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代中原霸主魏惠王:遷都大梁,稱雄中原 | 陽光歷史

 

A-A+

揭秘一代中原霸主魏惠王:遷都大梁,稱雄中原

2015年07月22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344 次

  在戰國時期風雲變幻的歷史舞台上,魏惠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繼位後妥善解決國內矛盾,振奮軍威,一舉攻破秦國都城,打得秦孝公節節敗退。他遷都大梁,構建了以大梁為中心的水網,溝通了黃河與淮河兩大水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沉著應對趙、秦、齊、楚四個強國的聯合進攻,取得了這場大戰的全面勝利,把魏國的霸業推到了顛峰。他在戰國列強中率先稱王,敢於與周天子平起平坐,成為中原霸主,將外交藝術推向極致……

  一、榮登君位,重振雄風

  魏國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出來的。晉國本是春秋初期最為強大的封國之一,後來由於內亂頻繁,政權漸漸被勢力強大的韓、趙、魏三家卿大夫所掌握。公元前403年,三家瓜分了晉國的土地,聯合起來滅掉了晉國。以「三家分晉」為標誌,魏國迅速崛起,歷史進入到戰國時代。

  魏國的開國之君魏文侯雄才大略。他手下最重要的三個人物李悝、吳起、西門豹,都是平民出身的優秀人才。李俚為相期間變法圖強,使社會得到長時間的安定。西門豹在鄴城興辦灌溉工程,發展經濟,使魏國更加富足。吳起鎮守西河之地,屢戰屢勝,打得秦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魏文侯在位50多年,魏國的實力蒸蒸日上。第二任君王魏武侯繼續開拓疆土,奪取了中原地區的大塊土地。公元前391年,魏武侯聯合韓、趙與楚國在大梁、榆關(河南中牟)一帶展開激戰,大敗楚軍,佔據大梁。經過魏文侯和魏武侯兩代國君的努力,魏國已經成為了當時諸侯中的超級強國。


  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兒子,原名魏瑩,少年聰穎,頗受他爺爺魏文侯的喜歡。魏文侯請名師對他悉心栽培,魏瑩很快就嶄露頭角。但另一個魏國公子公仲緩也有才能,受到李悝等人青睞和擁戴。由於魏武侯生前沒有立下太子,他死後引起了兩位公子的君位之爭。韓、趙兩國趁機發兵打魏國,魏國幾近滅亡。但是,韓、趙兩國各懷心思,對於如何處置魏國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結果韓國單方撤軍,趙國聯合公仲緩繼續攻打魏瑩,企圖獨佔魏國。魏瑩在叔叔公叔痤的幫助下大敗趙國和公仲緩的聯軍,取得了君位爭奪的勝利。

  經過這場內亂,魏國受到重創,實力有所削弱。魏惠王上任伊始,在消除恩怨、穩定人心方面採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他決心重振軍威,親自選拔了龐涓、公子昂、龍賈等青年將領,使魏軍實力大增。龐涓攻破秦國都城櫟陽,迫使秦孝公遷都回雍。魏國聲勢大振,再現昔日的霸主雄風。

  二、遷都大梁,爭霸中原

  魏惠王在重創秦國之後,將都城遷至大梁。魏惠王遷都大梁,是開封有明確記載的首次建都。因為遷都大梁,魏國又被稱為梁國,魏惠王又被稱為梁惠王。

  然而,由於各種史籍上對遷都時間的記載不一,歷史上對遷都的原因存有爭議。人們通常認為魏惠王遷都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為躲避強秦的騷擾;二是為爭霸中原。

  《史記》記載的遷都時間為魏惠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339年。遷都的原因是當時秦、趙、齊聯合進攻魏國,商鞅施詭計俘獲魏將公子印,大敗魏軍並且攻佔了魏國的舊都安邑,魏惠王被迫遷都。因為這種說法為《史記》所首倡,所以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來在《資治通鑒》中也得以延襲。

  然而,根據《史記》記載,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魏國派重兵圍趙都邯鄲,第二年齊國派田忌、孫臏率軍救趙。田忌打算直接進入趙國攻擊魏軍,孫臏則建議利用大梁城內空虛之機,「引兵疾走大梁」,迫使魏軍撤軍自救,以解邯鄲之圍。田忌採納了孫臏建議,魏軍果然回師自救。

  關於「圍魏救趙」的時間,《戰國策》等史籍與《史記》記載大體一致。這說明至少在魏惠王十七年之前,魏國就已遷都大梁,所以齊國才把大梁作為主要進攻目標。

  既然《史記》紀年明顯有誤,成書年代更為久遠的《竹書紀年》便成了更有說服力的史料。這本書被考證為魏惠王之子魏襄王時的史官所作,可以說是魏國的官方檔案材料。


  然而,由於《竹書紀年》書簡殘缺錯亂,後人在對它考正時也有分歧。同樣依據這本書,《水經注》、《漢書》注等都引作魏惠王六年,即公元前364年;而《史記集解》、《孟子正義》等卻引為魏惠王九年,即公元前361年。

