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人知的金國抗蒙將領郭蝦蟆:城破時焚城殉節
青山無語埋忠骨,祖厲有淚伴英魂。
隨著金國的滅亡,一代猛將郭蝦蟆和其家眷、兵士的遺骨隨著熊熊戰火自此就埋在了會州古城,任由歲月的風雨侵蝕、湮滅,至今已有七百七十多年。然而,不滅的卻是郭蝦蟆奮勇抗敵、頑守孤城的英雄氣概和其寧死不屈、忠君愛國的古代大丈夫英雄氣節。
1、會州古城幾多變遷
據《會寧縣志》和相關史料記載:「會寧地控三邊,縣居四塞,東跨涇源,南蔽秦隴,西障金城,北控羌戎,古為用武之地,歷史之重鎮,素有『秦隴鎖鑰』之稱。」公元前112年,漢武帝西巡到此,設置祖厲縣。至西魏後,「因置州以會寧為名」。唐時,會寧曾以豐衣足食而被譽「天下富庶無如隴右」,並兩度成為絲綢主路上的重鎮。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將苗履在今靖遠縣城築「會州城」,又往西南百里築會州新寨,名「會川城」。金代貞祐初年,遷會州州治於此,並治周廓保川縣,為區別於原宋會州,故稱新會州,屬臨洮路,轄有保川縣(州治)、平西寨。宋金時期,會州城更是西夏南侵今隴西、定西、臨洮的必經孔道,因此後來也成為北宋、南宋、蒙古、金和西夏爭相控制的戰略要地。南宋末年,為西夏所佔。金宣宗時,西夏佔領會州全境。直至金將郭蝦蟆從西夏人手中奪回會州城,遂把會州治所從靖遠遷到會川城,取名「新會州」。金哀宗天興三年(公元1234年)金亡後,金將郭蝦蟆守此孤城抗蒙古軍三年,城破死節於此,此後毀棄。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後,遷會州治所於西寧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並西寧縣入會州。元順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州一帶地震嚴重,詔令改會州為會寧州。明朝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郭城驛,為紀念金將郭蝦蟆忠烈殉國,稱其城為「郭蝦蟆城」。解放後,為了更好地保護古城,1976年,會寧縣人民政府將郭蝦蟆城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忠君孤守英雄焚城殉節
據《金史·郭蝦蟆傳》和《靖遠史話》等史書和資料記載,金天興三年(1234年)春天,金朝為蒙古汗國所滅後,金西部府州無不歸降蒙古,惟獨郭蝦蟆仍堅守會州孤城,誓死不降。南宋端平三年、蒙古窩闊台汗八年(1236年)十月,蒙古大軍併力攻城,郭蝦蟆自度城不能保,仍決一死戰,遂集州中所有金銀銅鐵,雜鑄為炮,以抵抗蒙古軍;宰殺馬牛羊等,慰勞將士;又自焚廬舍積聚,不留下任何有用之物,以示拚死抵抗的決心。
郭蝦蟆率眾將士每日與蒙古兵血戰,士卒傷亡慘重,終因寡不敵眾,會州城失陷。在蒙古軍攻破城池之際,郭蝦蟆命令在州廨積薪,集家眷大小人口及城中將士妻室子女於一室,閉門焚之。然後又率兵繼續鏖戰,並獨自在大草堆上,以門扉掩護,發二三百箭射敵,箭無不中,矢盡,投弓劍於火中,縱身跳入火海自焚,壯烈殉節。城中將士無一人肯降,盡皆赴難。蝦蟆殉難時,年僅四十五歲。
郭蝦蟆的忠義、慘烈壯舉,連戰勝方元軍也為之感慨動容。據《元史·按竺邇傳》記載,元按竺邇圍會州,郭蝦蟆因糧盡欲棄會州,突圍時為按竺邇所敗。後攻破城池,入城巷戰,死傷甚眾。郭蝦蟆「手劍驅其妻子於一室,焚之,己(隨後)亦自投火中。有女奴自火中抱一小兒出,泣授人曰:『將軍盡忠,忍使絕嗣,此其兒也,幸哀而收之。』言畢,復赴火死。按竺邇聞之惻然,命保其孤,遂定四州。」可證郭蝦蟆之子為元將按竺邇所撫養。按竺邇為元名將,戰功卓著,列土封王,撫孤成立當無問題。但其子是否承其父業,再立功邊疆,名垂青史,已成了千古之謎。
3、天災人禍古城殘敗不堪
郭蝦蟆城遺址位於白銀市會寧縣郭城驛鎮新堡子村西,關川河與祖厲河交匯處下遊2公里處的古城社,西臨祖厲河。懷著對英雄壯舉的無限感慨和敬仰之情,記者日前再次踏訪這裡,進一步瞭解那一段悲壯、淒慘、無情的戰爭歲月。然而,歲月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已讓這座古城殘敗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