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成功的秘密:曾國藩為什麼不想當皇帝? | 陽光歷史

 

A-A+

曾國藩成功的秘密:曾國藩為什麼不想當皇帝?

2017年08月11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69 次

  曾國藩為什麼不稱帝?鹹同之際,清朝帝國受太平天國重創之後,已是奄奄一息。湘軍成為與太平軍抗衡的主力。當軍事較量的天平傾向曾國藩之際,他的部將和幕友紛紛勸他黃袍加身。加上當時幼主新立,寡後臨朝,廢除祖制,朝政混亂不堪,而曾國藩重兵在握,威振東南,改朝換代,也許就在一念之間。

  曾國藩想不想當皇帝?能不能當皇帝?他為什麼不當皇帝?民間流傳著多種說法。本文將從各種政治力量的對比中,從錯綜複雜的政治格局中條分縷析。並對曾國藩的文化底蘊、道德原則和政治智慧作了深度闡述。

  對曾國藩為何不當皇帝這件事,得著重從兩個方面來予以剖析。

  從主觀上來說,曾國藩本人並沒有要當皇帝的想法。這是因為:

  第一,曾氏由一個家世寒素的農家子弟,能做到京師大員,完全出於皇家的提拔。對滿人的這個皇族集團,曾氏始終心存感激。

  第二,曾氏乃理學忠實信徒,以誠立身,他不可能做一個前半生與後半生截然相反的人。


  第三,曾氏一向服膺儒家的仁愛學說。若要當皇帝,必定將再次挑起內戰,老百姓將重新陷於戰亂之中,他將被世人罵為不仁。

  第四,打下南京時的曾氏已體弱多病,不能再勝任軍事統帥之責。

  第五,曾氏自己不長於帶兵打仗,戰事還得靠其弟國荃。趙氏兄弟的故事,他非常清楚,即便黃袍加身,到頭來坐天下的很可能是曾國荃的子孫。

  從客觀上來說,曾氏亦不具備爭奪帝位的實力。他的嫡系吉字營打下南京後便徹底腐敗,不可再用。另一支嫡系水師,在未來的北方戰場上,因缺乏河流可用而失去優勢。

  此外,本來就鬆散的湘軍集團,將會因此而立即四分五裂。左宗棠有可能率先舉兵討伐,劉長佑、劉坤一、劉岳昭也一定會遙相呼應。曾氏將很快處於孤立狀態。朝廷為防患吉字營,也早已在南京城內外作了周密部署。即便是曾氏想傚法趙匡胤,他也多半不會成功。

  咸豐皇帝的突然駕崩,讓駐紮在安慶英王府的曾國藩驚恐不已。他清楚地知道,一場更大的戰爭廝殺,已經撲面而來。為了那至高無上的權力,一場血雨腥風的戰鬥,已經不可能避免。

  不管朝廷局勢如何變化,該盡的臣子禮儀還是要盡到的。所以曾國藩下令,湘軍暫時延緩進攻,所有大軍披麻戴孝,並在主營內設置大行皇帝的牌位,所有文武百官對其三跪九拜,並且放聲大哭。

  正當文武百官天天哭得一塌糊塗的時候,胡林翼從湖北姍姍而來。他自然也要對著咸豐皇帝的牌位大哭一場。放聲痛哭後,曾國藩為其置辦酒宴,為這位好友接風洗塵。在酒足飯飽後,這兩人就開始了秉燭長談,就當前的局勢交換了各自的意見。

  他們兩人的這段對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詭異的對話。因為這段對話的內容,相當「勁爆」,一旦傳出去,曾國藩肯定必死無疑。但是這些對話的內容,卻被記錄在了《曾國藩家書》中。這實在是讓人無法想像。

  在這次對話中,曾、胡除了對咸豐皇帝壯年駕崩惋惜外,他們談的最多的就是當朝權力的重新分配。曾、胡認為,咸豐皇帝在臨終前,寧可指派八個顧命大臣管理朝政,也要把自己的親弟弟恭親王排除在外,如此冷落這位德才兼備的親弟,肯定會給大清留下一個深深的隱患。


  因為這個原因,曾國藩和胡林翼一致認為,由於新皇年幼,今後的大清政權,一定會出現太后、恭親王、八大輔政大臣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國家的事情就難辦了,湘軍的事情就更難辦了。

