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事變簡介:日軍挑釁引發第一次淞滬抗戰 | 陽光歷史

 

A-A+

一二八事變簡介:日軍挑釁引發第一次淞滬抗戰

2018年02月07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93 次

  一·二八事變(日本稱上海事變或第一次上海事變、淞滬戰爭),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為了支援和配合其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掩護其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的醜劇,自導自演在上海挑釁引發的衝突,時間長達一個多月。日本海軍陸戰隊在1932年1月28日夜對上海當地中國駐軍第十九路軍發起攻擊,十九路軍隨即起而應戰。

  中國方面,1932年1月29日蔣介石復出任國民政府軍委會委員(任委員長在3月6日),同日蔣制定對日應對原則為:「一面預備交涉,一面積極抵抗」,這是國民政府在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期的應對總方針。1月30日,國民政府發佈《遷都洛陽宣言》,表示絕不屈服。2月1日,蔣介石命令中國空軍參戰。2月4日,軍委會劃分全國為4個防衛區,同時令川、湘、贛、黔、鄂、陝、豫各省出兵做總預備隊。2月8日,蔣介石批示何應欽調炮兵一個營增援十九路軍。2月14日,蔣介石命令將第88、87師、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編為第五軍,任命張治中為軍長調歸十九路軍指揮參戰。為補充十九路軍傷亡減員,蔣介石還先後命令自上官雲相、梁冠英、劉峙等處,運徒手兵2000名以補充十九路軍,並為十九路軍和第五軍補充大批武器彈藥。此後蔣介石先後調動國軍衛立煌第14軍(轄第10師、第83師兩師)、第1師、第9師、第47師及陳誠第18軍(當時下轄第11師、第14師、第52師共三個師)、獨立第36旅等部隊支援上海十九路軍(但因交通和贛州戰役等原因,以上數個師大都未能在停戰前抵達上海附近的指定地點參戰)。十九路軍和第五軍並肩作戰,取得了諸如廟行大捷等勝利,給予日軍一定打擊。但3月1日,日軍援軍在我軍防備薄弱的瀏河一帶登陸,形勢逆轉,我軍被迫撤退到第二線防守。3月3日,日軍在英、美、法等國「調停」下,宣佈停戰。

  戰爭期間,國民政府吸取九一八事變期間不與日本直接交涉專依國聯的教訓,在「一面積極抵抗」之際,也「一面交涉」,與日本進行談判。國民政府認為當時中國軍閥割據內亂不已、軍令政令不統一、財政極端困難,無力與日本全面開戰,希望在「不喪失國權」的情況下以最小代價達成停戰。5月5日,南京政府代表郭泰祺與日本特命全權公使重光葵分別代表中日雙方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協定規定雙方自簽字之日起停戰;取締一切抗日活動,第十九路軍留駐停戰線、劃上海為非武裝區;中國不得在上海至蘇州、昆山一帶駐軍(但中國保留行政權和警察權);日本軍隊撤退到公共租界暨虹口方面之越界築路,即恢復1932年1月28日事變之前的狀態。

  停戰談判期間(1932年4月29日),朝鮮人反日誌士尹奉吉在暗殺大王王亞樵的指使下混入慶祝日本天皇生日的天長節暨日軍勝利閱兵慶典,向主賓席投擲炸彈,結果日本陸軍大將、上海派遣軍總司令官白川義則被炸死。

  一二八事變後,國民政府行政院長汪精衛、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等人以事變期間紅軍發動贛州戰役等為借口,正式確立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