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湘江流域首現新石器墓葬群
永州零陵區望子崗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成果
墓葬內可看到殘留的人體骨骼和陪葬的陶器碎片 紅網資料圖片
老王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家莊稼地下竟「睡」著三四千年前的老祖宗。
昨日,永州市零陵區氹(dang)底鄉望子崗遺址,聚集了不少來看熱鬧的村民。因為,這裡有重大考古發現——經過數月發掘,考古專家在這裡發現了厚達1-2米的文化層、多組建築遺跡和墓葬群,墓葬中甚至還發現了保存完好的人體骨架。
發掘領隊柴煥波介紹,望子崗遺址年代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商周早期之間,距今約三四千年。這個遺址的發掘,對研究古越文化,對建立湘南地區商周考古的年代分期和文化譜系,具有重要價值。
發掘的半地穴式民居
出土的石器工具及少量青銅器、玉器
首次發現疊壓文化層
今年3月,望子崗遺址正式開始發掘。
「第一次讓我興奮的是,我們發現了多達8層的文化層。」柴煥波說,望子崗遺址文化層厚達1-2米,共8層,年代跨度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代早期,其中,包括4次明顯的生活界面的疊壓關係。在這些疊壓關係中,有同一文化時期的疊壓,也有不同文化時期的疊壓。
柴煥波解釋,隨著社會發展,每個時代的人所處的地面,分屬不同空間,望子崗遺址疊壓著的4次生活界面,向現代人揭示了古人的繁衍更迭。「這個發現,在湘南地區同時期考古遺址中尚屬首次。對於建立湘南地區商周考古的年代分期和文化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最早的古越文化實物
考古專家還在望子崗遺址發現了多組建築遺跡。「你看,遺址上的這些洞口,都是古人的柱洞,用來支撐房屋的。」柴煥波介紹。記者看到,在大約200平方米的遺址表面,大量柱洞有序排列,彼此間形成直線、曲線連接,這些連接,應該就是房屋之間的間隔。
考古專家還發現,望子崗遺址的部分建築成「半地穴式」,這種形式的建築,在過去同時期的考古遺址中比較少見,在湘南地區更是從未出現過。柴煥波認為,這種建築形式,很可能是從中原或洞庭湖區傳到湘南的。至於這些建築的功能,柴煥波尚不確定:「居住、窖藏都有可能。」
在清理遺址時,出土了大量陶片。其中,一塊陶片與眾不同,它質地細潤,呈灰色,應該是湘南地區固有的技術製成的,而非「舶來品」。
此外,望子崗遺址還出土了銅鉞、玉環殘片、石料、石磨等。這為學者研究古越文化、生活提供了最早的實物證據。
人體骨架仍保存完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為止,望子崗遺址已出土了21座古墓葬,不少墓葬中還存有清晰的人體骨架。據介紹,這是湘江流域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墓葬群。
記者在一處墓葬看到,一具人體骨架清晰可見,骨架高約160厘米,頭、肩、胸、腹、腿等部位分佈明晰,保存完好。旁邊一座墓葬中,記者也可看到了殘留的人體骨骼,且發現有陶器陪葬品。
省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介紹:「隨著發掘的進行,我們將通過生物學分析手段,測評骨骼內部的微量元素,還可對殘留的牙齒進行專業分析。」他說,望子崗遺址的構成十分豐富,專家還將對其進行進一步發掘,「遺址年代最早在何時?它又是怎麼消失的?古人生活條件如何?這些謎底將一一被揭開。」
鏈接
擱置了20多年的遺址
望子崗遺址,地處瀟水支流桴江西岸。早在1986年,當地考古部門就已經發現了這一處遺址,受發掘條件、技術的制約,這處遺址一直沒有被發掘。
去年11月,借全國文物普查之機,柴煥波來到永州,瞭解到望子崗遺址的相關情況。「聽他們說了個大概,我就有了一種衝動。」柴煥波介紹,他隨即趕到望子崗,實地查看這個寬闊的土坡。
看了一圈後,柴煥波有些擔心,因為,當地村民新建的房屋已逐漸逼近遺址,最近的距離只有數米遠。
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處遺址的「份量」,柴煥波隨即找村民借了鋤頭等工具。「鋤頭挖下去,竟然出現了可觀的文化層。」柴煥波喜出望外。隨後,他著手確定發掘方案。
解釋
文化層
由於古代人類活動而留下來的痕跡、遺物和有機物所形成的堆積層。每一層代表一定的時期。根據文化層的包含物和疊壓關係,可以確定遺址各層的文化內涵和相對年代。
新石器時代
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年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