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15軍16個連3次打光重建:打出東方精神 | 陽光歷史

 

A-A+

上甘嶺15軍16個連3次打光重建:打出東方精神

2016年10月09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65 次

  陳賡大將曾說:「誰是最後的頑強者,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作風,是我軍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

  戰爭不僅是武器裝備的對抗,更是敵我雙方戰鬥精神的較量。實踐證明,一定條件下,頑強的戰鬥作風可以轉換為巨大的戰鬥力、巨大的物質力量。

  定陶戰役攻擊大楊湖之敵,我軍苦戰一夜,彈藥耗盡,傷亡較大,面對強敵頑抗,劉伯承司令員強調「我們困難,敵人更困難;敵人頑強,我們要更頑強!」 我軍把機關幹部、炊事員、飼養員都組織起來,用刺刀和從敵人屍體上撿來的子彈、手榴彈,發起最後一次攻擊,僅用5分鐘便迫敵繳械投降。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我15軍27個連隊有16個連3次打光重建,連級幹部傷亡率達65%以上,以黃繼光、龍世昌等英雄為代表的萬餘平凡而偉大的志願軍戰士前仆後繼、視死如歸,硬是用血肉之軀頂住了兵力遠在我之上且擁有絕對炮、空優勢之強敵的瘋狂進攻。是役震驚中外,打疼、打服了對手,打出了軍威、國威,打出了令美軍至今無法理解的「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就是當生死存亡的考驗來臨之際,心理與生理的抗爭達到極限之時,看誰更能咬緊牙關,比對手多堅持一下。保持爭取勝利的信念之火不滅,就可能創造奇跡,贏得勝利。

  第四次中東戰爭,駐守戈蘭高地的以色列第7裝甲旅遭到敘利亞軍隊5倍於己兵力的突然襲擊。以軍拚死抵抗3晝夜,全旅僅剩7輛坦克,每車炮彈僅剩3、4發。面對敘軍再次猛攻,以軍部分傷員從病床上掙扎起來,操縱先前被擊毀、經緊急搶修又能使用的13輛坦克,重新投入戰鬥。第7旅在極度危急的情況下發起令人震驚的絕地反攻,同樣筋疲力盡的敘軍居然在這最後20輛坦克的反擊下撤退了。

  「勇者無懼,血性無敵」。未來戰爭,人仍然是主導,精神依舊是「刀刃」。有人或許會說,信息化戰爭中浴血廝殺,白刃格鬥的情況太少,對戰鬥精神的要求遠沒有過去那樣高。這種認識顯然不符合實際。事實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使用,戰場的全維立體性和戰爭進程的急劇性,都可能造成比以往更加慘烈的流血犧牲,更加嚴酷的鬥爭環境。在這樣的考驗面前,綜合實力和作戰技能固然重要,但一往無前、有我無敵的戰鬥精神也斷不可少。

  習主席指出:「軍隊要能打仗、打勝仗,固然要靠戰略戰術,要靠體制機制,要靠武器裝備,要靠綜合國力,但沒有戰鬥精神,光有好的作戰條件,軍隊也是不能打勝仗的。」

  頑強的戰鬥精神來自高於實戰、嚴於實戰的軍事訓練;來自對困難和複雜情況的正確面對;來自對黨、祖國和人民的絕對忠誠。這種精神不單表現於戰場,平時的部隊建設中也要倡導弘揚耐勞忍苦、英勇頑強,勇於把看準的事情義無反顧地做下去。

  「揚帆起航凌雲志,中流擊水正當時」。革命先烈們用流血犧牲令蒙受了百年屈辱的中華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今天,面臨新的威脅和挑戰,每名中國軍人如果都能矢志成為「最後的頑強者」,則我軍必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