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兵家代表人物:沒有留下真名的軍事家孫臏
導讀:他是一位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少軍事典故的軍事家,如「圍魏救趙」,如「添兵減灶」等等;他是一位刑餘之後的殘障人士,之所以受刑,是因為同行的忌妒。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大名鼎鼎,但其實是有姓無名。司馬遷稱之為「孫臏」,而這個臏字,《辭源》的解釋是:一、脛骨,膝蓋骨;二、古代剔去膝蓋骨的一種酷刑。即便在後來的魏晉時期,雖有名士們鬧出了許多荒唐事,但也還無人荒唐到用「臏」這樣倒霉的字眼來取名的,更何況是在各種流派思想撞擊的火花最為壯觀的戰國時代呢?因此,我們雖仍照司馬遷老先生之稱呼謂其孫臏,但認為他是沒有留下真名的軍事家,應是不誤的。
司馬遷斷定,孫臏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後人。他認為在孫武離世一百多年後,孫臏出生了,然具體的出生地也不詳,只知在「阿、鄄之間」,鄄即今山東省之鄄城,那麼孫臏是山東人。這種有點似是而非的敘述,我們不能苛求於司馬老先生,畢竟,那時能保護史料留傳的方法不多。然當今有位為某龐大「孫子兵法研究會的會長」,在其精美的名片上赫然印著「孫子某某世孫」字樣。孫子離世才一百多年,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記其子孫時已語焉不詳,真不知這位「研究會會長」是如何「研究」出自己是「孫子第某某代孫」來的!
孫臏年輕時,和一個叫龐涓的人一道學習兵法。跟誰學,司馬遷沒有說,後人補充說是跟隨鬼谷子學的,算野史,供參考而已。龐涓先一步出師,到了魏國,受到重用拜為將。當上了將軍的龐涓卻懸著一顆心,那就是懼怕他的同門師友孫臏,因為他自知才能不及孫臏,若孫臏也來到魏國,那麼,憑本事將會得到魏王更大的重用;若孫臏投奔他國,在戰亂無一日停息的那個時代,他又難免和孫臏在戰場上相見,一旦相見,他自知不敵。於是,他將孫臏騙到魏國,捏造了個莫須有的罪名,不僅在孫臏的臉上刺了表明孫臏是罪犯的字,還慘無人道地給孫臏施了臏刑。孫臏的膝蓋骨被剔去了,成了個殘廢之人,後人便以「臏」名之,反到將他的真名忘了。好在名字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區別的符號,孫臏原來符號的丟失,並不影響他偉大而真實的存在。
孫臏臉上被刺下了侮辱人格的字,而且再不能行走,龐涓那顆懸著的小心眼終於放下來了。一個殘廢得不能行走的罪犯,還有什麼可怕的呢?這時,齊國有位使者來到魏國,孫臏設法偷偷地去拜望了齊國使者,向使者敘說了自己的遭遇。齊國使者一聽,知道孫臏確是一位有才之人,而且很同情他的遭遇,便在使命完成後歸國時,悄悄地將孫臏藏在車中載到了齊國,並推薦給了齊國的重臣田忌。田忌留下了孫臏,而且很友好地對待他。
孫臏在田忌府上雖然受到善待,但還沒得到重視,一個簡單的原因,就是孫臏還沒有機會展示他的才學。而這機會很快就來了。那時齊國的王公貴族間有一種賭博遊戲,就是輪番騎馬飛奔比賽,一般是每次跑三輪,以跑得快的次數多為勝。齊威王也喜歡這種賭博遊戲。田忌每次與齊威王比,都很難取勝。孫臏在旁看後對田忌說:你的馬比之大王的馬來,並不差多少,我給你調換一下出發次序,你就一定勝出。田忌相信孫臏,便又和齊威王加大賭注比賽。臨比賽時,孫臏告訴田忌:你和大王的馬,都有上中下三等。你將下馬對大王的上馬,將上馬對大王的中馬,再將中馬對大王的下馬就可以了。田忌照此次序派馬跑下來,一負二勝,果然勝了齊威王。這一樣,田忌也就相信了孫臏的才能,於是將他推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以兵法問之,歎服,便拜孫臏為軍師。
