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蔣介石下野後都干了啥?蔣介石為何下野?
蔣介石一生經歷三次下野,與後面兩次下野相比,蔣介石此次下野源於其政治根基未穩,在內部權力鬥爭中失利,而非以退為進策略的運用。
蔣介石喜好旅遊,且每到一處,都將自己的遊歷感受記錄於日記。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不久,無奈下野。在下野期間,蔣介石仍保持這一喜好,並更有時間詳細記錄遊歷感受。透過蔣介石的遊歷及記錄,可以窺見他這一時期的心路變化。
最是故鄉情
浙江奉化溪口,山清水秀,風景秀麗,蔣介石在這裡度過了童年時光。雖然蔣介石經常回憶幼時孤兒寡母的不幸生活,但在其日記中也不乏家鄉秀麗風景的描述。傳統社會中,故鄉是中國人的根基所在,也是外鄉人心中的避風港。縱觀蔣介石的三次下野,每次下野後必先還鄉。故鄉成為蔣介石政治失意後的精神療養地。
1927年8月12日,蔣介石辭職後,當夜便離京歸鄉。雖然蔣介石心中無法割捨對政治的眷戀,但此時亦無力扭轉乾坤,只能順勢下野。因此,初到寧波時,蔣介石無不自嘲道:「余自民國十三年違離故鄉,迄今始歸,百戰餘生,猶得見故鄉山水,殊自幸也。」隨著家鄉的愈來愈近,交通由輪船換成肩輿,蔣介石久違的故鄉情被這崎嶇山路喚起,因此,他講道:「遙望江口,甬山之上,古塔聳然,亭亭雲際,而諸山之雄厚,眾水之清秀,相將迎余有情,使余愛鄉之心,彌加切至,惟自恨卸肩歸來之不早也!」經過一天一夜的顛簸終於臨近家鄉,蔣介石心中的失意心情多多少少被家鄉的熟悉風景、殘存的童年記憶以及對歸鄉後的期待沖淡了。
溪口名勝眾多,千丈巖、雪竇山等都是蔣介石喜愛遊玩的地方。宜人的風景也促使蔣介石的心境發生變化。蔣介石一回鄉,便參觀新建成的樂亭,但卻認為樂亭「樣式不良」,並不是自己屬意的。樂亭,又稱文昌閣,蔣介石於1924年令蔣介卿重修整理,翌年竣工。竣工後,蔣介石更名為「樂亭」,並作《樂亭記》,其中道出了更名的緣由,「凡遠方同志來遊者,莫不徜徉依戀而不忍捨,蓋無間乎仁與智,皆有樂於此,乃取其義而名之曰樂亭」。由此看出,樂亭是為了能夠與革命同志同遊同樂而取名,但如今看到樂亭不免想到自己的在野身份,心中的不痛快可想而知。隨後,蔣介石遊雪竇寺,觀看千丈巖瀑布,感歎「不見此瀑三年矣,然寤寐念之,未嘗一日忘也,今擬建三椽於巖麓,並造一橋,以為棲息養心之所」。17日,蔣介石在遊覽飛雪亭與妙高台時,又感歎曰:「此山此水,乃天之所開,以貽我者乎,吾願於此終老焉。」至此,蔣介石的心境已經漸趨平復,並在日記中袒露自己願在此終老的想法。蔣介石在遊覽過程中對於家鄉的深厚感情也表露無遺。他在中秋觀賞月亮時,便稱讚「在故鄉賞月,月倍明也」。中秋過後,他仍感覺「明月尚滿,可愛」,並由此想起年少時曾希望能夠在樂亭觀月,現在竟然實現了此願望,心中頗為滿足。對於一位馳騁戰場並曾掌握軍政大權的人來說,此時能夠想起兒時的夢想,並因為實現夢想而感到欣慰,蔣介石的心境多了些許淡定與從容。
對於蔣介石來說,蔣母是影響其一生的重要人物。1922年母親去世後,蔣介石給自己立下規矩,「以後無論陰曆陽曆,凡為母親忌辰之日,不食葷,不動氣,不御色,以為終身自省自戒,冀減不孝之罪於萬一」,足見母親在其心中的地位。蔣介石在第一次下野時,已有三年未還鄉省墓,因此在回鄉後的第二天便「省母墓,遂入居慈庵」。之後,蔣介石多次掃墓,並「督修墓道」。蔣母雖已去世,但仍然是蔣介石心中的精神寄托,是他再次奮發的動力之源。
