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變最悲壯將領袁國平:飲彈自盡不當俘虜
導讀:當戰士們泣不成聲的時候,萬萬沒有想到袁國平已悄悄摸出手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扳機,踐行了他在皖南部隊突圍動員時所講的「如果我們有100發子彈,要用99發射向敵人,最後1發留給自己,決不當俘虜!」的誓言。
袁國平(1906-1941):湖南省寶慶縣(今邵東縣)人。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先後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失敗後,率部轉移到海陸豐地區堅持鬥爭,任工農革命軍第四師黨代表。後進入中央蘇區,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政治部主任,第三軍團政治部主任,第八軍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代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參加了中央蘇區的歷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1936年起任西北紅軍大學政治委員,抗日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兼第三科政治委員,抗日紅軍大學第二校政治委員,抗日軍政大學步兵學校政治委員、校長兼政治委員,中共隴東特委書記等職。1938年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1941年在皖南事變突圍中壯烈犧牲。1955年6月19日安葬於南京雨花台的皖南事變三烈士墓。
袁國平1906年5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邵東縣一個彈棉絮的工人家庭。他從小求知慾很強,憑著自己的聰慧和勤奮,依靠獎學金讀完小學,1922年9月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在「一師」的革命氛圍熏陶和毛澤東、田漢等進步教師的影響下,他很快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1925年,他在黃埔軍校學習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事業中,用熱血和生命詮釋了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而他在皖南新四軍的時日,是他一生中工作最具創造性、成果最輝煌、生活最豐富多彩的一頁。
肩負重任,奔赴抗日前線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抗戰,向國民黨當局提出統一整編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和遊擊隊,開赴華中敵後抗戰的建議。同年10月12日,南方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新四軍活動的華中地區,是敵偽統治的核心地區,也是國民黨極力爭取的地區,鬥爭情況錯綜複雜。要在敵偽夾縫中奮鬥和成長壯大,堅持抗戰到底,離不開強有力的政治工作,因此,政治部主任的人選就顯得極為重要。這時,毛澤東同志想到了袁國平。他長期擔任軍隊政治工作的重要職務,有著出色的表現和豐富的經驗。他所展現出的政治工作方面的才華,給毛澤東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讚譽他為紅軍的宣傳鼓動家,毛澤東同志在致項英電中還特別指出:「袁政治開展,經驗亦多。」
袁國平
袁國平離開延安前,毛澤東同志專門約見他,親切交談,同他長談了數個小時。1938年3月29日,袁國平率領派往新四軍的50名幹部從延安出發,途經西安到達武漢。在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見到周恩來同志。周副主席囑咐他說,到新四軍以後,要認真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廣泛聯繫一切贊成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人士,特別是要重視運用抗日勝利的捷報來宣傳發動群眾,進行全民族的抗日動員。
1938年4月26日上午,袁國平一行風塵僕僕抵達皖南巖寺新四軍軍部。這天,軍部正在召開挺進敵後抗戰誓師動員大會。袁國平徑直來到會場,同廣大幹部見面,發表了即席講話。傳達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對新四軍的指示,對即將挺進敵後的部隊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袁國平英姿颯爽的儒將風度,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聽過他演講的紅軍老戰士李巖回憶說:「各種發言、報告,聽了好多,但是從來沒有聽到像袁主任這樣的演說,口才這麼好,聲音這麼洪亮,很有煽動性,聽起來特別受鼓舞。」
嘔心瀝血,發展壯大新四軍
袁國平到皖南後,認真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賦予的使命和毛澤東同志的諄諄囑咐,他和新四軍的其他領導同志一起,在大江南北開展抗日遊擊戰爭的同時,發展新四軍,開闢和建立根據地。
