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籍傳教士勃沙特:隨著紅軍長征的軍史親歷者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國內不少報刊曾披露過英國人勃沙特在中國的傳奇經歷。早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勃沙特曾隨中國工農紅軍一起長征。離開紅軍後,他根據自己在紅軍中的親身經歷,寫出了一部傳奇紀實作品——《紅軍長征秘聞錄》(原名《神靈之手》)。1936年11月,這部作品在英國倫敦出版發行,比埃德加·斯諾寫的《紅星照耀中國》(通譯《西行漫記》)還早一年。勃沙特作為紅軍長征的見證人,中國人民一直沒有忘記他。
【尋找勃沙特】
1984年,美國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裡為寫《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專門來中國採訪和搜集史料。在採訪原紅六軍團軍團長肖克將軍(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院長)時,肖克向索爾茲伯裡介紹了勃沙特幫助紅軍長征的往事,並拜託索爾茲伯裡幫助在國外尋找勃沙特。
索爾茲伯裡考察完紅軍長征路後,給肖克將軍復了信,表示將盡力尋找勃沙特,並向其轉達問候。他還表示,如實在找不到勃沙特,也將盡力找到《神靈之手》這本書。後來,索爾茲伯裡真的找到了《神靈之手》一書,並把該書寄給了肖克將軍。
不少研究紅軍長征史的專家、學者得知此事後,也積極幫助查閱有關史料,並提供尋找線索。正當人們為之四處奔波時,山東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嚴強,從該館朽壞了的地板縫中意外發現了僥倖躲過「文革」之災的《神靈之手》(英文版)一書。後來,嚴強和其他人合作,把《神靈之手》翻譯成中文,並把譯稿送請原紅六軍團領導人王震(時任國家副主席)、肖克、左齊(時任濟南軍區副政委)審閱核實。
《神靈之手》珍貴的史料價值,引起國內外研究中國問題專家的興趣。直到現在,除了能從部分老紅軍,以及歷史檔案資料中搜集到當年紅軍長征的史料外,還沒有從外國人,尤其是親歷紅軍長征的外國人那裡搜集到紅軍長征的史料。專家們認為,《神靈之手》的史料價值已超過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以及哈里森·索爾茲伯裡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兩本書,它是目前專家學者研究中共黨史,尤其是研究紅軍長征史的獨一無二的原始史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各方近兩年的努力,終於在英國把勃沙特先生找到了。最先找到勃沙特的,正是索爾茲伯裡先生。1985年11月,索爾茲伯裡攜夫人前往勃沙特住所進行拜訪,並轉達了肖克將軍對他的問候。與此同時,我外交人員通過外交途徑也找到了勃沙特。
肖克將軍得知勃沙特先生近況時,非常高興。1986年5月27日,肖克將軍委託中國駐英大使冀朝鑄前去拜訪勃沙特,並轉交了他的一封信件。信的內容是:
「久違了!從索爾茲伯裡先生處知道了你的近況。雖然我們已分別半個世紀,但50年前你幫助我翻譯地圖事久難忘懷。所以,當索爾茲伯裡先生問及此事時,我欣然命筆告之。1984年我在出國訪問途中,曾打聽你的下落,以期相晤。如今我們都早過古稀,彼此恐難再見。謹祝健康長壽。」
1987年末,《人民日報》駐英記者對勃沙特進行了專訪。記者看到,儘管90歲高齡的勃沙特滿頭銀髮,但精力還很旺盛,記憶力好得驚人。在記者要求下,他講述了與紅軍一起長征的傳奇經歷。
【勃沙特與長征】
勃沙特(中文名字叫薄復禮),1897年生於瑞士,後隨父母移居英國。1922年,英國內地會派他前往中國,在貴州鏡內鎮遠、黃平、遵義一帶傳教。1934年10月初,時任貴州鎮遠教堂牧師的勃沙特與妻子羅達自安順返回鎮遠,在經過城外一個小山坡時,正好與從江西西徵入黔的第二、六軍團相遇,無意間闖進了紅軍長征的行列。
勃沙特夫婦與紅軍相遇後,被帶進一間屋子裡休息。紅軍送回他們隨身攜帶的所有東西,包括銀元也如數奉還。當晚,勃沙特的妻子睡在一張木板拼起的床上,勃沙特睡的是一把南方式躺椅,而與他們同在一個房間裡的紅軍士兵,則睡在潮濕的地上。
