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哪位國軍名將在台灣當了「張學良第二」?
導讀:被稱為「張學良第二」的孫立人被軟禁了33年,這跟張學良本人相比是小巫見大巫,這位少帥的囚徒生涯是54年。
在近代史上,張學良是獨一無二的,但獨一無二的命運也常被拿來作類比。
李宗仁,1890年生於廣西桂林,1969年卒於北京。李宗仁的地位和影響力比張學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是桂系軍人的首腦,早年參加同盟會,也算得上辛亥革命元老。作為國民革命軍的將領,他在北伐戰役中頗有表現,後歷任軍政要職。李宗仁作為軍人最耀眼的一刻,是在抗戰中組織指揮了震撼中外的台兒莊戰役。
李宗仁跟蔣介石的恩怨糾葛比張學良更複雜,1929年他曾經參與國民黨地方派系聯合「倒蔣」行動,失敗後又接受蔣的領導。1948年4月,他執意參選「副總統」,打敗了蔣介石屬意的孫科。1949年1月21日,面臨內戰頹勢的蔣介石在多方逼迫下下野,由李宗仁代理「總統」,但蔣仍以國民黨總裁身份裁決軍政,暗中部署指揮,使李「代總統」受到重重羈絆。1949年年末,「國民政府」遷台,李宗仁以就醫理由赴美,未到台灣。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台北「復行視事」。1952年1月11日,「監察院」以李宗仁「遽離國土……不顧輿論指責與各方勸阻,棄職離走,希圖自全」,對李宗仁提出彈劾,指責李宗仁在美國發表有關「合作政府」之議是在「顛覆政府,危害國家」。1954年3月10日,「國民大會」議決監察院彈劾案,罷免了李宗仁的「副總統」之職。
孫立人
到底李宗仁為什麼滯留美國不到台灣?在後來的回憶錄中,他說明了理由:「台灣是蔣先生清一色的天下,他掌握了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在這種局面下,我如貿然回台,則無異自投羅網,任其擺佈,蔣的第一著必然是迫我『勸進』,等他『復正大位』之後,我將來命運如何,就很難逆料了。以蔣先生過去對我銜害之深,我一旦失去自由,恐欲求為張漢卿第二也不可得了。」
李宗仁在回憶錄中提到張學良,但他終究沒成為張學良第二。在審時度勢方面,李大帥遠勝張少帥。1965年,李宗仁返回祖國大陸,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盛待。在生命的最後幾年,這位70多歲的名將與一位20多歲的護士成就了他第三段婚姻。
李宗仁的生命曲線劃過了中國大陸、台灣,美國,與張學良類似,但最後的落腳點不同。在這一點上,吳國楨更接近。
吳國楨,1903年生於湖北建始,1984年卒於美國薩凡納市。吳國楨一直被視為國民黨內的「親美派」,192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赴美留學,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1928年起,歷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漢口市長、重慶市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上海特別市長等職。1949年到台灣後,任「總裁辦公室」設計委員。退守台灣之際,聲望跌到谷底的蔣介石為了拉住美國的支持,讓有著「民主先生」之稱的吳國楨繼陳誠之後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
對蔣介石來講,吳國楨只是做給美國看的「民主櫥窗」。朝鮮戰爭爆發後,吳國楨利用價值相對減少。蔣介石著力培養兒子蔣經國的政治勢力,動搖了吳國楨的地位。冷暖自知的吳國楨於1953年3月,找了李宗仁一樣的理由,健康欠佳,呈請辭職,遠赴美國芝加哥。同年11月,台灣當局開始指責吳國楨「套匯美金」「攜資外逃」,吳國楨極力澄清,要求當局闢謠,卻得不到答覆,只好在台北報紙刊登聲明(這種聲明居然能登出來,可作為瞭解當時島內時局的一個參照),要求「政府各界」還他清白。1954年2月16日,吳國楨在芝加哥召開記者會,說明滯美未歸的理由,講到「與政府有關爭論的政治情況未變」,「為了爭取自由國家的支持,必須在台灣實行民主政治」,「目前統治台灣的政府過於專斷」。
吳國楨把話挑明,拿出了破釜沉舟的態度,引來雙方越洋大戰。台灣當局立即還擊,「立法院長」張道藩痛斥吳國楨「言論狂妄、破壞國家形象」「非法亂紀」。吳國楨乾脆直接致函「國民大會」,指摘國民黨政府一系列缺失,包括:一黨專政,特務橫行,干涉選舉,逮捕人民,威脅敲詐,人權無保障,言論不自由等。