魏國伐趙,趙國請齊國出兵相救。齊威王準備拜孫臏為統兵大將,孫臏謝辭了。孫臏說:我是受過刑的殘廢人,不好擔任大將。於是,齊威王拜田忌為將,以孫臏為軍師,讓他坐在專為他設計製造的車子裡,隨軍為田忌出謀劃策。田忌打算直接帶領軍隊趕到趙國去幫助趙國,但孫臏說不可。孫臏對田忌說明不能直接帶兵到趙國的理由時說:孫子曾經說過,要解開紛亂複雜的糾紛,握緊拳頭使蠻力是不行的,必須用手指慢慢地解才能解得開;同樣,要想解開正拚死搏鬥的人,只靠力氣想抓住他們的武器也是不行的,正確的做法,應是扼住爭鬥者的要害,使爭鬥者因形勢的限制而不得不自行解開。如今魏國伐趙,必然將國內的精兵強將都帶了出來,留在國內的,只是一些老弱病殘罷了。將軍不如帶領軍隊直奔魏國,那麼,他們就會立即從趙國撤兵回來自救的。田忌聽從了孫臏的建議,帶兵直搗魏國。魏軍果然大驚,立即從趙國撤兵,與齊軍戰於桂陵,結果被齊軍大敗。這一戰例,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外延極大的成語「圍魏救趙」。
孫臏在中國文化史上創造的另一應用很廣的成語「添兵減灶」戰例,則是發生在「圍魏求趙」之後的13年。這一戰,對方的主將還是孫臏的老對手龐涓,但交戰的雙方起了變化,是魏國和趙國聯合起來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戰國時期,朝友暮敵的事多的是,因此對救韓國是早救好呢還是晚一點救好,齊威王一時拿不定主意,便將大臣們召集攏來商量。成侯的看法是:乾脆不救。田忌認為:要是不救,韓國可能降魏,最好是早救。孫臏說:若果韓魏兩軍尚未因交戰而受到損失,在這種時候我們出兵救韓,則等於我們代韓受伐,反過來有求於韓,將會受到韓國的牽制。而魏國是想一舉攻破韓國的,在這種情況下,韓國只能求救於我們。我們應先承諾助韓但又不要過早地和魏國直面衝突,那就可名利雙獲了。齊威王採納了孫臏的計謀。果然,韓國仗著有齊國幫忙而接連和魏國打了好幾仗,但都失敗了,國力大弱,只得再求救於齊國。齊國這時才派兵,仍由田忌任將軍,孫臏為軍師。齊軍還是採取圍魏之策略,大軍直接開往魏國。龐涓得到齊軍直奔魏國的消息,馬上回師迎敵,魏國也派出了以太子申為將的大軍迎敵。而這時,齊軍已經深入魏國了,前後都有魏軍,形勢顯然對齊軍不利。孫臏對田忌獻計說:三晉之軍向來勇猛而且很輕視我們齊軍,總認為齊軍將士都是些膽小鬼。我們要想取得這一戰的勝利,就得利用敵軍這種輕敵的思想。兵法上說:不顧百里之遙而逐利的,將損失上將;不顧五十里之遙而逐利的,軍隊最多只有一半能到達。我們可採取第一天築十萬口灶,第二天則只築五萬口灶,第三天進一步減少到只築三萬口灶的辦法,誘敵深入。
田忌採納了孫臏的這一計策。龐涓一看齊軍的灶逐日減少,大喜,對手下說道:我就知道齊軍都是些膽小鬼嘛!他們得知我大軍回師,不過三天軍士就逃亡了大半。於是,他放棄了步兵,只帶著精銳輕騎加緊追趕。孫臏估算龐涓必然上當,而且當晚就會追到馬陵。馬陵這個地方道路很窄,道兩邊地勢險要,可設伏兵,他令軍士砍下一棵大樹,剝去樹皮以露出白色的樹心來,在樹心上寫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大字,又傳令叫一萬多善於射箭的士兵就近埋伏,並命令他們:一旦看見這棵樹下出現火光,就對準火光萬箭齊發。龐涓率軍追到,見道中有大樹,樹上有字,可天黑看不清楚寫的是什麼,便叫士兵點火來照。這一來正中孫臏之計,龐涓還未將字讀完,齊軍已萬箭齊發,魏軍頓時大亂。至此,龐涓已知敗局無可挽回,只得長歎一聲:讓你這小子成名了!便舉劍自殺。齊軍大破魏軍,將魏太子申俘虜回國。龐涓臨死前的牢騷發得不錯:這一戰,最終成就了孫臏軍事家的英名,並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