  雖然兩種說法時間相差3年,但這對於考察魏惠王遷都的背景和原因,應該說已經沒有太大的差別。不管遷都時間是在六年還是九年,都是在魏惠王即位後不久。

  當時,經過魏文侯和魏武侯數十年的奮鬥,魏國已經成為列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魏惠王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迅速鞏固霸權,使魏國達到鼎盛。秦國是在商鞅變法之後才逐漸強大起來的,此前各方面都比魏國落後,與魏國多次交戰也敗多勝少,長期受到魏國的壓制。商鞅入秦的時間是秦孝公元年,即魏惠王九年,直到5年後任左庶長才開始變法。如果說在商鞅入秦之前,魏國便畏懼秦國,為躲避秦國騷擾被迫遷都,顯然不符合兩國當時的實力對比。

  大梁地處中原地區的腹心部位。魏惠王要繼續壯大實力、稱霸諸侯,就要積極向中原發展。他即位後不久便遷都大梁,並非畏懼秦國,而是力圖爭霸中原。從當時各國的形勢和實力對比來看,遷都大梁極有可能是魏惠王在即位前就已經定下的基本策略,即位以後很快著手實施。

  三、營建大梁,構建水網

  魏國的都城原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西邊與秦國以黃河為界,迴旋餘地狹窄,極易受到封鎖和攻擊。大梁則處於中原地區的核心,可以讓魏國擁有更為肥沃的土地、更為便利的交通條件和更為廣闊的發展的空間。遷都以後,魏惠王苦心經營,把大梁城建造得規模宏大、堅固無比。

  他所建造的大梁城周長達30餘里,有12個城門,城牆高約5丈,護城河四面溝通,又寬又深。城內大街長約10里,居民約有三四十萬。可以說,大梁是戰國時期最堅固的都城,也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當時諸侯各國中規模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城市,惟有齊國的都城臨淄。

  大梁城交通四通八達,物產極為豐富,有利於東進南下繼續擴張。魏惠王把大梁作為向四面開拓的戰略據點,廣築宮殿,大造苑囿,聚集人口,興修水利,使大梁城迅速繁榮起來。大梁城牆高大堅固,宏大的氣勢令人望而生畏。城內池寬沼廣,宮殿富麗豪華,街道寬闊通暢,景像一片繁華。

  大梁不僅陸路交通四通八達,而且周圍水系眾多。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對大梁西邊的圃田澤(今河南中牟西)進行整修,引黃河水南下入圃田澤,把圃田澤改造成了方圓300里的巨大湖泊,然後鑿溝修渠,從圃田澤引水到大梁。在此後20多年間,魏惠王命人向東南繼續開鑿,使水系工程不斷拓展,經現在的通許、太康,一直延伸到淮陽東南流入穎水,最後匯入淮河。這些水系工程相互連接,交織成網,形成了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兩大流域的人工運河——鴻溝。


  「鴻溝」在歷史上非常著名,現在人們通常用它比喻分明的界線,不可逾越。作為水系工程,鴻溝就像一條四通八達的水上走廊,從大梁向四周延伸,連接著豫東大平原上的眾多的主要河道,形成了黃淮之間的水運交通網。當時,大梁水道縱橫,航運十分發達,是中原地區最大的水陸交通樞紐。魏國的船隻從大梁出發可以直接駛入韓、楚、衛、齊、魯、宋等國,促進了魏國與各國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憑借巨大的交通優勢,大梁城在短短十幾年間,便一躍而成為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富甲中原的商業大都市。

  不過,魏惠王以大梁為中心構建水網,最主要的目的還在於加強防衛,希望依靠堅固的城牆和發達的水網,形成完整的水陸防禦體系。他命人沿鴻溝修築從黃河南岸到圃田澤附近的內陸長城,把鴻溝當作「護城河」,以截斷秦、韓等西方強國沿黃河南岸進攻大梁的進軍路線。而在難以逾越的巨大湖泊圃田澤南端,還有著名的要塞榆關(今尉氏大莊頭一帶)卡住繞湖通往大梁的要道。這樣,由黃河、長城、鴻溝、圃田和榆關共同構成的西部防線就顯得非常牢固。

  四、力戰群雄,率先稱王

  魏惠王遷都大梁,築堅城,建水網,又迫使趙國和韓國交換土地,佔據戰略要地,不斷擴大疆土,使中原各國的競爭驟然加劇。魏國本來就是一個稱霸數十載、家底雄厚的超級強國,再經魏惠王這番氣勢咄咄逼人的建設和整治,更是如虎添翼。在群雄爭戰的混亂局面中,魏國對於瞬息萬變的國際關係舉足輕重,周邊小國紛紛臣服。