  如今的湘軍因為攻陷了安慶,已經威震天下,但是曾國藩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雖然湘軍名噪一時,但是如果不找到一條歸路,湘軍一定難逃「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命運。所以此時此刻,一定要從這三股勢力中找到一個安穩的靠山,這甚至比和太平軍戰鬥都要重要。

  話雖如此,但是沒有人知道朝廷的三足中誰能最終獲勝,更沒有人能知道誰將掌握這最高的權力,因此曾國藩心裡根本就沒底,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在不知不覺之中,天色已經暗了下來,他們談話的屋子已經變成了黑漆漆的一片。這種沒有絲毫光明的黑暗,正好呼應了曾國藩此時此刻的心情,他為大清的前途擔憂不已,更為湘軍的何去何從困惑不已。

  到了最後,煩惱無邊的曾國藩站了起來,他在屋裡來回地踱步。內憂外患、國君年少、宗廟不和、女人執政,這種種壞事充滿了曾國藩的腦袋。他已經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大清即將迎來一場驚天巨變,而在這場大戰前,自己必須未雨綢繆,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就在曾國藩思索是投靠太后,還是投靠恭親王,還是與八大輔政大臣交好的時候,胡林翼給曾國藩指了另外一條「明路」,一條讓曾國藩完全不知所措、震驚不已的「大路」。

  「來安慶前,左宗棠讓我捎來一封信。」說完,胡林翼就從自己的懷裡掏出了一個信匣。

  聽見這句話後,曾國藩立刻把燈點燃。他接過信匣,抽出信紙,然後仔細地端詳起來。只見信上面寫了一副對聯: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這四句話,讓曾國藩觸目驚心,震驚不已呀。特別是最後兩個字,那就是要謀朝篡位,教唆我造反呀。因為「鼎」,就是問鼎中原、問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和胡林翼的意思很明白:怎麼樣,老大?天下大勢已明,眼見太平軍撐不了多久了,我們應該有更長遠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就是奪取天下!

  面對這個部下的意見,手捧著這封「逼反」的信件,曾國藩的心裡一陣發冷。他的手掌已經佈滿了汗水,而他更是一句話也不敢說。

  而曾國藩對面的胡林翼,也是呆呆地看著曾國藩,也一句話不敢說。

  幾乎同一時間,這兩個人都沉默了,空氣也凝重了起來,周圍更是像死一般的寂靜。

  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此時此刻,曾國藩只要一句話,他麾下的10萬湘軍就會改變中國的歷史,曾國藩也會將那個腐朽無比的大清王朝、搖搖欲墜的太平天國全部踩在腳下!但是這句話,曾國藩始終沒有說出來。

  對曾國藩來說,傳統的儒家思想在他腦海裡根深蒂固,他沒有突破這個束縛的能力,更沒有突破這個束縛的決心。有四個因素一直左右著他的行動,讓曾國藩一直苦苦支撐著那片天,報答那所謂的「天朝皇恩」。

  第一個因素:曾國藩不會造反。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雖然左宗棠、胡林翼他們支持自己造反,但是李鴻章、彭玉麟這些人會支持嗎?他們憑什麼要上這條賊船?只要朝廷略施小計,賦予這些人更大的官職,給予他們更大的權力,那麼這些人肯定會為大清賣命,而曾國藩的湘軍也會在瞬間被瓦解。一支完全被分化瓦解,各自為戰的湘軍,拿什麼去造反?


  第二個因素:曾國藩不能造反。

  咱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曾國藩真的造反了,那麼曾國藩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與哪些人為友,與哪些人為敵,還有自己旗號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會讓曾國藩困惑不已,甚至無計可施。

  與什麼人為友,是之前被自己揍得半死的太平軍嗎?還是之前的主子清朝呢?還是那些只會看戲的洋人呢?與哪些人為敵,是繼續攻擊的太平軍嗎?還是清軍?還是那些外國侵略者?

  連敵、友的關係都搞不明白,用什麼旗號去造反?一支沒有旗號的部隊,如何招攬四方英傑,進而收買人心?

