閉塞的地方,與戎狄為伍,論文明程度、論禮儀繁華都跟三晉、齊魯差得很遠。李斯在寫給始皇帝的《諫逐客書》裡也說了,說秦國有什麼呢?由余、商鞅、范雎、張儀,沒有一個是秦國人,陛下喜歡的美玉、珠寶、美女、寶劍、駿馬、高雅的音樂,秦國也根本產不了。真正秦國人的娛樂,就是「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所以,在心理上,關東六國百姓對於秦國是有優越感的。而自己竟然被這群猴子給統治著,這也是比較不能忍受的。
但是,就因為秦國落後,文明程度低,所以秦國人就容易洗腦,不把自己當人看。在冷兵器時代,文明無法轉化成戰鬥力,所以一個國家越文明,它的國防力量反而可能越弱。戰國時期,有人給各國士兵戰鬥力做了個排名,說「齊之技擊不如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如趙之勁騎,趙之勁騎不如秦之死士」——齊國是當時最富有的,富人家的孩子命自然比較值錢,齊國的文明程度又最高,「稷下學社」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的哈佛耶魯。所以,齊國是六國之中亡國亡得最窩囊的,一戰未打就投降了。末代齊王是活活餓死的。
韓非子到秦國後,也被秦國人嚇了一跳。說秦國人真的是怪物啊,聽到要打仗就高興得跟過節似的。好多先秦諸子的書中都提到了秦國這架恐怖的戰爭機器,「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有這樣的軍隊,橫掃六國是必然的結局。
但是,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把秦國的那一套推廣到全國,問題就來了。你秦國猴子不把自己當人看,我們可還是自認為是個人的呀!!
可以預料,關東六國的百姓在執行秦國法律的時候,執行力是遠遠不能跟秦國百姓相比的。秦國人習以為常的事情,在關東六國百姓眼裡,就太不習慣太苦了。
但秦國的法律是嚴苛殘酷的,你達不到政府要求,那就對不起了。《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裡,蒯通對范陽縣令說:「秦法重,足下為范陽令十年矣,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勝數」——如此一來,關東六國自然更加怨聲載道。
但是我估計,雖然砍了這麼多人,關東六國司法機關的執行力還是沒有達到秦國標準。日後推翻秦國的項梁、劉邦、張耳、陳餘、英布等人,全都是逃犯,都是漏網之魚。
一方面,是民間不斷累積的怨氣,一方面,是不知悔改毫不妥協的持續高壓。陳勝這個火星一躥起,立成燎原之勢,「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三、運氣不好,秦二世是胡亥——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想必不用過多闡述。
如果始皇帝不死,秦國則依然鐵板一塊。秦國政府做為執政工具雖然做得非常差勁,但是做為鎮壓工具,它絕對是一流的。在這種威懾力之下,在始皇帝生前,竟然都沒有人敢造反。
假設一下,如果始皇帝死後,秦二世是扶蘇。
首先,他是名正言順的長子,繼位不至於引起秦國政治的動盪。秦國不分裂,秦國的威懾力就依然存在;
其次,扶蘇據說是性格較為柔和的,他很有可能對始皇帝的政策進行一些修正,改善百姓的生存環境,而不像胡亥那個二貨,做火上澆油的蠢事。本來失期只是罰錢就可以了事的,到了胡亥時代,「失期,法皆斬」,硬生生逼出了個陳勝吳廣。
再次,跟胡亥這個白癡不同,扶蘇是有歷練、有自己成熟想法,並且有擁護者的繼承者。他在位時,必定不會像胡亥那樣胡鬧,必定不會發生像章邯這樣的功勳卓著的猛將,最後竟然會被逼得向造反者流涕投降的事——這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起碼可以再拖一段時間。
秦朝的過失,都被西漢的統治者看在眼裡。秦朝算是「中央集權」的試用版,試用版暴露出來的問題,都被西漢這個修正版打補丁修復。
秦朝二世而亡、西漢立國兩百年,原因就在於這補丁打沒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