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妓李師師最後嫁給了誰?迷倒皇帝最終嫁為人妾 | 陽光歷史

 

A-A+

名妓李師師最後嫁給了誰?迷倒皇帝最終嫁為人妾

2016年10月23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341 次

  白居易在《長恨歌》裡有這麼幾句,挺能用來形容李師師的遭遇。「……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公元1126年正月,金人的「鞞鼓」動地而來,宋徽宗與李師師的愛情佳話,亦戛然而止。「千乘萬騎」不是走向西南,而是北方的茫茫大漠。那麼,在這個龐大的俘虜隊伍裡,有沒有一代名妓李師師呢?

  許多后妃公主被蹂躪至死

  按正常的推斷,開封圍城如鐵桶一般,李師師斷無先行逃走的可能。《三朝北盟會編》裡說,斯月,為湊齊金人勒索的巨額金銀,尚書省奉旨「籍沒」了李師師、趙元奴等倡優之家。

  這則記載是可信的,她當時還在城內。

  金兵主帥索取婦女的名單,大多是著名漢奸張邦昌等人提供的,李師師想必也在其中。李師師的艷名以及與皇帝的風流韻事,在當時傳播極廣,若以為金人都是聾子傻子,那也未免忒小覷人家的間諜工作了。因此,張邦昌等人絕不敢故意隱瞞,也沒有隱瞞的必要。

  《開封府志》載,徽宗之女茂德帝姬趙福金,初嫁宣和殿待制蔡鞗(蔡京的兒子),由於容貌最美,金人指名索要,為第一批送入金營者。一個養在深閨的公主,金人尚且知其貌美,遑論「公眾人物」李師師?

  蹊蹺的是,幾乎所有的正史、野史、筆記,均沒有李師師被俘北去的文字記錄。

  此時李師師約莫29歲,風華正茂,遠沒到色衰謝幕的年紀。另外,名媛優伶歷來是坊間熱衷的談資,亦是文人墨客給予深切關懷的對象,一舉一動,皆成八卦,如此震驚中外的大事件,安能無記錄?

  若說文人故意為所愛者諱,不盡然。

  具有史料價值的《開封府志》、《宋俘記》、《呻吟語》、《青宮譯語》等書裡,實錄了許許多多后妃公主被蹂躪至死的淒慘經歷,有些細節描述一如小說。如果說要「為所愛者諱」的話,高宗原配懿節皇后(追封)邢秉懿、第一美女茂德帝姬等人,難道不可愛?種種跡象表明,李師師並未被俘。

  至於她是如何逃出開封圍城的,不得而知。以她的聰明才智,化妝隱匿民間,藉機隨難民潮南下,也不是沒有可能。

  李師師逃去了南方

  李師師到底去了哪裡?

  靖康元年春天的某日,在前往江南的官道上,有位讀書人見過一個面容憔悴的女子,據說正是李師師。在她那略含憂思的目光裡,讀書人分明讀出了淒涼,除了淒涼,還是淒涼。這個讀書人就是評話小說《宣和遺事》的作者無名氏。本朝人說本朝事兒,值得相信嗎?您看著辦。總之前路漫漫,何處是歸程!

  蹊蹺的是,幾乎所有的正史、野史、筆記,均沒有李師師被俘北去的文字記錄。

  此時李師師約莫29歲,風華正茂,遠沒到色衰謝幕的年紀。另外,名媛優伶歷來是坊間熱衷的談資,亦是文人墨客給予深切關懷的對象,一舉一動,皆成八卦,如此震驚中外的大事件,安能無記錄?

  若說文人故意為所愛者諱,不盡然。

  具有史料價值的《開封府志》、《宋俘記》、《呻吟語》、《青宮譯語》等書裡,實錄了許許多多后妃公主被蹂躪至死的淒慘經歷,有些細節描述一如小說。如果說要「為所愛者諱」的話,高宗原配懿節皇后(追封)邢秉懿、第一美女茂德帝姬等人,難道不可愛?種種跡象表明,李師師並未被俘。

  至於她是如何逃出開封圍城的,不得而知。以她的聰明才智,化妝隱匿民間,藉機隨難民潮南下,也不是沒有可能。

  李師師逃去了南方

  李師師到底去了哪裡?

