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國民黨五大王牌主力是如何成長壯大起來的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有五支抗日王牌軍,也是國民黨引以為豪的五大主力,分別是新編第一軍(新一軍)、新編第六軍(新六軍)、第五軍、第七十四軍(即整編七十四師)、第十八軍(即整編十一師)。其中,建軍最早的是第十八軍,建軍最晚的是新一軍和新六軍。抗戰勝利後,他們被蔣介石用來作為發動內戰的本錢,但再也沒能續寫輝煌,先後被英勇的人民解放軍殲滅。被殲滅最早的是整編七十四師,最晚的是第五軍和第十八軍。
第十八軍
該部隊是陳誠一手栽培起來的。1930年中原大戰後,陳誠因作戰有功被升為第十八軍軍長。但是當時,第十八軍實際上只有第十一師。後陳誠以種種借口不斷收編雜牌軍,故第十八軍規模最大時曾轄有8個師。由於陳誠深得蔣介石的寵愛,第十八軍也就備受青睞,其裝備在當時國民黨軍隊中是最先進的。這支軍隊訓練有素,以能征善戰著稱。
第十八軍最著名的戰績是石牌保衛戰。1943年4月下旬,日軍調集7個精銳師團10萬兵力,以及上百架飛機發動鄂西會戰,意在打通長江上遊航線,搶奪洞庭湖畔之糧食,並擊破陪都重慶的門戶。鄂西會戰中,第十八軍第十一師堅守被重慶統帥部比作中國的斯大林格勒的石牌要塞。在戰鬥緊張進行之際,陳誠電話詢問師長胡璉有無把握守住陣地。胡璉堅定地回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此役雙方打得極為激烈,死傷者甚多。第十八軍的英勇奮戰為鄂西大捷立下了汗馬功勞。1944年冬,第十八軍全軍換成美式裝備,並有美國聯絡官擔任教練,實施美式教育和訓練方法,戰鬥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抗日戰爭勝利後,在淮海戰役中被殲滅。
第五軍
第五軍是國民黨最早的機械化兵團,其前身為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任團長。抗戰全面爆發後,杜聿明率裝甲兵團的兩個連參加淞滬會戰。1939年1月,番號改為第五軍,由蔣介石精心挑選的忠誠能幹的杜聿明任軍長,在杜聿明統率下,該軍注意訓練,士氣旺盛,號稱新軍,一時蜚聲全國。
該軍最出色的戰績是崑崙關大捷。1939年11月,為打通西南的交通線,第五軍向駐守在崑崙關的日軍發動了攻擊。戰鬥中全軍將士奮勇搏殺,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阪垣征四郎所部的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殲敵4000餘人,取得重大勝利。這是抗戰中一次影響極大的戰役,也是該軍最耀眼、最輝煌的戰績。戰後榮譽一師師長鄭洞國調升並帶走該師。後來,第五軍由廣西移駐雲南。
1942年3月,第五軍、第六軍、第六十六軍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開赴緬甸對日作戰。首戰殲敵5000餘人,在中國遠征軍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儘管遠征軍作戰英勇,但因中美英三方在戰略上的矛盾及指揮上的混亂,導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於4月底開始撤退,並招致慘重的損失。戰鬥中死傷7300人,而在撤退中死傷竟達1.47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在穿越緬北野人山中丟掉性命的。撤回國後進行了大休整,並補充了大批兵源。1943年初,邱清泉接任軍長,同年10月,該軍開始接受美式裝備。1944年赴滇西作戰,並於次年1月配合友軍攻克畹町城,打通了滇緬公路。抗戰勝利後,該軍進駐華中。1949年1月在淮海戰役中被殲滅。
第五軍
第五軍是國民黨最早的機械化兵團,其前身為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任團長。抗戰全面爆發後,杜聿明率裝甲兵團的兩個連參加淞滬會戰。1939年1月,番號改為第五軍,由蔣介石精心挑選的忠誠能幹的杜聿明任軍長,在杜聿明統率下,該軍注意訓練,士氣旺盛,號稱新軍,一時蜚聲全國。
該軍最出色的戰績是崑崙關大捷。1939年11月,為打通西南的交通線,第五軍向駐守在崑崙關的日軍發動了攻擊。戰鬥中全軍將士奮勇搏殺,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阪垣征四郎所部的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殲敵4000餘人,取得重大勝利。這是抗戰中一次影響極大的戰役,也是該軍最耀眼、最輝煌的戰績。戰後榮譽一師師長鄭洞國調升並帶走該師。後來,第五軍由廣西移駐雲南。
