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奸臣之論:如果沒有昏君何來禍亂朝政的奸臣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有雄才大略的明君,也有昏庸懦弱治國無策的昏君;有名垂千古的治世之能臣,也有遺臭萬年誤國害民的佞臣。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其實,明君與能臣,昏君與奸臣,都是相伴而生的。君主的慧眼識人知人善任,是其能力的最大值。準確辨別臣子的忠奸與才能,是成人臣為人君者的能力的核心。
每逢亂世,每遭國難,多肇始於上昏而後下佞。秦朝時,趙高煽動胡亥,矯詔殺死太子扶蘇,並擁立胡亥為帝。秦二世胡亥在位期間,趙高專擅朝政,指使皇帝更為法律,誅戮宗室、大臣,對異己則捏造罪名加以迫害,並且在秦二世面前「指鹿為馬」。東漢末年,炎劉皇帝昏潰無能忠奸不辨,於是,一群侍其左右的宦官大肆迫害其忠臣良將,任用大批貪婪而無能的庸才佞臣,隨之而來的,則是群雄並起天下大亂。隨後的隋代有宇文化及,唐代有來俊臣、李林甫,宋代有高俅、秦儈、賈似道,明代有嚴蒿、魏忠賢,清代有和坤。市儈小說雜曲中,說的多是奸臣誤國亂政,提及帝王昏庸無能龐信奸佞的,往往也將大部分責任推到奸臣身上。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表面上看奸臣為自己,自私奸詐,蒙蔽君主。可是君主何嘗不是因為自私,唯恐有人傷害到自己的統治而盲目的寧枉勿縱才成為昏君的呢?
試問秦檜如果沒有宋高宗的授意,他敢殺岳飛嗎?岳王墓前,白鐵鑄造著秦檜、王氏、萬俟契、張俊等四人跪像。低頭面向石墓,遭人啐罵,還經常有人鼓勵小孩在鐵像上小便,以示侮辱。跪像後有楹聯,上書「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此像始鑄於自明正德年間,當時曾有人道:「何不鑄一高宗像於前」。他卻不知,此事雖是他朝之事,也不可反譏,否則一個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含沙射影的罪名,足可以滅其九族。比如清乾隆年間,江西德興的祝庭諍,為教兒孫讀書,自編一本《續三字經》,被人告發。官府查抄發現書中對「於帝王興廢,尤且大加誹謗」,如寫元朝有「發披左,衣冠更,難華夏,遍地僧」句,「衣冠更」是指改穿著,「難華夏」是華夏遭難,「遍地僧」是全部光頭,雖說是說元朝,認為是影射當朝「明系隱寓詆清」。於是判祝庭諍開棺戮屍,十六歲以上子孫輩斬立決。
當年一心想靠洋務運動重興大清國威的李鴻章,雖然也曾建立起一支遠東最大的艦隊——北洋艦隊。可在甲午戰爭失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後,馬關條約一簽,他也成了攬過錯於一身千夫所指的大奸臣。當時的滿清官員中,大呼殺李鴻章以謝天下的大有人在,更多的民眾也把喪權辱國之罪責統統加到他的身上,彷彿就是一個李鴻章把大清天下搞得一團糟,殺了他天下便太平。賣國賊的帽子李鴻章一戴就是一百多年。而其後的慈禧太后,哪裡有反躬自問的懺悔,只是懊惱此事給自己的六十大壽慶典帶來了陰影。其實無論忠臣奸臣,皆皇上的替罪羊。何時以忠臣替,何時以奸臣替,要視具體情況,隨機而定。
縱觀中國數千年歷史,奸臣皆因君主的昏庸而生,世亂多由君主的無能而致。賢明君主的朝堂前,沒有奸臣的立足之地;一個奸佞成群亂臣當道的時代,主上的賢明早已蕩然無存了。善者不能用,惡人不能除。受蒙蔽、受蠱惑、不知道、不瞭解,所有這一切,不過是為正統君主開脫的修辭罷了。百姓的愚昧或可使亂世一時而不得治,那種受封建正統觀念桎梏不思擇賢而事的思想,則遺害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