  綜上所述,如果曾國藩真的造反了,那麼他只會把局面變成一個「夾心餅乾」,而他的湘軍則是「夾心」的那部分,最後只能被所有人群起而攻之,完全覆滅。

  第三個因素:曾國藩不願造反。

  咱們都知道,曾國藩非常精通相面之術,他還為此寫過一本叫《冰鑒》的相面書。據說這本書現在還賣得很火。

  在這本書中,曾國藩看透了自己的面相,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根本沒有帝王之相。雖然曾國藩常常說自己是「蟒龍轉世」,但是蟒龍終究不是龍,它就是一條蟒蛇。如果蟒蛇想變成真龍,那根本就是一個癡人說夢的故事,更是一個荒誕可笑的傳說。

  第四個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曾國藩不想造反。

  從出生到現在,曾國藩一直是一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人。雖然他靠戰功獲得了無上的榮耀,但是他的骨子裡,還是流淌著讀書人的血。

  曾國藩從六歲開始讀書,一直到現在建功立業為止,曾國藩一直接受著儒家學說的思想教育。因為他一直學習忠君愛國的儒學思想,所以曾國藩一直恪守儒家的仁、義、智、禮、信,並且一直恪守如一,多年來不敢越雷池一步。

  如果現在曾國藩選擇了造反,那麼在儒學裡,這就叫「不忠」,如果造反失敗,曾國藩一定會豬狗不如,身敗名裂,遺臭萬年;即使僥倖成功了,曾國藩也要背負亂臣賊子的罵名。他一生的抱負和名節都將不復存在,而且他的下半輩子,一定會活在道德淪陷的煎熬中,更不會誕生那位「一代完人」。

  綜上所述,因為不能、不願、不會、不想這四個因素,曾國藩誓死不背叛大清,他誓要與這個無藥可救、腐敗到底的王朝共存亡。

  曾國藩的最終選擇

  既然有了自己的答案,當曾國藩第二次面對這封咄咄逼人、殺氣騰騰的造反信時,他反而釋懷了很多。曾國藩心平氣和、語氣深長地對胡林翼說道:「潤之(胡林翼的字),這副對聯甚是工整,但也不夠完美,如果改換一個字,那麼這副對聯就堪稱完美了。」

  「哪個字?」胡林翼興奮地問道。

  「這個『似』字,要改成『未』字,那就更完美了。」這是曾國藩自信的回答。

  經過曾國藩這麼一改,這副對聯變成了: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未可問焉!

  改後的這副對聯,它的意思完全來了一個乾坤倒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面對這種結果,胡林翼也沒有再說什麼。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再勸說下去,無疑就是自取其辱。既然你選擇了這一與大清共存亡的路,那麼兄弟我也不說什麼了,只能祝你一路平安、事事如意了。

  兩天之後,胡林翼選擇了離開。這次安慶之行,胡林翼可算是白跑一趟。本來他夢想著能夠說服曾國藩,讓他為了天下蒼生,選擇一條截然相反的路,但是胡林翼的這個美麗的夢想,被曾國藩無情地打碎了。

  好吧,既然你要離開,那麼我也不挽留了。胡林翼走的時候,曾國藩親自為老友送別,他目送著胡林翼慢慢地走遠,直到看不見為止。此時此刻的曾國藩,絕對不會想到,這次他與胡林翼的分手,居然成為了他們的永別。

  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二十六日,胡林翼積勞成疾,多次吐血不止,最終病死在武昌,享年50歲。按照現在的定義,胡林翼應該算是因公殉職吧。

  胡林翼的突然逝世,讓曾國藩悲憤不已,從此以後,大清少了一個中興能臣,而自己更是少了一個好幫手、好戰友。

  最後,曾國藩悲痛地寫道:「赤心以憂國家,小心以事友朋,苦心以護諸將,天下寧復有似斯人者哉。」

  曾國藩評價胡林翼的後面三句話,是胡林翼一生真實的寫照。但是第一句話,對國家有一顆赤膽忠心,通過上面的故事,我卻不敢苟同。或者說,上面那個胡林翼蓄意謀反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個杜撰,是為了映襯曾國藩高大形象的一個傳說。

  不管事實真相如何,胡林翼死得真不是時候。因為當下正是大清權力交接的關鍵時刻,湘軍的前途也撲朔迷離。如今曾國藩失去了這個好幫手,他就只能一個人帶領這支部隊,一個人去迎接屬於自己的未來了。

  雖然在歷史上,有沒有胡林翼慫恿曾造反這件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反與不反的問題上,曾國藩無疑選擇了後者。這是他自己的選擇,跟別人沒有絲毫的關係。

  也許在未來,當曾國藩經歷了那場驚天事變,導致自己被千夫所指,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候,他會後悔今天的選擇。

  但是不管怎樣,這是你自己選擇的道路,就應該由你自己負責。

  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