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軍隊的迅速沒落:儒家思想是其破敗根源 | 陽光歷史

 

A-A+

宋朝軍隊的迅速沒落:儒家思想是其破敗根源

2017年12月08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216 次

  宋代,是中國古代武力非常貧弱的一個時期。宋朝始終面臨著周邊遊牧民族政權的巨大壓力。宋與北方鄰國爆發過無數次戰爭,基本是敗多勝少。在很多人印象中,宋朝軍隊給人的印象和感想非常複雜。一方面,宋軍是善戰的。在多次戰爭中都有不錯表現。但更多時候,尤其是北宋中、後期的軍隊,是非常爛的,甚至到了不堪一擊的地步。而與其相對的,是宋軍在武器裝備和後勤物資保障上處於當時世界領先水平。而且,宋軍的規模和數量空前龐大。

  翻開史書我們會發現,只要涉及到兩宋戰爭,宋軍方面幾乎全被戰敗、潰逃等貶義詞所覆蓋。兩宋300年歷史,宋軍留給後人的,幾乎就是一幅讓人追打了300多年,淨吃敗仗、軟弱無能的窩囊廢印象。

  北宋是趙氏皇族在篡奪後周後建立的。建國初期,就面臨著結束自唐滅亡後五代十國60年混戰,統一全國的歷史重任。就是這支已經被後人當作「常敗樣板」的宋軍,在王朝早期,尤其是在北宋開國初期蕩平諸侯、定鼎中原的統一戰爭中。在北宋眾多傑出的開國元勳率領下,表現出與他們的後輩們截然相反的、強大的戰鬥力。為北宋的統一立下赫赫功勳。而且其當時卓越的表現絲毫不亞於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唐朝和漢朝軍隊。

  例如,在滅亡南唐、南漢、北漢等割據政權的戰鬥中,當時的宋軍表現出異常兇猛的戰鬥力。在對南唐等國的水師時遊刃有餘,以浮橋渡江迅速滅亡南唐。在滅亡南漢的戰爭中,宋軍面對的是幾代中原士兵都從未見過的,南漢政權空前強大的象陣。面對上千頭捲起遮天塵土,迎面吼叫而來、用鋼鐵和兵器包裹起來的重裝鋼甲巨象,宋軍士兵絲毫沒有表現出畏懼和退縮,更沒有逃跑。而是在統帥潘美指揮下有序抵抗。先是步兵依托戰壕、寨牆用重型三弓床弩炮射殺戰象。在擊潰象陣後,騎兵則不顧危險,冒死跟在潰象屁股後頭直接殺進敵陣,迅速殲滅了南漢主力l0餘萬人馬。為最終滅亡南漢、收復嶺南奠定了基礎

  即便在統一全國後,在與契丹和後來西夏的戰爭中,依然有不少宋軍表現得相當優秀。塞北宋軍在名將楊業的指揮下,以步兵為絕對主體的區區3000兵力,在雁門關大破契丹帝國十萬鐵甲精騎!宋軍斬首遼軍萬餘,楊業親手射殺遼軍統帥蕭咄李並生俘其副帥李重海以下數千人,取得空前輝煌的勝利。此外,還有遂城之戰、滿城之戰等一系列著名戰役。一直到西夏崛起時,宋軍不少部隊的戰鬥力依然非常強。

  但更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宋軍的不堪一擊。例如,遂城之戰之所以讓楊延昭一戰成名,就是因為他是用3000步兵擊敗了遼國十萬鐵騎。這看上去輝煌無比,但事實上根本不是他的本意,楊延昭當時實在是迫不得已——河北宋軍步騎25萬大軍龜縮不出拒不增援,邊境宋朝數萬守軍一觸即潰。隨後的澶淵之戰中,面對契丹大軍。最前沿白溝界河的5000宋軍一槍沒放當場投降。河北大部分宋軍要麼當場投降,要麼還沒見到敵人就望風而逃,致使遼軍一直追到黃河北岸。至於後來的靖康之變一直到南宋滅亡,宋軍的醜態幾乎不勝枚舉——區區萬把金軍一槍沒放,只隔著黃河用羊敲了一宿戰鼓。結果黃河南岸整整十五萬宋軍就自行潰散。蒙古進軍四川,除釣魚山堅守外,西部宋軍全部自行崩潰.....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此局面呢?靈雲認為,首先應該從宋朝軍制說起。

  由於經歷了五代十國走馬燈一樣的武將篡權,尤其是自家的政權就是靠篡位取得的。因此,如何確保皇帝對軍隊的絕對控制,如何預防武將干政、篡權一直是宋朝皇帝絕對的頭號大事,為此可以不惜犧牲任何代價,甚至不惜疆土淪喪乃至國破家亡。這個帝國所有的一切都必須絕對圍繞這點來制定,都必須為此讓路,直接關係軍隊的北宋軍制自然首當其衝。

  宋朝軍制與其他歷朝歷代都不同。皇帝直接控制著一切與軍隊建設有關的事物,獨掌軍隊的建置、調動和指揮大權。但皇帝一個人畢竟不可能面面俱到。於是設立了專門機構作為助手。而為確保不大臣出現專權集中,宋朝的軍事機構是三套並行的。包括樞密院、三衙和兵部。

  樞密院是宋朝最高軍事統帥機關。他實際上就是皇帝在軍事方面一個大型御用秘書處。所要做的、能做的就是當傳話筒和橡皮圖章。直接接受皇帝旨意,然後按皇帝的旨意調動軍隊。樞密院還有一個重要職責——每天,樞密使都要組織一幫根本不通軍事,甚至連武器都不認識的文官「大儒」們開會。按照皇帝的旨意,參考地方匯報上來的敵情、地圖,結合都城圖書館藏書尤其是各種兵書,甚至結合儒家經典。經過「深思熟慮」後,制定出一份份集地圖、佈陣、行軍信息、後勤保障等在內的軍事圖譜。

