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充和往事:19歲報考北大數學零分仍被破格錄取 | 陽光歷史

 

A-A+

張充和往事:19歲報考北大數學零分仍被破格錄取

2016年10月09日 近代名人 暫無評論 閱讀 89 次

  北京時間6月18日凌晨,民國時期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最具才情的小妹、著名書法家、昆曲藝術家張充和在美國家中逝世,享年102歲。至此,分別嫁給著名昆曲演員顧傳玠、「現代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和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的「合肥四姐妹」成為絕響。記者瞭解到,「百歲張充和作品系列」已於2010年起陸續推出《曲人鴻爪:張充和曲人本事》《古色今香:張充和題字選集》《天涯晚笛:聽張充和講故事》《小園即事:張充和雅文小集》,將在8月出版的《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談藝錄》是該系列的最後一本,沒想到這位「最後的閨秀」已無緣看到。

  名門閨秀談笑皆鴻儒

  張充和祖籍合肥,1913年5月17日出生於上海,曾祖是曾任兩廣總督的晚清名臣張樹聲,父親是思想開明的教育家張武齡,她與三個姐姐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出身名門、蘭心蕙質、才華橫溢。小妹張充和尤其天資聰穎、才情卓越,3歲背唐詩,4歲臨帖,6歲識字能誦《三字經》《千字文》,10歲隨一代宗師吳昌碩之高足朱謨欽習古文和書法,17歲起跟昆曲世家出身的名角沈傳芷、張傳芳等學昆曲,從「江南笛王」李榮忻學吹笛,同時任報紙副刊編輯,開始發表詩歌、散文等。19歲時投考北京大學,數學得了零分,但因國文得了滿分,被破格錄取。25歲時開始參與編纂教科書,沈從文編選小說,朱自清編選散文,她編選散曲。

  張充和的昆曲、詩詞、書法造詣皆非同凡響,知交師友都是陳寅恪、金岳霖、胡適之、張大千、沈尹默、章士釗、聞一多、沈從文、卞之琳等名士:章士釗贈詩把她比作才女蔡文姬;聞一多生活拮据卻主動刻圖章相贈;戲劇家焦菊隱稱她為當代的李清照;詩人、書法家沈尹默親切稱呼她為「充和女史」;作家汪曾祺讚她唱腔「嬌慵醉媚,若不勝情,難可比擬」;書法家歐陽中石稱她書法非常精到「在那個時代已是佼佼者」……她的書法各體皆備,尤其是一筆小楷娟秀端凝,被譽為「當代小楷第一人」;三姐夫沈從文在湘西鳳凰的墓地的墓誌題銘,即出自她之手;在各種昆曲圖錄裡,她和俞振飛、梅蘭芳這些宗師級人物相提並論;25歲時她到張大千家表演《思凡》,張大千即畫了兩幅畫當成贈禮;1946年,她與昆曲名家俞振飛在上海公演《白蛇傳·斷橋》,同年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派人到蘇州考察昆曲,她被指定為教科文組織唱《牡丹亭·驚夢》等;1947年,她在北大教授昆曲和書法。

張充和

  女神無意卞之琳有心

  葉聖陶曾說過:「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如此才情家世再加上端莊秀美,待字閨中的張充和引無數才俊拜在石榴裙下,最知名的癡心追求者就是詩人卞之琳了。卞之琳一直傾慕張充和,那首著名的《斷章》就是卞之琳寫給女神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中的「你」,正是張充和。只是女神無意,對這段單方面的苦戀從無回應,甚至為了躲避給卞之琳幫腔牽線的熱心教授們,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即使明知女神不會選擇他,甚至在女神嫁人後,卞之琳仍不斷給張充和寫信,他還收集女神的詩歌、小說,並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拿到香港出版。上世紀八十年代,卞之琳赴美探親時專程拜訪了張充和,將他偶然得到的40年前沈尹默為張充和圈改的詩作手稿送上,還寫了篇深情散文《合璧記趣》。

  在2013年出版的《天涯晚笛》一書中,張充和澄清了自己和卞之琳之間「無中生有的愛情故事」:「我們從來沒有單獨出去過,連看戲都沒有一起看過。我其實常常和別的人單獨出去玩的。唯獨就是不能跟卞之琳單獨出去,我不敢惹他。他完全是單戀。不過感情很強烈,前後持續的時間大概有10年。我不理他,他就拚命寫詩,寫了很多無題詩。我和他之間,實在沒有過一點兒浪漫。他詩裡面的那些浪漫愛情,完全是詩人自己的想像,所以我說,是無中生有的愛情。」

  移居美國教昆曲書法

  雖然仰慕者眾多,但是張充和一直未嫁,直到1947年34歲時,通過三姐夫沈從文與北大西語系美籍教授傅漢思相識、相戀,轉年11月即喜結秦晉,1949年1月赴美定居。60多年來,張充和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教授中國書法和昆曲,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促成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一事上,她的四位高足立下汗馬功勞。自1979年以來,張充和曾多次踏上故土,1986年,北京舉行紀念湯顯祖逝世370週年演出活動,她與大姐同演《遊園驚夢》,卞之琳觀賞,俞平伯盛讚。2002年到2003年,張充和連失二姐、三姐、丈夫、大姐四位親人。晚年,她出版了《最後的閨秀》《浪花集》《多情人不老》等多部作品,「百歲張充和作品系列」的最後一本《一曲微茫》,書名源自張充和題字「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書中幾乎全部信札都是首次發表,更配有首次披露的珍貴圖片,史料涉及昆曲、史學等,人物關涉沈從文、巴金、蕭珊等,十分珍貴。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