新四軍部隊編組僅10天,就陸續向蘇南、蘇皖邊、皖中和皖東敵後挺進,完成了在大江南北的戰略展開。在創建抗日根據地過程中,部隊也不斷發展壯大。其中,由蘇南派第四、第六團及遊擊武裝一部沿江佔領蘇北沿江地帶,改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和蘇皖支隊,為向蘇北發展打下了基礎;由皖南渡江到皖中的有3個營(即軍部特務營、第四團第1營、第五團第3營),成為江北遊擊縱隊和挺進團的骨幹和基礎,將第四支隊擴編為第四、第五兩個支隊,後又建立了第六支隊;成立教導隊、教導總隊,袁國平親自兼任教導總隊政委,傳授紅軍的傳統和八路軍的經驗,培養幹部5000名以上,為新四軍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1939年2月,周恩來來新四軍視察,與葉挺、項英、陳毅和袁國平等新四軍領導一起確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方針,到1940年底,新四軍由1938年4月編組時的10329人,到1940年底發展壯大為88744人。
新四軍是由紅軍和遊擊隊編組而成的,在三年遊擊戰爭艱苦卓絕的鬥爭中,紅軍遊擊隊通常分散成幾十人甚至十幾人的小分隊各自為戰。組建後僅整訓數日就深入敵後抗戰,部隊建設的各項工作,很難正常進行。為開拓新四軍政治工作新局面,袁國平領導了部隊進軍敵後的動員,兩次主持召開新四軍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對新四軍的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參與主持召開新四軍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並作《過去黨的工作總結及今後黨的建設的報告》,對確保黨對新四軍的絕對領導作出部署;主持制定《新四軍政治工作組織綱要草案》,使新四軍的政治工作更加系統化、條例化和制度化;參與新四軍軍分會和東南局的集體領導,為新四軍的發展壯大、地方黨組織的恢復發展和對敵鬥爭,作出了積極努力。
1939年2月,周恩來來新四軍視察,與葉挺、項英、陳毅和袁國平等新四軍領導一起確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方針,到1940年底,新四軍由1938年4月編組時的10329人,到1940年底發展壯大為88744人。
新四軍是由紅軍和遊擊隊編組而成的,在三年遊擊戰爭艱苦卓絕的鬥爭中,紅軍遊擊隊通常分散成幾十人甚至十幾人的小分隊各自為戰。組建後僅整訓數日就深入敵後抗戰,部隊建設的各項工作,很難正常進行。為開拓新四軍政治工作新局面,袁國平領導了部隊進軍敵後的動員,兩次主持召開新四軍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對新四軍的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參與主持召開新四軍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並作《過去黨的工作總結及今後黨的建設的報告》,對確保黨對新四軍的絕對領導作出部署;主持制定《新四軍政治工作組織綱要草案》,使新四軍的政治工作更加系統化、條例化和制度化;參與新四軍軍分會和東南局的集體領導,為新四軍的發展壯大、地方黨組織的恢復發展和對敵鬥爭,作出了積極努力。
軍歌嘹亮,主持創作新四軍軍歌
袁國平還受項英的委託,主持並參與了新四軍軍歌的創作。他按照項英提出的「新四軍軍歌應是全軍昭示天下的宣言書,是全軍的行動綱領,軍歌要能使全軍都明確我們的奮鬥目標」的要求,在與葉挺、項英、陳毅、周子昆、李一氓、朱鏡我、黃誠、朱克靖、馬寧等同志一起集體創作歌詞的同時,還和作曲家何士德商量搞好曲譜。袁國平向何士德著重說明了歌詞產生的背景,詳細地講述了皖南的戰略環境、新四軍的作戰方針,強調歌詞要突出東進抗敵和向敵後進軍的思想,譜曲時要加強戰鬥氣勢。袁國平在聽完第一次譜曲後,又提醒曲作者,新四軍軍歌的曲調應高昂雄偉,要有一往直前進軍的氣魄。第二稿譜好後,在1939年7月1日試唱時,大家一致認為符合要求。當即定了下來。曲作者何士德事後講:「在軍歌譜曲的過程中,對我有啟發的主要是袁國平主任。」
皖南事變前夕,袁國平還親自創作了《別了,三年的皖南》歌詞:「刺刀閃光,子彈上膛,挺起胸膛開入敵後戰場,別了,三年的皖南……」並由任光譜曲。這首悲壯的戰歌,見證了江南新四軍離開皖南、北渡長江、向東發展、開闢蘇北的戰鬥歷程。
血流皖南,最後一發子彈留給自己
1941年1月14日晚,袁國平在皖南事變突圍中,身負重傷。當他被軍部衛士連副連長李甫及戰士們發現時,渾身血肉模糊,不能行走。他睜開眼睛,吃力地對李甫說:「戰士們都是革命的種子,要趕快突圍,把他們帶出去……」「你們走你們的,不要管我了!」戰士們不肯把首長丟下,就用樹枝簡單地做了個擔架,抬著他走。天亮前趕到青弋江南岸。渡河時,被堵截的敵人發現,密集的子彈射來,抬他的戰士一個個倒下,袁國平也掉進水中。戰士們前赴後繼地把他抬起,邊抬邊打邊強渡,激戰約40分鐘才到達對岸章家渡。此時,100多人的隊伍就只剩下三四十人了。袁國平由於在渡河時再度受傷,身體極度虛弱。戰士們喊了半天他才醒。他掙扎著把筆記本和7塊大洋交給李甫,斷斷續續地說:「你們趕快突圍……不要管我了…否則一個都出不去……替我向組織上匯報。」並指著大洋說:「這是黨費……」當戰士們泣不成聲的時候,萬萬沒有想到袁國平已悄悄摸出手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扳機,踐行了他在皖南部隊突圍動員時所講的「如果我們有100發子彈,要用99發射向敵人,最後1發留給自己,決不當俘虜!」的誓言。
皖南事變後不久,袁國平的哥哥袁醉如找到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詢問袁國平的下落。辦事處主任伍雲甫向八路軍總部請示後,受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委託,告訴袁醉如說:「袁國平同志在皖南事變中英勇自盡,壯烈犧牲。」後來,李甫發表了《回憶皖南事變中袁國平同志犧牲的經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