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藩與蔣碧薇的婚外情:張道藩蔣碧薇在一起沒
張道藩(1897年7月12日-1968年6月12日),字衛之,本籍貴州盤縣,美術教育者。曾於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4日擔任中華民國立法院長。
張道藩1897年生於貴州,是一個書香門第世家,其祖上數人高中進士,他自幼發奮讀書,十分刻苦努力,小學畢業後到天津一個族叔家裡。1916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加入中華革命黨。1919年11月以公費留學歐洲,並先後於倫敦大學學院美術部、巴黎法國美術學院深造。
在德國旅行,聽說徐悲鴻也在柏林,便急匆匆地前來拜訪這位藝術上的同道,後進英國維多利亞公園學校、克乃佛穆學院、倫敦大學思乃德學院、巴黎最高美術學院深造。留學期間,張道藩結識了陳立夫等人,1926年返回中國後,加入中國國民黨,為國民政府文化事業與政治宣傳的策劃者。
張道藩加入國民黨後,逐漸成為CC系骨幹人物,1926年2月,張道藩與一位名叫蘇珊的法國姑娘結婚,收養一女。1946年,張道藩母親逝世,他回鄉料理喪事,他將夫人蘇珊安排在雲南曲靖(距盤縣120多公里)住下,隻身一人回家。
在治喪期間,遍訪親朋好友、地方名宿,聲明不收喪禮,對推辭不掉的親朋喪禮金,在離開時親自造冊,全部捐獻給了學校作教育之資。他母親出殯那天,所過之處路人皆饋贈一人兩個月餅。
1952年10月當選「立法院」院長,主持院務近10年。不時支持CC「立委」問政,制衡陳誠「內閣」,多次遭院內團派「立委」攻訐。1956年4月19日,奉蔣介石之命,以「立法院」院長身份訪問日本,並參拜靖國神社。
1961年因電力加價案而辭職。1965年任「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會副董事長暨文藝創作獎審議委員會召集人。1968年6月病逝。號稱「三民主義文藝理論家」。
在法期間,張道藩向28歲的蔣碧微暗示愛意,無奈蔣碧薇羅敷有君,加以婉拒,而蔣碧薇在與徐悲鴻十多年的磕磕絆絆中,性格差異日益顯露。31歲,徐悲鴻與他的女學生孫韻君過往甚密;39歲,徐悲鴻在報紙刊登了與蔣碧薇脫離「同居關係」的啟示。
在治喪期間,遍訪親朋好友、地方名宿,聲明不收喪禮,對推辭不掉的親朋喪禮金,在離開時親自造冊,全部捐獻給了學校作教育之資。他母親出殯那天,所過之處路人皆饋贈一人兩個月餅。
1952年10月當選「立法院」院長,主持院務近10年。不時支持CC「立委」問政,制衡陳誠「內閣」,多次遭院內團派「立委」攻訐。1956年4月19日,奉蔣介石之命,以「立法院」院長身份訪問日本,並參拜靖國神社。
1961年因電力加價案而辭職。1965年任「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會副董事長暨文藝創作獎審議委員會召集人。1968年6月病逝。號稱「三民主義文藝理論家」。
在法期間,張道藩向28歲的蔣碧微暗示愛意,無奈蔣碧薇羅敷有君,加以婉拒,而蔣碧薇在與徐悲鴻十多年的磕磕絆絆中,性格差異日益顯露。31歲,徐悲鴻與他的女學生孫韻君過往甚密;39歲,徐悲鴻在報紙刊登了與蔣碧薇脫離「同居關係」的啟示。
這令18歲不出閨門就跟隨徐悲鴻到處流浪,生兒育女的蔣碧薇感到莫大侮辱,愛情、親情逐漸演變成了苦情和悲情。至此,當張道藩再次向蔣表示愛意時,蔣遂與張道藩陷入淒苦纏綿的半生苦戀,三角里頭又驟然複雜起來,情網縱橫,網住了一圈人的命運與痛苦。
蔣碧薇被棄而求自立,身為女人,蔣碧薇嚮往愛情的纏綿悱惻,夫妻恩愛永恆,渴望得到生活的和諧愉快,生命的圓潤光輝,但她也追求靈魂的真實與完美,不願虛偽承歡。
她很清楚與張道藩的結合,會使她自與徐悲鴻分手後,數年來尋求自立的傲骨,堅強奮鬥所博得的社會上的一點兒同情,必會盡付東流,也會因此傷害張道藩的法國妻子,並因之而遭到指責和唾棄。
張道藩在烽火戰亂中,頂替了棄家不顧的徐悲鴻,給予她及其子女現世的安穩和寬慰,兩個人像霖雨蒼生,在真誠的滋潤中重萌情趣,達成了精神的永遠合一。
她情願放棄畫壇巨匠名正言順妻子的身份,而去做張道藩心靈完全契合的紅顏知己,重新扭動命運的鑰匙,再次開啟了愛情之門。蔣46歲時與徐悲鴻離婚,50歲時隨張道藩赴台北同住。
徐悲鴻早年油畫《蔣碧薇像》
張道藩的妻子蘇珊得知真情後,多次要求張道藩與蔣碧薇斷絕關係,否則,就要離婚。張道藩從不理睬,出於政治上的原因,張道藩又不與蘇珊離婚,可憐蘇珊一個異國弱女子,只能以垂淚來表示微不足道的抗爭。
時至1949年初,國民黨要員紛紛逃離大陸,身居國民黨中央常委、中宣部長的張道藩親自安排蔣碧薇去了台灣。根據當年她與徐悲鴻離婚時達成的協議,一對兒女——伯陽和麗麗都歸蔣碧薇撫養,但他們都先後加入了革命陣營。
日後的蔣碧薇只得以情婦的身份與張道藩相伴,但是蔣碧薇畢竟不是張道藩的妻子,不能與他一同公開出入社交場所,身居孤島,天長日久,常常獨自沉思。張道藩為了避免家中的麻煩,將素珊母女遠送到澳洲養病。
蔣碧薇毫無顧忌地與蔣碧薇同居一室,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戀情好似一盆燃燒日久的木炭,溫度漸漸低下來了。蔣碧薇日益感到張道藩心事重重,大有倦鳥思歸之勢,1958年底,她決定暫避一段時間,去南洋探望外甥,臨行前,她煞費苦心,給張道藩寫了一封長信,希望能重新燃起他們之間的戀情。
第二年春天,她回到台灣,失望的是,張道藩對她十分冷淡,她終於明白:自己再也沒有力量將張道藩拖回身邊了。此後,她拒絕張道藩的資助,將大房換成小房,又陸續賣了徐悲鴻的一些字畫,以兩個姨孫為伴,淡泊地度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
1968年4月,她突然聽說張道藩病危,便匆匆趕到台北三軍總醫院,這是他們自1958年分手後第一次單獨在一起。她靜靜地看著病榻上的張道藩,只見他兩眼微微地張開著,冷漠地注視著這個世界,但已經認不出任何人了。一個多月後,死神奪走了張道藩,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