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蜀名將司馬錯:被縱橫家張儀掩蓋的軍事天才 | 陽光歷史

 

A-A+

滅蜀名將司馬錯:被縱橫家張儀掩蓋的軍事天才

2016年05月26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273 次

  司馬錯,生卒年不詳,戰國秦夏陽(今韓城)人,司馬遷的八世祖,戰國中後期秦國名將。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秦國三大干將(司馬錯、白起、王翦)之一。秦惠王時期,和著名縱橫家張儀爭論,主張先滅巴蜀、再攻楚國,提出「得蜀即得楚」的戰略主張。

  巴蜀內鬥,韓國攻秦

  司馬錯的一生只打了兩場大戰,一次是滅蜀之戰,一次是攻楚之戰,而且這兩場戰爭在當時都很稀鬆平常,毫無名氣。司馬錯滅蜀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但在當時並不被時人重視,它的價值是在後來才顯現出來受人重視的。

  在當時的秦國南方偏遠腹地,生活著兩個蠻夷國家,一個是蜀國,就是在現在的四川地區,一個是巴國,就是現在的重慶地區。秦惠文王時期,這兩個國家發生了交戰,互相攻打,兩個國家都向秦國派出使者求援。

  其實秦惠文王早有吞併蜀國之意,但苦於蜀道艱難,難以攻打。而恰在此時東邊的韓國也派兵入侵秦國,所以秦惠文王一直猶豫不決,舉棋不定,不知道是該先滅蜀還是先攻韓。丞相張儀主張先攻韓,大將司馬錯主張先滅蜀。

  滅蜀攻韓,激辯張儀

  張儀的論斷是佔領三川郡,打通宜陽道,挾持周天子,以完成霸業,而至於蜀國只是一個西方邊遠小國,根本不值得勞民傷財去攻打,對秦國的霸業毫無幫助。而司馬錯的論斷是秦國要想稱霸,首先必須國強民富,務必先擴張領土,增加財富,所以應當先滅蜀國,這樣秦國吞併蜀國之後擴大了版圖,增加了財富。

  而如果去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不僅不能獲得什麼實利,反而背了一個不仁不義的壞名,而且周、韓自危,必然會去聯合齊、趙共同抗秦,因此,攻韓是失策,伐蜀才是萬全之計。秦惠文王聽後覺得大將司馬錯說的完全有道理,於是便派司馬錯為將率兵攻打蜀國,司馬錯果然馬到成功一舉滅掉了蜀國,而後又乘勝滅掉了巴國,使得秦國的領土擴大了近一半,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

  一戰滅巴蜀,穩定大後方

  公元前310年,蜀相陳莊叛秦,司馬錯率軍平定蜀亂,誅陳莊,並受命鎮撫蜀國,從而為秦國打下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後方,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源源不斷的為秦國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大功。

  得蜀即得楚,突襲楚國

  司馬錯的第二戰是伐楚之戰。其實早在之前,司馬錯就已經向秦惠王提出「得蜀即得楚」的戰略主張,他認為如果得到蜀地,就能佔據上流,俯緲楚國,對楚國擁有絕對的戰略主動地位。所以,司馬錯打的是一張連環牌。在其消滅蜀國,徹底平定蜀地後,公元前280年,司馬錯便率大軍由隴西進入四川,然後增補巴、蜀軍隊10萬,接著乘坐大船萬艘,載米600萬斛,從巴地延涪水南下,進攻楚國。秦軍戰勝重重困難,翻越今岷山山脈、摩天嶺山脈、雲貴高原,出其不意地攻到楚國後方。

  指揮藝術的頂點,戰略大迂迴

  當時,楚軍主力集結西北部秦、楚邊境前線,後方空虛,遭司馬錯突然進攻,楚軍猝不技防,損失大片土地,秦軍攻佔楚國黔中郡。楚頃襄王被迫獻上庸和漢水以北地區給秦以罷兵。司馬錯攻楚之戰打的十分漂亮,是典型的避實擊虛戰術,開創了我國戰爭史上早期的戰略大迂迴戰例,實踐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預言。

  這場戰爭無論是戰術決策,還是戰役指揮都到達了超乎尋常的地步,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場大迂迴機動戰爭,可是它的軍事意義被後世嚴重低估了。而後事情的發展果如司馬錯預測的那樣,之後的秦國大將白起伐楚更加驗證了這一點。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以當年司馬錯伐楚的進軍路線為基礎稍加改變,選擇入漢中順漢水南下,出其不意的突入楚境,楚軍一路節節敗退,白起迅速攻取了主要分佈在漢水流域的楚國重鎮。

  秦軍長驅直入,直抵楚國別都鄢城,接著水淹鄢城,迅速攻下了楚國國都,挖了歷代楚王的祖墳,放火燒了夷陵道。然後在第二年,白起率部隊休整了一段時間之後在鄢郢之戰的基礎上再接再厲出兵奪回被楚國復奪回的巫郡、黔中郡,秦初置黔中郡。

  深謀遠慮,高超的戰略家

  如果用一個字概括司馬錯的用兵特點,那就是『謀』。這裡的『謀』指的就是謀略、戰略的意思。在他的滅蜀之戰中,他能一眼就看出伐韓與伐蜀之間的利弊,用雄辯的口才說服秦王,可謂深具謀略;而且率先提出了「得蜀即得楚」的戰略主張,目光深遠,極具戰略眼光,真乃深謀遠慮。

  作為秦國三大干將之一,司馬錯的名氣好像遠沒有另外兩位白起和王翦來的大,其根本原因就是司馬錯不僅是位傑出的軍事家,而且還是位高超的戰略家。縱觀秦國三大干將,白起是高超的指揮大師,擅長出奇制勝,以小博大。無論是伊闕之戰中的聲東擊西戰術,還是黔中之戰中的黑虎掏心戰術,或者是華陽之戰中的長途奔襲戰術,招招出奇,戰戰全勝。

  而王翦則是卓越的戰術大師,他老成持重,穩紮穩打,穩中求勝;他老謀深算,工於心計,善於佈局,可謂名將殺手,不管是能攻善守的名將李牧,還是大敗李信的楚將項燕,皆死於其手。而司馬錯卻是傑出的戰略大師,目光深遠,謀略過人,他一輩子只幹一件事,滅蜀,平蜀,治蜀。

  滅蜀國力大增,一騎絕塵

  當別人都把精力放在為秦國東出六國而追名逐利擠破腦袋時,只有他默默無聞的在蜀地埋頭苦幹著,做著既沒名聲,又無實利別人都不願幹的事情。可是他的付出卻換來了巨大的回報,司馬錯滅蜀成為僅次於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大業。秦國消化蜀國後,從此國力大增,一騎絕塵。雖然他沒有白起那樣輝煌的戰史,也沒有王翦那樣卓著的戰功,但他的滅蜀為秦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生不逢時,一代名將埋沒

  司馬錯同時是不幸的,他趕上了秦惠文王時期,秦惠文王是個喜歡縱橫家那一套的君主,他重用縱橫家張儀,所以整個秦惠文王時期的政治舞台都是張儀的表演時刻,而他少之又少。接下來的秦武王又是一位崇尚勇力的國君,寵幸大力士,他和張儀都被晾在一邊,而到秦昭王時期,總算可以有所作為,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以白起為首的年輕一代將領橫空出世,至此司馬錯徹底退出秦國的政治舞台,走向了人生的落幕。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