吳國楨的這些言論,理所當然引起台灣當局的強烈反應。3月17日,蔣介石發佈命令,指責吳國楨「背叛國家,予以撤職查辦」。國民黨中常會開除吳的黨籍。隨後省議會成立專案組,調查吳任職「省主席」期間的貪污瀆職罪行。吳國楨此後一直滯留美國直至病逝。
在吳國楨的人生中,離台赴美是關鍵一步,他算逃出了羅網。否則,按照當時和後來的媒體評論,他也是「欲求為張漢卿第二而不得」。
真當了張學良第二的,是和李宗仁同為名將的孫立人。
孫立人,1900年生於安徽廬江,1990卒於台灣台中。如果說吳國楨是政界的親美派,孫立人便是軍界的親美派。他不幸遭際的根源除恃才孤傲外,還在於他的軍旅起點不是黃埔。與吳國楨一樣,孫立人1923年於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土木工程系,後進入弗吉尼亞軍校(一說西點軍校)學習軍事。1927年,回國加入軍界。1941年他率中國遠征軍赴緬甸作戰,在仁安羌之戰等一系列戰役中打得漂亮,成為聲名大噪的「抗日名將」。抗戰勝利後,他先後任「東北綏靖副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及「陸軍南京訓練營總司令」等職。他率領新一軍在東北與人民解放軍展開拉鋸戰,戰後受杜聿明排擠離開,卻也成了東北戰場上唯一沒被解放軍擊敗的國民黨高級將領。1949年,孫立人出任台灣防衛總司令,1950年升任陸軍總司令。
在大陸,在台灣,孫立人不斷得罪著大批黃埔系將領,更嚴重的是他不贊成部隊內的政工制度,直接向擔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挑戰。他與美國顧問團團長蔡斯關係密切,也引起猜疑。1954年,孫立人被調任榮譽性虛職──「總統府參軍長」。
1955年8月20日,孫立人的部下郭廷亮少校被指為「匪諜」,預備「兵諫」,涉嫌叛亂,孫立人遭到牽連,罷去「參軍長」職務。此事受牽連者高達300多人,有35人被以軍法起訴。孫立人被視為「側面鼓勵」部屬,企圖進行「叛亂活動」。此後,孫立人被長期軟禁於台中,直到蔣經國過世後的兩個月(1988年3月20日),才獲得人身自由。孫立人獲得徹底「平反」是在2001年,「監察院」通過決議,稱此案是「被陰謀設局的假案」,此時他已去世10年。
被稱為「張學良第二」的孫立人被軟禁了33年,這跟張學良本人相比是小巫見大巫,這位少帥的囚徒生涯是54年。雖然四個人的命運都被蔣介石的恩怨情仇所左右,但三個「張學良第二」與張學良不同,他們都曾被美國當做替代蔣介石的人選,吳國楨和孫立人還威脅到蔣經國的地位,犯了大忌。張學良還跟他們有個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活得最長,整整活了100歲。
拓展閱讀:孫立人事件
孫立人仕途雖然比較順利,因他為英美派人物,但他也飽受嫉妒傾軋之苦,他非黃埔嫡系,與「參謀總長」周至柔、「海軍總司令」桂永清、「空軍總司令」王叔銘矛盾重重,更得不到蔣家父子的信任。
他崇尚西方軍事思想,抵制國民黨的治軍方法,反對蔣經國在軍中建立「政工制度」,反對加強特務統治;對蔣介石「對攻大陸」的說法也不以為然,主張「先將台灣搞好再說」。這些導致他與蔣氏父子的矛盾加大。蔣介石退台之初啟用孫立人,其實是利用他的影響尋求美援。後形勢緩和後,孫的作用明顯減弱,而他坐鎮「陸軍總司令部」,對蔣經國勢力擴張妨礙甚大。
因此,蔣介石打算在孫立人兩任期滿時的1954年將其免職。孫立人察覺後,想建立自己的勢力圈,但效果不明顯。1954年6月,孫立人被免去「陸軍總司令」之職,調任有職無權的「總統府參軍長」。1955年6月,台灣盛傳孫立人的老部下郭廷亮、江雲錦等預謀在蔣介石閱兵時發動「兵諫」。國民黨特務系統立即行動,逮捕了郭廷亮等103名官兵,孫立人也被偵訊。8月3日,孫立人向蔣介石簽署「辭職書」。8月21日,蔣介石下令免除孫立人「參軍長」職務,並組織人調查「兵諫」案。
兩個月後,「調查委員會」做出結論,指責孫的部下郭廷亮「為中共工作」,利用孫的關係在軍中聯絡軍官,準備發動「兵諫」,孫未及時「舉報」,亦未「采適當防範之措施」,「應負責任」。
蔣介石最後以「縱容部屬武裝叛國、窩藏匪諜密謀犯上」的罪名,將孫立人送往台中軟禁。這就是「孫立人事件」,亦稱「孫立人兵變」,直到1988年5月,孫立人才被解除軟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