  魏惠王的舉動引起了各國極大的恐慌,他們聯合起來從三面夾攻魏國。魏惠王沉著應對,命大將龐涓率軍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齊國派大將田忌前去救援。田忌沒有進軍邯鄲與猛將龐涓硬拚,而是選擇了直接兵進大梁。在他看來,只要攻破大梁,就控制了中原的交通樞紐,齊國霸業可成。

  然而,當他率領大軍,浩浩蕩蕩來到大梁城下時,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想法過於簡單了。在這座周長30餘里的巨城外圍,護城河四周環繞且深不可測,要想把它嚴密包圍幾乎是不可能的。由於魏惠王早有防備,早已堅壁清野,齊軍不僅找不到渡河的船隻和攻城的器具,就連大軍的糧草都難以保障。他連番進攻,竟然連城牆都無法靠近。

  大梁城堅民眾,糧食儲備豐厚,守城的將士戰術靈活多變,而且鬥志高昂。齊軍千里迢迢調集來的糧草,卻不斷遭受沿途魏國軍民的伏擊攔截,很難運到大梁城下。田忌既不能久戰,又不可能速勝,只好孤注一擲,硬著頭皮接著向大梁城發動了幾次強攻,結果屢受重創,損失慘重。


  相持一段時間之後,田忌攻城乏術,被迫撤軍。固若金湯的大梁城傲然挺立,為龐涓制服老冤家趙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不久,龐涓攻破邯鄲,趙國戰敗投降。然後,魏國集中兵力與齊、楚等國聯軍展開大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各國見勢不妙紛紛撤軍,割地求和。魏國大獲全勝。

  在這場戰國時期最精彩、參與國家最多、戰場最廣闊的大混戰中,魏惠王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過人的才能。通過這場戰爭,魏國不僅解除四面危機,奪回了更多的土地,也把魏國的霸業推到了顛峰。縱觀整個戰國時代,能夠同時擊敗趙、秦、齊、楚四大強國的,只有魏惠王一人。

  在制服了所有強國之後,魏國「擁土千里,帶甲三十六萬」,一時沒有哪個國家敢公然與之為敵。於是,魏惠王在大梁城南的蓬澤廣築宮室,召集諸侯各國在此會盟。會盟採用天子的禮儀,參加的12個諸侯國都以臣子之禮事魏。魏惠王稱王后率眾前往朝見周天子,成為號令天下的盟主。逢澤會盟為戰國時代周王室以外的諸侯國君稱王的開端。

  五、獨霸中原,長壽國君

  關於魏惠王出生的時間,史書上有不同記載。以《史記》的記載來看,他生於公元前421年,死於公元前319年,壽命長達102歲,很可能是中國歷代帝王中最長壽的人。

  逢澤會盟之後,魏惠王成為了諸侯各國的領袖,中原地區出現了難得的短暫和平。各國之間的糾紛都由魏惠王來做終極裁判,各國對他的裁判也都遵從,就連周天子也要聽命於他。 周天子的權威在鼎盛時期也沒有超出黃河流域,而由於中原水路的開通和疏導,此時的魏惠王卻能讓長江流域的楚國、越國俯首帖耳,他的一舉一動都會使天下震動。

  如果魏惠王能夠保持遷都大梁最初10餘年的氣魄,魏國完全有可能走得更遠,甚至一統天下。只可惜,在他執政20年以後,內政外交失誤頻繁,再無當年之雄風,

  就在魏國獨霸中原之際,秦國正通過商鞅變法,漸漸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其他各國也紛紛招攬人才,加強彼此之間的聯合,不斷壯大實力。後來,在各國聲勢浩大的聯合進攻中,魏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先後失去龐涓、太子申、公子昂三位優秀將領,軍事實力嚴重削弱。沒有強大的武力作為保障,佔據著中原最富庶地區的魏國,就成了強國競相攻擊的目標。魏國無力阻擋秦國,霸業漸漸走向衰落。

  從公元前369年即位,到公元前319年去世,魏惠王在戰國時代的歷史舞台上活躍了50多年。到魏惠王晚年,魏國接連受到沉重的打擊,中原各國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精妙絕倫的外交大戲。魏惠王不甘心百年霸業的喪失,重金卑禮招納賢士,於是才有孟子遊訪大梁,與他慷慨對話。

  就個人而言,長壽是福不是錯,但作為國家元首,衰老顯然會影響他的作為和能力。到了晚年,魏惠王雖然仍是列強爭霸的重要角色,但魏國已無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

  魏惠王是有史明確記載的第一個在開封定都的國君,對開封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歷史貢獻。他所修築的大梁堅城,奠定了今日開封城的基礎;他所開鑿人工運河鴻溝,使開封城四周水道暢達,景象萬千,頗具名都氣象。時至今日,開封仍以多水而著稱於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譽。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