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並不壞 參與政治只是為自己不受欺負?
平心而論,在強大觀念和制度的籠罩之下,被剝奪了早期教育權的葉赫那拉·蘭兒,在政治演出中表現的才幹和能力,還是很出人意料的。她比大部分男人剛強果斷、機智精明,近半個世紀,她始終牢牢控制著整個局面,把那些男人中的精英人物操縱在股掌之間;她很有膽量,就在英法聯軍逼近北京,成豐皇帝準備倉皇逃走,滿朝文武驚慌失措時,她從儲秀宮的帷幕後站出來,不惜違反祖制,極力反對這個懦弱的決定,她很有度量,在丈夫死後,以閃電般的手段發動宮廷政變,但她只殺了為首的三個大臣,對其他人都輕輕放過,並且當眾焚燬了從三大臣家搜出來的政治信件,從而穩定了局面,安定了人心;她也有一定的眼光。中國的第一個明智的反應——洋務運動就是在她的支持下開始的,她支持派出留學生,支持興辦工廠,支持建設新式軍隊,在她統治的最後10年,她努力地推行政治改革,準備採用西方的君主立憲政體,她的改革範圍甚至比康有為當初設想的還要廣泛,手段也比戊戌變法時更切實有效。如果她遇到的是比較平衡的政治局面,我們有理由相信,她不但會勝過歷史上大多數女性執政者,也會勝過無數政績平平的男性皇帝。
可惜,她偏偏撞上了中國最尷尬最困難的時候。
旗人家的女人往往比丈夫能幹,許多八旗子弟在外面擺夠了譜,回到家裡就乖乖受女人轄制。慈禧無疑就是此類女子,碰巧,成豐皇帝是那種比較軟弱的男人,在內憂外患中直不起腰,成天除了聽戲就是喝個爛醉。這樣的男人在生活中往往需要個性堅強的女子,甚至對其產生依賴心理。當慈禧第一次嘗試著給他出主意的時候,他並沒有反對,於是這個年輕漂亮的媳婦借此接近並最終走進了權力中心。
可是,慈禧最初並沒有想成為政治家,她只是替懦弱的丈夫當當家而已,後來就是想保住愛新覺羅家的產業,以免孤兒寡母受人欺負。曾國藩第一次進京面見太后,沒想到她和他談的都是些家常,什麼你兄弟幾人,出京多少年了之類。曾國藩在當天的日記中失望地寫到:「兩宮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
慈禧
慈禧對巴黎的時裝、華爾茲舞更感興趣,每天處理完政務,都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化妝、遊賞、宴飲、看戲。在意識深處,她始終擺脫不了一個相夫教子、看家守業的身份定位。但這時的中國需要一個具有非凡氣魄的巨人來引領,才有可能度過重重劫難,可惜,歷史卻把這個位置留給了一個過於專注自我的女人,這也是慈禧的悲劇所在。
不過,如果除卻其他因素,單純從女人這個角度去看慈禧,我們發現,她是相當亮麗的。《宮女訪談錄》中的老宮女回憶說:「太后就是講精氣神兒,一天到晚那麼多的大事,全得由太后心裡過,每天還是那麼悠遊自在,騰出閒工夫,又講究吃穿,又講究修飾、玩樂,總是精神飽滿,不帶一點兒疲倦的勁兒。」她愛美,27歲時她成了寡婦,可是在寂寞深宮裡,她仍然滿腔熱情地打扮自己,40多年,天天都要在梳妝鏡前消磨上幾個小時。她冰雪聰明,剛進宮那會兒還不怎麼識字,可是通過自學,她練出了一筆好字,詩也寫得不錯。她喜歡唐詩宋詞,喜歡繪畫,留下了一批還過得去的作品。
她有冷酷無情的時候,可是許多時候也富於人情味,特別是對身邊的宮女。宮女回憶起她來,話語中不無溫馨:「老太太是最聖明不過的人,對自己最親信的貼身丫頭是另眼看待的。不管外面有多不順心的事,對我們總是和顏悅色。」
也許作為一個女人,慈禧最對不起愛新覺羅家族的,是在孩子教育上的失誤。對獨生子同治,她過於嬌縱,使這個孩子成了清朝最沒有出息的帝王,自制力奇差,整天熱衷於微服出遊,泡茶館逛妓院。這樣一個兒子,她怎能放手讓他接管全部權力?而對繼子光緒,她又嬌枉過正,管束過嚴,使其過於懦弱。這樣的繼承者也實在無法承擔起拯救破敗帝國的重任。這無疑也是她如此長久地涉足於政治不能自拔的部分原因。
她在病榻下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以後勿使婦人干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她承認自己不成功地涉足了政治,她希望別人不要效仿她,而要做單純的女人。可是,如果她不涉足政治,怎麼可能把女人做得那麼風光?
她給不出這個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