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歲老兵憶渡江戰役:砍毛竹架天線為通聯延安
87歲的季凌,渡江戰役時任第三野戰軍司令部電台台長。曾參加蘇中地區反掃蕩、天目山、蘇中、萊蕪、孟良崮、豫東、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戰鬥。當季凌得知和記者一同採訪的4名金陵晚報小記者都是12歲時,他說「我12歲的時候,剛入伍!」
12歲看到佈告去參軍
「1940年,新四軍一路從江南打到江北,到了啟東。這一年我12歲,已經讀初中了,看到佈告就去參加了新四軍。」季凌告訴記者,當時自己身體很好,是校足球隊隊長。入伍後,加入了戰地服務團做宣傳。一年半後,前往抗大學習通訊技術,從此一生和通訊結緣。
在抗大的學業結束後,季凌回到部隊,負責通訊。「當時條件艱苦,電台都是稀缺物品,就是寶貝,一般不會深入戰場。」相對於在前線作戰的戰士們,負責電台的通訊人員等於進入了保險箱。
季凌回憶,1948年在幾次大戰役之前,同鄉戰友囑托他,「如果我犧牲了,你一定要到我家裡去看望我的家人。」對於這樣的視死如歸,季凌至今難忘。
毛竹架天線保證通聯
1945年,部隊到了江南,新四軍軍部轉來了文件,要求蘇浙軍區和延安要保持聯絡。當時的季凌因為操作電台通訊技術好,台長指定他負責嘗試聯絡延安。按照文件中事先約定時間、頻率和各類要求,季凌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調校機器、更換電池,架設天線。當晚,僅用了10分鐘,電台中就聽到了延安的呼叫,季凌立刻回應。然而整整三個小時過去了,延安的電台始終沒有回應他。
「延安的電台功率是我所使用電台功率的3倍還多,我們可以收到它的信號,但是我們電台功率小,信號無法傳送到延安。」季凌一夜難眠。次日,季凌到山上砍來了長長的毛竹,把天線再次升高,並仔細調整了方向,就在這日前半夜,他負責的電台順利聯繫上了延安電台。「當聽到延安方面的回答時,整個房間的人都沸騰了。」
12小時不斷收發
「在戰時,要求能準確快速將計畫以及情報發出。有時候晚一點,就會導致戰局的走向。」而季凌在當時的通訊技術非常好,發報快而準確,練習時可以達到每分鐘140個小碼,而在實際戰時發報中也可以達到100個以上。「最擔心的是天氣狀況影響通訊效果。」季凌表示,淮海戰役時他在在華東野戰軍司令部,在高級機關工作,電報多,要求技術好的人連續10多個小時上機,由於人員稀缺,時為電台台長的他經常是12小時不下機。
指揮部通常也正是敵軍打擊的重點對象。在1946年夏天,由於指揮部8部電台在不斷工作,敵人動用了先進的無線電測向部隊,確定了指揮部的位置,動用八架轟炸機轟炸。「這一次有驚無險,因為我們的情報部門截獲了這個消息,我們帶著電台提前撤到了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