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爺車伕蔣緯國」:經常拉黃包車送車伕回家
淘氣的蔣緯國在蘇州上學時常自己拉黃包車而讓車伕坐車,被市民稱為「少爺車伕」
民國年間,蘇州城西閶門石路一帶,店舖林立,商賈雲集,酒店茶館客棧近百家,人流物流大都在這裡集散。商業繁榮必然拉動交通等各業的發展,黃包車就是其中之一,那時蘇州人出門沒有公交汽車,小汽車更少,市民、商人出行,坐轎子太慢,黃包車就成了理想的代步工具。而蔣介石的二公子蔣緯國在蘇州求學期間曾因喜愛拉黃包車,被蘇州市民封為「少爺車伕」。
黃包車引入中國
黃包車又叫東洋車,因車子是在清光緒年間從日本引入中國,主要是靠人力拉動的車子,故又名人力車。後又因車身塗黃漆,所以也叫黃包車。在蘇州城外東奔西跑的黃包車始於民國初年,當時全市總數在400多輛,最多時近5000餘輛。拉車人都是城市失業人員和蘇北鹽城、阜寧、淮陰、寶應一帶失地破產農民,年齡有大有小。
雨天拉不到一個銅板
黃包車伕拉車很辛苦,不管嚴寒酷暑,腳上穿單鞋,頭戴破草帽,脖子上一條毛巾,夏天擦汗,冬天當圍巾,那時蘇州街巷都很狹小,連人民路也只有二三米寬,彈石路面,而且石拱橋很多,遇橋只能讓客人下車,空車拉過橋再上車。直到1907年,滬寧鐵路通車後,火車站到石路才有了馬路,以後石路一帶大馬路、橫馬路、留園馬路逐漸開通。馬路開通後,蘇州閶門石路一帶有了馬車行和三輪車行,與黃包車搶生意,黃包車生意開始清淡,有時雨天拉不到一個銅板。
被稱「少爺車伕」
上個世紀20年代末,蔣介石的二公子蔣緯國跟隨養母姚冶誠來到了蘇州。蔣緯國在蘇州求學期間,為了路上的安全,也為了不讓他在外面過分地貪玩,姚冶誠專門僱用了一輛黃包車每天接送蔣緯國。這下淘氣的蔣緯國又別出心裁地不安寧了,他雖然回來得早了,但一到家後即與同學拉著黃包車往街上跑,他們替換拉、輪流坐,沖衝撞撞,好在那時狹小的馬路上,行人稀少,車輛也少,容得了他們四處「橫行」。周圍的鄰居看慣了也不當一件新鮮奇事,可有時看到蔣緯國在拉黃包車倒是感到好奇了,誰都要注目看上一番,有時還要誇讚幾句。原來,黃包車伕每天拉著蔣緯國上學和接他回家路上,有時蔣緯國看到黃包車伕拉得累了,他就叫黃包車伕坐在車上,由他來拉上一段。一次,黃包車伕身體不適,蔣緯國見狀竟將黃包車伕拉到了家中。
蔣緯國一次一次地拉車,沿途的市民看到這一情景,「少爺車伕」的雅號也就傳開了。有一次,黃包車伕在送蔣緯國的上學路上,不慎撞了一位老太太,把她籃子裡的點心碰翻了。蔣緯國見狀立即從車上跳了下來,急著詢問老太太是否撞傷,連連向她賠禮道歉,他還隨手拿出了兩塊大洋給了老太太,叫她去另買點心。在離開老太太時,他對其說:「如果回去後發了傷痛,就到木杏橋蔡貞坊來。」沿途的市民熟悉蔣緯國的養母姚冶誠,知道她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們在蔣緯國走後,就給這位老太太出主意說:「你就到蔣公館去找他的娘……」在眾人的「慫恿」下,那位老太太果真在下午就去了蔡貞坊蔣家。姚冶誠一聽是被撞了的老太太來了,就請她進屋內入坐,熱情地接待她。在瞭解了被撞的情況後,一再對老太太說:「對不起。」說著當即拿出了20塊大洋送給了老太太,要她回去補補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