雖然蔣介石在家鄉「大樂忘寢」,但憂患仍然深植於心底。9月16日,蔣介石談論出洋意見,謂「願在日本注重軍事、經濟,在德國注重哲學與軍事學,在法國注重政治與社會學,在英國注重政治經濟與海軍,在美國注重哲學與經濟,在意國注重社會、政治,在土耳其注重革命歷史」雲。蔣介石預定出洋期大約為一年,主要以學習經濟、政治、社會、哲學、軍事為重點。22日,蔣介石啟程赴滬。
對於蔣介石來說,蔣母是影響其一生的重要人物。1922年母親去世後,蔣介石給自己立下規矩,「以後無論陰曆陽曆,凡為母親忌辰之日,不食葷,不動氣,不御色,以為終身自省自戒,冀減不孝之罪於萬一」,足見母親在其心中的地位。蔣介石在第一次下野時,已有三年未還鄉省墓,因此在回鄉後的第二天便「省母墓,遂入居慈庵」。之後,蔣介石多次掃墓,並「督修墓道」。蔣母雖已去世,但仍然是蔣介石心中的精神寄托,是他再次奮發的動力之源。
雖然蔣介石在家鄉「大樂忘寢」,但憂患仍然深植於心底。9月16日,蔣介石談論出洋意見,謂「願在日本注重軍事、經濟,在德國注重哲學與軍事學,在法國注重政治與社會學,在英國注重政治經濟與海軍,在美國注重哲學與經濟,在意國注重社會、政治,在土耳其注重革命歷史」雲。蔣介石預定出洋期大約為一年,主要以學習經濟、政治、社會、哲學、軍事為重點。22日,蔣介石啟程赴滬。
滬上訂婚
蔣介石對宋美齡一見傾心,但因宋美齡的家人不同意一度作罷。隨著北伐順利進行,蔣介石聲名鵲起,重新燃起了追求宋美齡的念頭。
下野之前,蔣介石通過「贈梅弟相」「致梅弟信」,已與宋美齡熱烈地聯繫,並得到宋美齡的良好回應。蔣介石每次到上海,無論是拂曉還是深夜,總要拜訪宋美齡。如在6月11日,蔣介石從南京到杭州路過上海,雖然已是凌晨三點,仍舊「往訪三弟」。次日,蔣介石由杭州返回,路過上海是晚上九點,再去拜訪宋美齡,並談至午夜。
下野之後,雖然蔣介石回到溪口,但仍與宋美齡聯繫不斷,並致函宋美齡,謂:「余今無意政治活動,惟念生平傾慕之人,厥惟女士。前在粵時,曾使人向令兄姊處示意,均未得要領,當時或因政治關係。顧余今退而為山野之人矣,舉世所棄,萬念灰絕。囊日之百對戰疆,叱吒自喜,迄今思之,所謂功業宛如幻夢。獨對女士才華容德,戀戀終不能忘,但不知此舉世所棄之下野武人,女士視之,謂如何耳?」可謂是情真意切的表白信。
9月23日,蔣介石從溪口啟程,到上海後立即與宋美齡見面,並在日記中記道:「與三弟敘談,情緒綿綿,相憐相愛。惟此稍得人生之樂也。」此時的蔣介石所謂的人生之樂,不僅指與宋美齡敘談,更是指接下來的訂婚。24日,蔣介石「邀王正廷往宋氏作伐」。26日,由王正廷、李德全做媒,蔣宋兩人訂婚。「晚與三弟談往事,人生之樂以定婚之時為最也。」訂婚讓蔣介石與其「戀戀不能忘」的宋美齡關係更近一步,但兩人要正式結婚還需要得到宋太夫人的允許。接下來,蔣介石便要請求尚在日本療養的宋太夫人的准婚了。
28日,蔣介石啟程去日本。在赴日前一夜,蔣介石在日記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兩人依依惜別之情:「六時起床,整裝往別。三弟情緒綿綿,何忍捨諸?不惟外人不知三弟之性情,即中亦於此方知也。七時前登『上海丸』,九時開船,假眠。下午,發三弟電後,寫字,與琢堂兄談時局。夜,以有浪早眠。致三弟兩電,不知其今夜早能安眠否?」剛訂婚便要分別,其中的不捨滋味在蔣介石的記錄中一覽無餘。
