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威脅論:冷戰時期所謂「蘇聯威脅論」翻版 | 陽光歷史

 

A-A+

中國威脅論:冷戰時期所謂「蘇聯威脅論」翻版

2018年04月20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07 次

  美國國防部發表2013年度《涉華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繼續炒作「中國軍事威脅論」,對此,中國方面堅決反對。自2000年以來,五角大樓每年都會向國會提交一份這樣的中國軍力報告,此舉其實是沿用冷戰時期針對蘇聯的做法。上世紀80年代,五角大樓曾接連10次發佈蘇聯軍力報告,直到蘇聯解體。

  6.5美元就能買一份

  1981年10月,美國國防部公開出版一本名為《蘇聯軍事力量》(Soviet Military Power)的報告,即第一份蘇聯軍力報告。1983年,五角大樓發佈第二版《蘇聯軍事力量》,此後五角大樓每年都會編製一份蘇聯軍力報告,到1991年蘇聯解體共發佈10份。

  報告編纂者是美國國防情報局,其信息則來自整個美國情報界的各組織成員。每份蘇聯軍力報告約100頁。為了讓民眾能夠更好地瞭解報告內容,國防情報局的繪圖員繪製了有關蘇聯武器的精確插圖,而這些圖畫都是根據未解密的美國衛星圖像繪製的。歷年的蘇聯軍力報告中,總共有150幅這樣的圖畫。1981年版《蘇聯軍事力量》由美國當局印製了3.6萬份,總花費4萬美元。報告主要在政府內分發,並被主動提供給媒體。而美國公眾也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通過郵局購買,該版本的郵局售價為6.5美元。此外,美國政府還將蘇聯軍力報告翻譯成德、法、日、意、西班牙等國文字。

  1981-1987年擔任美國國防部長的溫伯格是蘇聯軍力報告出台的主要推手。他表示,五角大樓之所以要印刷、分發這份報告,目的在於使公眾更加清晰地瞭解到「美蘇軍力對比正在失衡」這一事實。這句話當然言不由衷,從首份軍力報告出爐的背景看,美國決策者即有通過渲染敵人的力量,以達到引導民眾支持本國軍事預算增加等目的。

  「肉麻吹捧」蘇聯軍力

  1980年4月,一份關於八十年代美軍戰略的建議書草案被媒體曝光,該建議書是美國國會軍事、外交專家小組為成立下屆美國政府作準備而秘密起草的。建議書批判時任總統、民主黨人卡特基於裁軍與緩和的國防政策,主張為實現旨在「擺脫不斷增強的蘇聯軍事力量威脅」的「軍事獨立」,毫不猶豫地加強國防力量。同年7月,共和黨競選綱領提出關於防務和外交政策方面的基本論點:「蘇聯的威脅」和「美國的孱弱」。這些自然會對1981年上台的共和黨裡根政府產生影響。

  1981年8月底,美國廣播公司披露稱,美國將向其歐洲盟國提供以前列為機密的關於蘇聯軍事力量的情報,以設法說服它們增加國防開支。在接下來的兩周,美國將向所有西歐國家政府提供「數百本同小電話簿一樣大的冊子,向它們大量提供以前列為機密的情報」;這些材料中將不包括衛星或者間諜飛機拍下的照片,而是一些用手畫的這些照片所顯示情況的概圖。儘管五角大樓表示無法證實該消息,但有關報道所言不虛。同年10月,經國防部長溫伯格批准,第一版《蘇聯軍事力量》問世。

  這本小冊子對蘇聯軍事工業能力大加讚揚,稱「按照華爾街的標準,蘇聯武器工業的前景可以被評為3A級」。報告集中關注蘇聯飛彈庫,指出蘇聯的SS-17等三款飛彈處在「洲際彈道飛彈技術的前沿」,蘇聯的戰略核潛艦相對美國優勢巨大……