在紅軍部隊裡,勃沙特先後接觸了肖克、賀龍、王震等紅軍首長,而他最先接觸、且印象特別難忘的當是肖克軍團長。
一天,勃沙特被肖克請去,幫助翻譯一張法文貴州地圖。勃沙特在肖克的指點下,先把地圖上重要的山脈、村鎮、河流等中文名稱說出來,然後一一將其標記在地圖上。到深夜三更,兩人才把地圖譯完。肖克對勃沙特的友好合作十分滿意。據肖克將軍後來回憶說,紅六軍團在轉戰貴州東部和進軍湘西時,勃沙特翻譯的法文地圖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在長征途中,勃沙特對紅軍部隊嚴明的組織紀律,以及不賭博、不抽鴉片的作風,留下了極其難忘的印象。
1936年4月12日,在紅二、六軍團即將由雲南北上川康時,他們釋放了勃沙特。軍團長肖克親自向勃沙特宣佈了釋放令。他對勃沙特說:「你是一個瑞士公民,瑞士不是帝國主義國家,沒有同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也沒有在中國設租界地,我們決定放你走。」
勃沙特就要離開紅軍部隊了,肖克和紅軍保衛部部長吳德峰分別為勃沙特餞行。在肖克那裡,請來作陪的有地方名流周素園以及被俘的國民黨中將縱隊司令張振漢(當時已成為紅軍學校教員)等。大家不分等級就座,廚師們隨意上菜,無拘無束,氣氛非常輕鬆。肖克將軍還專門為勃沙特做了一道拿手菜——粉蒸肉。
紅軍保衛部部長吳德峰準備的午宴更為豐盛,大家從中午差不多吃到了黃昏。席間,大家對勃沙特今後的去向提出建議。肖克將軍甚至說,不反對勃沙特在離開紅軍後仍留在中國,甚至還可以辦一所學校。宴會結束後,大家一一與勃沙特握手道別。吳德峰部長還專門告訴管錢的同志,給勃沙特發足路費,並特別關照他如何前往昆明……
勃沙特隨紅軍長征時間達560天,轉戰了貴州、四川、湖北、湖南、雲南等5個省,行程達6000英里,成為紅軍長征途中一名奇特的參加者。
【外國人描寫紅軍長征的第一本書】
勃沙特離開紅軍之後,不久去了昆明,但他沒有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遊玩上,而是著手整理自己在紅軍中的那段親身經歷。
在他人的協助下,勃沙特整理出一本長達12章、共計288頁的英文回憶錄。1936年11月,當紅二、六軍團還在長征途中時,勃沙特的回憶錄——《神靈之手》,便由倫敦哈德爾—斯托頓公司出版發行,從而成為西方最早介紹紅軍長征的專著。
《神靈之手》出版後,頗受關注和歡迎。同年12月,該書在英國脫銷,接著又發行第二版和第三版。1937年初,該書被譯成法文,由瑞士艾莫爾出版社出版。1938年,當埃德加·斯諾介紹紅軍長征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發行時,勃沙特的《神靈之手》早已向世界披露中國工農紅軍一年多了。
由於戰亂,《神靈之手》的英文打字稿被毀,書也未再版。直到1978年,勃沙特在出版商的一再邀約下,才重寫了這段經歷,並定名為《指導的手》。英文本面世以後,該書又被譯成法文,書名為《導手》,由瑞士教會出版社出版。
1939年,已返回歐洲的勃沙特作為國際教會組織派往中國的傳教士,再次到貴州省盤縣一帶傳教。
據盤縣教友唐榮濤介紹,勃沙特珍視中國傳統文化,他的中文名字為「薄復禮」,便是取自孔子的名言「克己復禮」。每當勃沙特和教友談到紅軍時,態度都極為友好。
勃沙特除了在當地傳教,還為當地群眾看病和辦學。勃沙特使用的藥品,由貴陽內地會購置,他一天要診治二三十個病人,有時還用草藥治病。他身邊帶有一本英文版的草藥書,時常愛不釋手地學習。1945年夏天,駐盤縣美軍兵站送給他許多藥品、器械,使他給當地人看病的條件得到改善。盤縣解放初期,勃沙特還曾幫助救治過許多解放軍傷病員。
勃沙特的妻子在當地推廣新方法接生,一天要幫助接生三四個孩子。她還耐心向信徒張福光、方桂仙等人傳播接生技術,張福光因此成為盤縣頗有名氣的助產士,後來還擔任了當地接生站的站長。
1948年至1949年期間,勃沙特在盤縣創辦了「明恩小學」,學制為1至4年,共招收學生50餘名,以信徒子女為主,但也有不少貧窮人家的孩子。
1951年,勃沙特與妻子被召回國。當夫婦倆就要離開前後生活了約30年的中國時,他們依依不捨的神情溢於言表。臨行前,勃沙特說:「我是最後一個離開貴州回國的外國人。別的外國傳教士都害怕共產黨,可我不怕,因為我瞭解他們。只要共產黨像我所見到的紅軍,就用不著害怕。他們是講友誼的,是信得過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