  靖康元年春天的某日,在前往江南的官道上,有位讀書人見過一個面容憔悴的女子,據說正是李師師。在她那略含憂思的目光裡,讀書人分明讀出了淒涼,除了淒涼,還是淒涼。這個讀書人就是評話小說《宣和遺事》的作者無名氏。本朝人說本朝事兒,值得相信嗎?您看著辦。總之前路漫漫,何處是歸程!

  評話小說若不可信,那麼張邦基的《墨莊漫錄》總還可信吧。

  張邦基,南宋高宗時人,他在書中說:「政和間,李師師、崔念奴二妓,名著一時」;又說,李師師流落浙江,「士大夫猶邀之以聽其歌」,但「憔悴無復向來之態矣」。這一記載,被後世許多史家所認同。

  看來李師師確乎逃到了江南。

  我們或能想到當時的場景: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女子,色未衰,藝未荒,又曾是皇帝的情人,陡然遭遇家國破碎的打擊,顛沛流離的磨難,心灰意懶的情狀,委實就在眼前。曾經的紅男綠女、歌聲沉醉、慾海橫流,都已如夢似幻,成為過眼雲煙,唯有「縷衣檀板」以苟且度日罷了。

  也有人在湖湘間發現了李師師的芳蹤。

  1141年,南宋詩人劉子翬遊歷湖湘,有當地商人拿出女子肖像一幅,求題詩,子翬見畫中人竟是李師師,乃大驚,復唏噓不已。作詩曰:

  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

  縷衣檀板無顏色,一曲當年動帝王。

  劉子翬,朱熹的老師,北宋末名臣劉韐的兒子,理學家。劉韐在靖康之難時奉命出使金營,拒絕金人誘降,自縊而死。

  其時劉子翬已然三十歲,這份國仇家恨當刻骨焉,若借李師師之死煽動百姓抗金,倒是可能,何以自承李師師逃脫了金人之毒手呢?另,他的《汴京紀事詩》,在學界有「詩史」之譽,可信度極高。

  當然,這也並非孤證。

  明代有本青樓傳記(注意,是傳記)《青泥蓮花記》也云:「靖康之亂,師師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間,衰老憔悴,無復向時風態。」

  如果說李師師是從浙江流落到湖湘的,則可以找到理由。因為站穩了腳跟的宋高宗,是絕不會允許一個跟他老子有染的妓女在兩浙一帶重操舊業的。她只能再次離開繁華地,終為湖湘商賈所得。

  唯一歸宿是嫁作商人婦

  昔得帝王寵,今作商人婦。造化弄人!

  那麼,劉子翬看到畫像時,李師師多大?就垂垂老矣!

  據《東京夢華錄》所載,「崇、觀以來,在京瓦肆伎藝」,「小唱: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誠其角者」,師師名第一。崇、觀指崇寧(1102-1106)、大觀(1107-1110),是徽宗第二、第三個年號。徽宗即位時年十九,大觀末是二十九歲。而當時的李師師,小荷才露尖尖角,「娉娉嫋嫋十三余」。到了1141年,也才44歲而已,怎麼就衰老到這個地步?

  江湖淪落十餘年,她是真的提前衰老了——不堪騷擾,或是主要原因。

  名優的日子,總是伴隨騷擾的,現在如此,古代亦然。

  官府欺壓,當是家常便飯,因為皇帝不待見她;士大夫邀請,也屬可能;老百姓的好奇圍觀,那是免不了的;勾欄瓦捨的盤剝,則是肯定的,你要在我這裡混飯吃,就得聽我的,否則,走人。

  不得已,老大嫁作商人婦,也許是她唯一歸宿。

  曾經的榮華,一切都已隨風,如今花殘柳敗,心冷如灰,該謝幕了。

  她或許比《琵琶行》中的女子要幸運一些,所嫁夫婿,未必就是「重利輕別離」之輩,能夠珍藏其畫像,足見有情有義。

  饒是如此,亦不可能慰藉李師師那顆冰冷的心了。

  一代優伶很快魂殞湖湘,就此淹沒,滾滾紅塵中,再無她的任何消息。

  根據以上資料,一些學者認為李師師在汴京失陷後,逃難到浙中和湖湘一帶,成為商人眷屬的結局比較可信。然而李師師畢竟是與亡國君主有關係的女子,皇帝與妓女,貴賤懸殊,有關她的傳聞實在太多,甚至難免有臆測和訛傳。李師師真正的命運結局如何?恐是歷史上的難解之謎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