1942年3月,第五軍、第六軍、第六十六軍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開赴緬甸對日作戰。首戰殲敵5000餘人,在中國遠征軍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儘管遠征軍作戰英勇,但因中美英三方在戰略上的矛盾及指揮上的混亂,導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於4月底開始撤退,並招致慘重的損失。戰鬥中死傷7300人,而在撤退中死傷竟達1.47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在穿越緬北野人山中丟掉性命的。撤回國後進行了大休整,並補充了大批兵源。1943年初,邱清泉接任軍長,同年10月,該軍開始接受美式裝備。1944年赴滇西作戰,並於次年1月配合友軍攻克畹町城,打通了滇緬公路。抗戰勝利後,該軍進駐華中。1949年1月在淮海戰役中被殲滅。
第七十四軍
第七十四軍是1937組建的,俞濟時任軍長,繼任者有王耀武、施中城、張靈甫。該軍在抗日戰爭中,幾乎參加了所有正面戰場的重大戰役,並取得了許多戰役的勝利,戰績極佳。其中最突出的是德安戰役(又稱萬家嶺戰役)、上高戰役、常德戰役。在1938年7月的萬家嶺戰役中,第七十四軍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幾乎全殲日軍一○六師團1.7萬餘人,戰果輝煌。戰鬥中,第五十八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全師經過兩天的激戰,僅存500餘人。最讓人欽佩的是,萬家嶺戰役既無平型關八路軍奇襲之利,又無崑崙關火力之優,全靠將士們的奮勇拚殺。1940年,王耀武接任軍長。1941年5月,王耀武指揮第七十四軍作為「決戰兵團」,參加江西上高會戰。惡戰25天,擊斃日軍第三十四師團巖永少將指揮官,重創日軍第三十四師團,使第三十四師團及第二十混成旅團傷亡高達70%以上,共斃傷日軍1.5萬人,取得抗戰以來的空前大捷,被譽為「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國民政府特頒軍中最高獎旗——「飛虎旗」一面給第七十四軍,以彰其功。第七十四軍從此獲得「抗日鐵軍」的美譽。
在1943年11月12日的常德會戰中,該軍的表現也極為英勇。當時,第五十七師固守常德,與日軍3個主力師團2萬人血戰16晝夜。日軍先後使用飛機、大炮、毒氣輪番進攻,第五十七師官兵傷亡殆盡。最後該師所有勤雜政工人員全部上陣,師長余程萬親率衛隊參戰。戰至彈盡後,官兵只好肉搏,但仍誓死拚殺,戰況慘烈空前。此役僅第五十七師就斃傷日軍1萬人以上,但自己也傷亡慘重,全師8000多人只有師長率180人突圍生還,再次打出了「抗日鐵軍」的聲威。1945年8月,第七十四軍空運到南京接受日軍投降,並擔任南京守備,因此被稱為「御林軍」,後改編為整編七十四師。蔣介石挑起內戰後,該師成為內戰急先鋒。在華東戰場上,該師憑借強大兵力、火力和機動性,為蔣介石集團立下不少戰功,師長張靈甫因此多次受到蔣介石、宋美齡的接見。1947年孟良崮戰役被我軍殲滅。
新一軍新六軍
新一軍和新六軍是在異國他鄉上建立起來的,並在海外奮勇殺敵,揚名海內外。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後,一部分部隊輾轉撤至印度。1942年6月,蔣介石批准史迪威關於在印度訓練10萬中國軍隊、在滇西裝備訓練30個師及反攻緬甸的計畫。1942年10月,蔣介石下令將在印度的部隊改編為中國駐印軍。1943年初,中國駐印軍改編為新一軍,鄭洞國任軍長。
1943年3月,新三十八師重返前線。駐印軍為迅速打通中印公路,進軍胡康河谷。1944年3月,我駐印軍佔領孟關,消滅了日本最精銳的第十八師團的主力,繼而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屢創強敵,這是日軍做夢都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1944年8月,入緬作戰的中國軍隊休整擴編,成立兩個軍:新一軍(軍長孫立人、潘裕昆繼任);新六軍(軍長廖耀湘、李濤繼任)。隨後新一軍、新六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的日寇發動最後攻擊。中國軍隊如猛虎下山,一路過關斬將,銳不可擋。
後來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這兩支在國外戰場上誕生的「新生兒」,經過兩年的輾轉奮戰,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抗戰勝利後,新一軍和新六軍被蔣介石雙雙運到東北戰場,但再也沒有光輝的傳奇了。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中曾經戰功卓著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