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門坎事件的誘因:日本九一八後把蘇聯當假想敵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積極實行大陸政策,嚴重威脅著蘇聯遠東的安全,兩國相對平靜的關係被打破。日本扶植清朝廢帝在東三省建立「滿洲國」後,日軍與蘇軍在「滿」蘇邊境上就直接對峙起來,邊界衝突不斷發生,兩國關係演變成武力對抗。
日本開始以蘇聯為假想敵,逐步充實和加強駐屯東北的關東軍,對蘇政策也隨之進一步強硬。蘇聯為確保其遠東領土的安全,不斷增強遠東地區的軍事實力。到1934年6月遠東蘇軍已有11個步兵師、兩個騎兵師、650輛坦克、500架飛機,總兵力約23萬。而當時日本駐中國東北的兵力只有三個師團、一個機械化旅團、一個騎兵集團、三個獨證守備隊,約80架飛機,總兵力約五萬人,即使加上駐朝兵力,也不及遠東蘇軍的一半。日本由此感到了蘇聯的巨大威脅,迅速擴充軍備勢在必行。
1935年,日本參謀本部作戰科長石原莞爾認為:「從我國國力上說,不可能同時針對世界最強的陸軍國家蘇聯和世界最大的海軍國家美國,來加強我們的陸海軍軍備,僅僅軍備得到加強,而不具備戰爭的物質力量——資源及生產的能力,也是不可能支持長期戰爭的。現在形勢發展下去,可能會陷於把蘇、美、英、中同時都作為敵國對待的困境。為此,必須把對蘇戰備作為重點,排除來自北方的威脅,防止與中國的關係破裂.盡力保持與美、英的合作。此期問還要培植滿洲國。」
1936年1月,日本軍令部提議對《帝國國防方針》進行第三次修改。在修改過程中陸、海軍發生激烈爭執,最後形成了一個調和陸軍的主張和海軍的要求的折衷方案。這一最後修正案中規定:「鑒於帝國國防之本義,帝國之國防以同我發生衝突可能必性最大,且在強大國力,特別是有強大軍備的美國、俄國的目標。同時應防備中國和英國。」1936年月4月16日,海軍制定了,《帝國國策之綱要》,其中規定「以對內更改庶政,對外確保帝國大陸之地位,同時向南方發展作為根本方針。」陸軍方面以上述石原莞爾的設想為基礎,制定丁,《國防國策大綱》,其基本想法足「首先竭盡全力使蘇聯降服,爾後以實力驅逐英國在東亞的勢力,謀求日中親善,準備與美決戰。」這樣,陸、海軍雙方的作戰宗旨自.,共同點。於是,陸、海軍實現了妥協,狂妄白大的「南北並進」方針被確立了下來。1936年8月7Ll,在首相、外相、陸相、海相、藏相參加的「五相會議」上,決定把《國策大綱》作為《國策基準》確定了「一方面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發展」的侵略方針。
1936年6月,日本大本營的《帝國國防方針》把蘇聯列為第一作戰對象,並加緊戰爭準備;8月進而制定了北進蘇聯和南下南洋的《國策基準》;11月,日本與德國簽訂了《德l3反共協定》,極為亢奮的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感到從東西兩線夾擊蘇聯的條件已經成熟,隨即發佈了《滿蘇國境紛爭處理綱要》,明白地告訴部隊在邊境糾紛中可以不受限制地「採取積極果敢的行動」。
1937年8月,斯大林在紅軍政治幹部會議上發言,號召在紅軍中根除「人民敵人」,並要求把他們的活動匯報上來。此後一年間,共有3.5萬名軍官被鎮壓,其中包括高級軍官的80%,元帥的3/5,涉及所有的軍區司令和絕大部分集團軍司令;第一批被授予元帥軍銜的5人中,有圖哈切夫斯基、布柳赫爾、葉戈羅夫3人被處死;15名集團軍司令中,也有13名被殺;85名軍長中,處決57人;159名師長中,110名被處決;4萬多名營級以上高、中級軍官遭到迫害。蘇聯的軍事人才幾乎損失殆盡。大清洗運動也波及緊跟蘇聯的蒙古。蒙古部長會議主席根登、軍政部長兼人民軍總司令德米德等一大批黨政要員受到衝擊,多名騎兵師長和高級軍官相繼被處決。
日本通過收集情報,喜出望外,認為「大肅反」後,有能力和經驗的指揮官基本被清洗掉了,此時的蘇軍已不足為慮,毫無理由的輕視對手。
日本軍閥從心眼裡看不起蘇聯紅軍。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沙皇陸軍屢戰屢敗,海軍全軍覆沒於對馬海峽。在1919年至1921年的俄蘇內戰時期,日軍一度佔領了西伯利亞的部分領土。後來蘇維埃政權穩固,日軍才撤回。所以關東軍從開始就趾高氣揚,一心想找一個或者造一個「柳條湖」(即過去的柳條溝)事件,襲占蘇聯或蒙古領土,擊潰蘇蒙軍隊。其最低目標是佔領伊爾庫茨克以東的蘇聯遠東領土。如果得手,則一直向西席捲,與希特勒的納粹德軍沿某條雙方議定的界線分割蘇聯。
日本狂妄地宣稱日軍一個師團可以對付蘇軍3個師。關東軍各部隊好戰情緒被激發起來,據戰後日軍心理機構調查表明:「幾乎所有參戰的日本士兵都熱切盼望與蘇軍交手,90%以上的軍官對蘇軍情況一無所知,卻毫無理由地輕視對手。」當時日軍整個處在一種病態的「亢奮」中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