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容易被人們忽悠的齊宣王與典故濫竽充數
導讀:齊宣王是田姓齊國的第四代君主,他繼承了父親齊威王給他留下的家底,早期任用田忌孫臏,救趙國,援韓國,將不可一世的魏國打得一蹶不振,也曾經風光了那麼一陣子。然而,這個齊宣王卻是個容易被人忽悠的主兒,那個「濫竽充數」的成語,就是出在他身上。齊宣王喜歡音樂,尤其是喜歡竽(也叫笙)這種樂器演奏的音樂,還要組織三百人的一個大型樂隊一起演奏。這樣一來,有的人就來鑽他的空子,自薦要進入他的樂隊為其吹竽,大概齊宣王給的待遇很豐厚吧!這個投機取巧的人姓南郭,是個處士,就是可以當官想當官還沒有當官的人。齊宣王吶,不但不加以考察,稀里糊塗地把這人收了進來,還很高興。齊宣王是把這些人養起來的,大概裡面不止南郭先生一個。這事在齊宣王活著的時候並沒有暴露。等到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當了國王,喜歡音樂的方式和他有所區別,這事情才被發現。齊湣王喜歡獨奏的音樂,他要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先生知道自己再也混不下去,跑了!
僅僅是因為音樂,被人糊弄一下子也算不上什麼大事兒,無非是浪費一點錢糧而已。但是,這件事情充分反映了齊宣王的行事風格,不願意細查,容易被人忽悠,因而反映在國家大事上也是如此。齊宣王時代,是縱橫家大顯身手、風光無限的時代,有兩個代表性的人物,蘇秦、張儀,這兩個人都來忽悠過齊宣王,還都取得了成功。
蘇秦首倡合縱,就是南北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他為了趙國的利益來遊說齊宣王,說:齊國南有泰山,東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這就是平常說的四邊都有要塞的國家。齊國地土廣大,兵多將廣,裝備精良。軍隊訓練有素,能打硬仗。即便是發生戰爭,也沒有敵軍能夠越過泰山、渡過清河、跨過渤海。齊國的首都臨淄繁華富裕,人口稠密,如果誰敢來侵犯齊國,不用說是常規軍隊,就是臨時動員,僅僅臨淄城裡也可以馬上組織起來一支二十幾萬的軍隊!憑藉著大王您的賢明和齊國的強大,天下的諸侯沒有誰敢於和齊國對抗。可是,沒成想如今齊國竟然也西去侍奉秦國,我實在為大王感到羞恥!齊國和韓國、魏國不同,這兩個國家和秦國接壤,一旦打仗,很快就能決出勝負。如果韓、魏打勝了,也是損兵折將,沒有人保衛邊境;打敗了,直接的結果就是亡國,這就是韓魏兩國不敢輕易和秦國打仗的原因。齊國沒有這些顧慮。秦國要進犯齊國,必然要經過遙遠艱險的路,還要顧慮身後的韓、魏兩國,秦國不能進攻齊國,是很明顯的事實。希望大王充分認識自己的強大實力。
齊宣王聽了覺得很對,說:寡人不太聰明,還是你說得對,我現在把整個國家交給你來指揮。齊國當時的確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誰也不敢輕視,秦國當然非常地清楚這一點,於是派了張儀前來遊說。
張儀見了齊宣王說:天下強國沒有超過齊國的,朝野上下以及大臣的家族也是富裕強大,這一點也是沒有那個國家能夠比得上。可是為大王出謀劃策的人,都是只看到小利益空談理論,並不能為齊國的長治久安做打算。他們一定會說,齊國西有趙國、南有韓國、魏國,地廣人多,兵強馬壯,即使有一百個秦國,也對齊國無可奈何。大王只接受了他們的遊說,卻沒有考慮到這些話是否實在。現在趙國和秦國,就好比齊國與魯國。秦國和趙國交戰,打了四次戰爭,都取勝了。但是,四次戰爭以後,趙國損失了幾十萬大軍,現在只剩下首都邯鄲了。打了勝仗卻殘破了國家,這是為什麼呢?還是因為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啊!現如今秦國和楚國互相通婚,韓魏趙都割地給秦國。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就會驅使韓魏從南面進攻,調動趙國從北邊進攻,這樣一來,臨淄和即墨很可能就會被佔領。到了那個時候,齊國再想臣事秦國,還來得及嗎?
齊宣王說:齊國地處偏僻,孤陋寡聞,沒有聽說過興旺社稷的長遠計畫。幸好有你這樣高明之人前來指教,我願意以國家社稷來侍奉秦國。同時還獻給了秦國出產魚鹽之地三百里。田姓齊國在齊宣王的父親田因齊(齊威王)時代,伐魏救趙存韓,開疆拓土,成為天下最強盛的國家,並開始稱王以號令天下,被謚號為「威」。他的兒子開始的時候伐燕、滅宋,同樣威震天下,秦國不得不和齊國相約共同稱帝。只有夾在中間的這個宣王田辟疆沒有大的作為。雖然說,天下大勢最終要走向統一,而這個能夠統一全國的國家只能是秦國,但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一個國家的君主還是能夠有所作為的。比如說那個楚國,直到陳勝起義,人們還在說「秦滅六國楚最無罪」,為什麼?人們讚賞楚國的所作所為,根本看不起齊國這樣的不戰而降的行為。
回到齊宣王時候,蘇秦說的很對,但他不是齊國的臣子,也不是到齊國來謀差事求發展的人,就因為他說的話正確就把國柄交給他嗎?或者說,合縱成功了,一個國家就可以在同盟關係中放棄自己獨立的自主權嗎?張儀雖然稍後於蘇秦,但這時候齊國的周邊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了嗎?從張儀的話語當中,顯然沒有。張儀說的話對不對呢?可以說是有對有不對。對的是韓趙魏這三個被稱為「三晉」的國家都受到了秦國的欺凌,有的割地給秦國,有的土地被秦國侵佔,國力變得越來越弱。不對的是,既然連張儀都認為齊國是最強大的國家,韓趙魏三國會聽從秦國驅使來討伐齊國嗎?即便真是這樣,南面的楚國就不能牽制韓魏,北面的燕國就不能牽制趙國嗎?強大的齊國如果能夠認清自身的優勢所在,看清天下形勢,採取正確的外交手段,是完全可以和秦國抗衡的。但是這個齊宣王毫無主見,誰來忽悠他他就聽誰的,使齊國喪失了藉機崛起的好時機。到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田地執政時,又反過來一味呈強,窮兵黷武,恨不得一口吞併天下,終於被六國聯軍打敗。齊國最終真正成為一個偏安一隅的國家,到秦國掃平六國時,兵不血刃就佔有了齊國。齊國沒做抵抗就投降了秦國,這在當時來說可能是避免了傷亡,加快了全國的統一,但作為對於後人的啟示教育,有的只是反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