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哪三個歷史罪人直接導致大唐盛世終結? | 陽光歷史

 

A-A+

揭秘:哪三個歷史罪人直接導致大唐盛世終結?

2016年01月13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227 次

  皇帝貴為天子,都是沒錯的,即使在草民們看來是真的錯了,那也不打緊,來個「罪已詔」,把大臣們感動的痛哭流涕,真真是好皇帝啊,於是,皇帝安然無恙,哪怕殺錯了人,也是這人該著。不過不認不代表沒有,就如大唐天子唐明皇玄宗帝就指出過自己「托任失人」,承認自己用人錯誤。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五月,安祿山叛變,唐玄宗帶著楊貴妃等一干重要人物,倉皇西逃。到了扶風郡,士兵們都不願繼續跟著唐玄宗逃難,甚至散佈流言。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對皇帝的這支衛隊已經失去控制。恰好此時成都進貢的春綵10餘萬匹運到扶風。玄宗命人將春綵全部陳列於大廳,然後召將士們進來,對他們說了這樣一番話:說什麼朕近來年老糊塗,「托任失人」,導致安祿山叛亂,不得

  已要遠避其鋒。知道你們都是倉促跟隨朕上路,來不及跟父母、妻兒告別,一路跋涉,極其勞苦,朕慚愧之至。西去四川的路險阻、漫長,所經郡縣房屋狹小,而人馬眾多,供給不免會發生問題。現在你們可以各自還家。朕獨與兒孫、宦官前行入川,也完全可以走到。今天與你們訣別,你們可共分這些春綵,以作為路費。若是回到家中,見到父母及長安父老,請代朕致意。望各自珍重。玄宗不禁「泣下沾襟」。 將士們當時的感動和肚子餓比起來,實在算不了什麼,最後,馬嵬驚變,痛失愛妃的玄宗江山美人兩誤去,從此落寞。

  至於他說的「托任失人」是什麼人?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

  李林甫是什麼人?他是唐朝皇族,唐高祖堂弟、長平王李叔良的曾孫。此人「善音律」,「林甫恃其早達,輿馬被服頗極鮮華,自無學術,僅能秉筆。」品行非常不好,連他的舅父、楚國公姜皎都不好意思為他活動。不過不看好沒關係,有心鑽營就行。

  李林甫宰相一當就是19年。李林甫是中國歷史上「口蜜腹劍」的典型人物,可唐玄宗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李林甫善解人意,聽話,不跟他唱反調,用起來順手。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在東都洛陽住長了,想回長安。宰相裴耀卿向玄宗進言:現在農民收割還沒有完,須等到冬天農閒方可返回。大臣們離開玄宗時,李林甫故意瘸著走路,掉在後面。玄宗問他哪裡不舒服,他回答說:我不是有病,而是有事要上奏皇上。洛陽、長安本來是皇上東宮、西宮,皇上要到哪裡去,何必要等待時機。如果說妨害農事,只要免除所經地區的租賦就行了。玄宗大悅,立即下令駕車回長安。這事做的,皇帝不高興都不行啊。

  他「深結宦官及妃嬪家,伺候上動靜,無不知之,由是每奏對,稱旨,上悅之」。堵了言路之後,整個官場就是他的天下了。

  李的囂張連高力士都看不下去,但是高力士的勸說反而讓他自己獲罪。不過,多行不義必自斃,天寶十一載(752年)十一月,李林甫死後,「剖林甫棺,抉取含珠,褫金紫,更以小棺如庶人禮葬之。」

  唐玄宗用錯的另一個宰相是楊國忠。他是楊貴妃的「從祖兄」。後宮有貴妃撐腰,同時他自己能力不錯,會拍馬。《舊唐書》說:「上春秋高,意有所愛惡,`國忠探知其情,動契所欲。」他通過「內線」楊貴妃,清楚地掌握了玄宗的心理變化,他的嗜欲與好惡,投其所好,故很快得到玄宗的寵信。

  楊國忠從擔任御史到升任宰相,共兼40多個重要職務。他專管度支和吏部,負責財政和人事。他公務繁忙到這種地步,以至每件公文簽一個字都忙不過來。他只得交給手下的人去辦,於是手下的人便上下其手,導致賄賂公行。朝臣們「指目嗤之」。玄宗偏認為可愛、可用。

  如果說當朝兩位宰相的失德失行導致政務癱瘓,不能做到上下溝通的話,那麼對於安祿山的寵溺簡直就是把帝國拖入深淵。

  安祿山「忮忍多智,善億測人情」。早年偷盜羊,節度使張守珪要處死他,安祿山說:你不是要用人嗎?為何殺我?於是保住了性命。因打仗勇敢,升為平盧兵馬使。

  安祿山靠賄賂一路陞官。他重金收買朝廷派到河北的使者,每次使者回京城,都讚譽安祿山。安祿山還將一名親信將領安插在京城,探聽朝廷的動靜。又不斷地向京城運送奇禽、異獸、珍寶、牛羊等,賄賂朝廷重臣。玄宗左右的人,經常在玄宗面前說,安祿山如何如何好,這種話聽多了,玄宗便相信安祿山是個人才。加上宰相李林甫因害怕儒臣以戰功升任宰相,影響自己的地位,建議玄宗專用蕃將,安祿山便得到了重用。他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後來又先後兼范陽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安祿山權力過大,連高力士都看出來了。天寶十三載(754年),唐玄宗對高力士說:「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也就是說,要把朝政托付給楊國忠,把邊疆的事情托付給安祿山等邊將。高力士回答說:「邊將擁兵太甚,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復救,何得謂無憂也!」高力士說這話時,離安祿山反叛朝廷只有一年多。唐玄宗沒把高力士的話當回事。

  安祿山佔據平盧、范陽、河東三鎮廣大地區,厲兵秣馬10年,終於在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發兵15萬,號稱20萬,在范陽起兵造反。幾個月後,攻下洛陽,進逼長安。把他重忠心侍候的帝王趕下龍椅,逃往四川,搭上了千萬大唐百姓的小命,賠上了大唐盛世。

  宰相用錯了,邊將用錯了,至於身邊的那個女人有沒有錯,大家就都有本帳,不須多說。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