28日,蔣介石啟程去日本。在赴日前一夜,蔣介石在日記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兩人依依惜別之情:「六時起床,整裝往別。三弟情緒綿綿,何忍捨諸?不惟外人不知三弟之性情,即中亦於此方知也。七時前登『上海丸』,九時開船,假眠。下午,發三弟電後,寫字,與琢堂兄談時局。夜,以有浪早眠。致三弟兩電,不知其今夜早能安眠否?」剛訂婚便要分別,其中的不捨滋味在蔣介石的記錄中一覽無餘。
日本之行
按照原定計畫,蔣介石首先赴日,並稱來日目的為「視察及研究十三年以來進步足以驚人之日本,以定將來之計畫,且余之友人居日者甚多,欲乘此閒暇之機會,重溫舊好,並願藉此與日本諸名流相晉接」。蔣介石在遊歷過程中,對日本進行了細緻的考察。
9月29日,蔣介石到達長崎,便觀察到「港內清潔安靜,有條不紊,亦不如十年前舢板尚有雜亂情狀,益有進步矣」。一抵達日本,蔣介石便有這樣的印象與評價,其考察學習之心思顯而易見。10月2日,蔣介石在車站換車時,發現日本車站中晚間電燈通明,並聽說整個國家幾乎都通了電燈,不免感歎日本電力及經濟發展之迅速。當他遊覽寶塚,發現劇場、旅館都已經歐化,社會秩序與教育亦有很大進步,且日本國內到處都是公園時,心中甚是羨慕。羨慕的同時,蔣介石更深歎「謂不知吾國何日乃能臻於此耳」。在觀察到日本驚人的進步之後,蔣介石在此期間開始閱讀日本史,思索應該如何讓中國發展,但無奈當時還是下野身份,不免悲涼曰:「昔以為辭職以後,即可置身事外,專心修養,孰知無職思政、有志莫伸更為苦痛耶。」
蔣介石赴日還有另一重要任務——請婚。到達日本後,他便與宋子文同車拜訪當時在有馬養病的宋太夫人。此時宋太夫人的病已基本痊癒,允准了兩人的婚事。歡喜的結果讓蔣介石在同一日內拜訪太夫人三次,並細膩地描寫拜訪准岳母時的情景:「下午,三謁太夫人,視其甚快愉,雙眼釘(盯)看,未免令新婿為難。」婚姻大事至此塵埃落定。在日期間,蔣介石與宋美齡也鴻雁不斷。10月10日是蔣介石的農曆生日,宋美齡專門電賀。11日,蔣介石在琵琶湖邊賞景,「明月當空,湖水如畫,公覺對景懷人,情不能自已」。此時,蔣介石所思念的正是未婚妻——宋美齡。
11月8日,蔣介石啟程回國,接著就開始籌辦與宋美齡的婚事。婚事結束後,蔣介石便開始思索復職一事。在復職之前,蔣介石遊歷的時間大為減少。
蔣介石一生經歷三次下野,與後面兩次下野相比,蔣介石此次下野源於其政治根基未穩,在內部權力鬥爭中失利,而非以退為進策略的運用。
1927年蔣介石為何下野?
第一次下野,自1927年8月13日至1928年1月4日。蔣介石在1927年4月12日突然發動針對共產黨人的「清黨運動」,掌握了國民黨的控制權。但僅僅4個月過後,他便受到來自三方的巨大壓力--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中的原國民黨左派勢力,擁有數十萬軍隊的馮玉祥,蔣的得力部下何應欽。分裂的國民黨南京、武漢兩派如果要統一,首要前提就是蔣介石下野。他沒有料到會有如此大的轉折,不得不黯然返回老家浙江奉化。此次下野為期4個多月。其間,蔣介石前往日本爭取日本朝野各方勢力對他的支持;他還與宋美齡結婚,為日後復出並確立統治地位奠定基礎。於是,1927年底,當他與宋美齡在上海隆重舉行婚禮時,他重返權力中心之旅也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