  有美國媒體評論說,這本印刷精美的小冊子顯然是為了增強這樣一種論調:俄國人正大規模而且空前地加緊國防生產和部署。《紐約時報》不留情面地寫道:這個報告在兩個重要問題上給人們造成嚴重的錯誤印象。事實上,蘇聯的國防生產仍處於或低於歷史水平,而且目前沒有把越來越多的新武器用於裝備軍隊,而是賣給外國以取得硬通貨。報道還稱,如果國防部公佈的是過去15年的數字,人們就會看出另一種趨勢,那也許是溫伯格和他的助手們不怎麼歡迎的趨勢。這些數字表明,蘇聯的國防生產在某些重要領域比十年前大大下降了……

  儘管遭到批駁,此後的蘇聯軍力報告依然充斥著美蘇軍力失衡的論調,比如1984年的年度報告列舉一大批蘇聯逐步增加的武器,1985年的報告稱蘇聯激光武器研發領先美國,蘇聯最遲在1990年推出激光反導武器。而溫伯格也常常舉行記者會,為報告作宣傳,每次他都不忘強調「由於蘇聯軍事力量的增長,美國應當增加國防開支」,以便「恢復為維護有自由的和平所必要的力量」。

  日本防衛廳不信任美國報告

  對於美國發佈的報告,蘇聯自然是不滿的。1983年版蘇聯軍力報告發佈後,塔斯社發表一系列評論文章批駁美國政府,指責美方企圖把公眾引上歧途 。蘇聯方面認為,五角大樓的最新報告是謊言和歪曲事實相結合的產物,並說如果美國在歐洲部署新飛彈,那可能加劇軍備競賽。蘇聯最高蘇維埃外交委員會一名成員也說,軍力報告言過其實,他還指著一幅地圖對美國記者說:「請看,從阿拉斯加到日本,從西歐到遠東,所有跡象……都表明,我們處在美國軍事基地的包圍之中。」不過,有時蘇聯似乎也不以為意,1988年蘇聯國防部長亞佐夫就迎合報告中的說法稱,蘇聯用於投送的戰略武器大約有1萬件,在主戰坦克上相對於北約的優勢為2萬輛。

  由於存在不實言辭,《蘇聯軍事力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蘇聯軍力,一直是個爭議話題。有人認為,軍力報告中的很多信息後來被解密的中情局檔案所證實,報告中的許多信息的確是美國情報界的預判。也有人認為,報告的政治意義強過軍事意義,報告中的許多細節是準確的,但有時「具有誤導性」。

  1988年,美國記者湯姆·吉娃賽通過對比簡氏防務集團和國際戰略研究機構所發佈的情報,認為《蘇聯軍事力量》極大高估了蘇聯的軍事能力。由於很多所涉內容至今仍未解密,吉娃賽的結論無法證實。但蘇聯解體後,當美國人近距離觀察蘇聯軍隊時,發現這是一支裝備缺乏維護、士兵缺乏訓練的軍隊。這更令人們質疑報告中的很多說法。

  其實,每份蘇聯軍力報告的出台都有深厚的政治背景。1985年,美國國會正在考慮削減防務預算,於是一份相當誇張的蘇聯軍力報告應運而生,而且當時美國剛剛制定星球大戰計畫,非常希望拉盟國入伙。1988年,由於裡根和戈爾巴喬夫將要舉行美蘇峰會,美國政府內部圍繞是否發表年度蘇聯軍力報告發生分歧。據日本《產經新聞》披露,美國國務院認為,「為盡可能減少對蘇聯的刺激,應當暫停發表」。有意思的是,日媒在介紹報告的背景時說,「由於這一報告的內容誇張之處很多,就連主要利用美國情報的防衛廳也不把它作為正式資料引用。但不可否認,該報告對一般民眾具有很強的宣傳效果」。

  1988年的《蘇聯軍事力量》最終還是如期出爐,此後沒有中斷,但1991年的年度報告完成時,正值蘇聯解體,五角大樓於是將報告更名為《過渡時期的軍事力量》。這是最後一份蘇聯軍力報告。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