  此物由皇帝御覽欽定後發給將領的。此物包羅萬象。大到出征後該如何行軍、佈陣、出擊,小到軍隊該如何扎帳篷都有明文規定。皇帝用它來「遙控指揮」大軍,統兵將領們要做的就是跟木偶一樣按主人意願行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陣圖」。「陣圖」說穿了就是皇帝的「聖旨」,是絕對不允許違抗的。不管前線有什麼變化,甚至於即便是明知道按「陣圖」作戰必死無疑,將領們也必須一絲不苟的去執行,否則就是「抗旨謀反」的滅族之罪。

  樞密院最高長官是樞密使,是名義上的的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掌管著名義上的全國軍隊調動—指揮權。由於從來不信任武將,因此宋朝確立了文官領兵制度。樞密使必須由文官擔任,武將只能擔任象徵性的、沒有任何實權的樞密副使。不僅是中央如此,宋朝地方最高軍事長官也清一色全是文人。宋朝下級武將只有賣命的份,打出的功勞永遠是文職長官的。問題是,這些文官絕大多數有的只是對皇帝的絕對忠誠和對武將的敵視與提防。都是軍盲,對打仗一竅不通卻擁有實際指揮權,結果經常導致軍隊慘敗。

  三衙包括殿前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是名義上的全國最統兵機構,掌握著名義上的全國軍隊統領權。三衙的最高長官,就是《水滸傳》中那個「太尉」。而宋朝的統兵官職始終只是象徵性的,說白了就是平時管雜事的。因此三衙長官是這個國家最高級的擺設,不僅在行政級別,在權威上也不如樞密院。三衙代表皇帝行統兵權但沒有調兵權,樞密院代表皇帝行調兵權卻沒有統兵權。而對一國軍隊來說最核心、最重要,同時更是維繫軍人生存最基本的後勤糧草、軍餉、被服兵器、戰馬等,則由皇帝通過兵部統一管轄調撥。同時兵部還負責軍隊的徵兵、武官的選拔和武科舉考試等工作。

  宋朝這三大軍事機構也被統稱軍事「三司」。兵部無權過問軍隊的指揮和調動,而另兩大機構則不僅不能相互干預,更絕不允許參與甚至過問兵部職責。三司儘管行政級別和經濟待遇有差距,卻是各自平行行政的。各自從中央一直到地方,都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行政架構。相互獨立各管一攤,互不隸屬相互掣肘。不僅都不慣著對方誰都不服誰,而且為維護自身私利還經常相互敵視扯皮甚至「狗咬狗窩裡鬥」。而宋朝皇帝對此則樂觀其成求之不得。而且皇帝還不放心不滿意。為了最後盡最大可能稀釋、瓦解三司本來就已經可憐的軍權,又對本來就已經非常龐雜的機構和人員編制近一步細化、分化。而各級官吏則趁機擴大編製多拉人。如此一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由於事物繁重加上貪污腐化。三司各自、各級相互擴大人員編制於盡可能護權。結果自上而下的,形成了一個龐大臃腫,卻更極端低效的官僚機構。於是乎,宋朝皇帝通過這種所謂的「三權分立」,成功的架空了各級機構將軍事大權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的同時,也給這個國家和軍隊種下禍根!

  北宋軍隊大致分成禁軍、邊軍和鄉兵等。與以往朝代不同,北宋的禁軍並不是皇家近衛軍,因為北宋有另外專門的皇室御林軍。「禁軍」是一種專門的稱呼,就是由北宋皇帝直接掌握的國家正規常備軍。是除皇家御林軍外,唯一被允許駐紮在首都開封的武裝力量。理論上,禁軍只駐紮在大城市或重鎮。他的職責就是平時拱衛以帝都開封為手的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應天府等北宋四京,戰時出征禦敵。禁軍主體是陸軍,還包括水師戰船。例如直接關乎南北統一和運輸最重要的長江艦隊,就由駐紮在金陵的禁軍管轄。

  顧名思義,邊軍就是駐紮在邊境的邊防軍。邊軍也屬於正規軍,但級別和待遇遠不如禁軍。宋朝與周邊尤其是北方、西北鄰國戰亂不斷。因此,必須在邊境地區維持駐軍。邊軍有的是就地招募,有的則是從禁軍中劃撥或淘汰下來的。邊軍任務異常繁重。除必須的戍邊外,還擔負著異常繁重的邊防工事或城防修築、屯墾收糧、養馬放羊、修橋鋪路、後勤運輸等勞役。還要每年固定向禁軍提供戰馬和經過選拔的士兵。邊軍無論是給養待遇還是裝備都不如禁軍。但宋朝邊軍也有個獨特優勢——由於地處西部邊境,導致招募了大量驍勇善戰的苗、羌、回鶻、吐蕃、黨項等少數民族士兵,這就是歷史上的著名的所謂「蕃兵」。他們在戰爭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凶悍與殘忍,是漢族士兵無法比擬的。邊軍主力也是陸軍,但由於臨海要保衛海疆,所以還擁有海軍。例如,著名的宋朝海軍廣南艦隊和蓬萊艦隊就屬於邊軍建制。分別負責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防禦。其中廣南艦隊是最早受中央政府直接命令,以艦隊形式巡閱南海諸島尤其是南沙群島的中國艦隊。

  鄉兵也叫「土兵」,就是由宋朝地方機構組織的民兵。鄉兵其實就是臨時招募的普通農民或獵戶,以戶為單位,抽選壯丁參加。是沒有固定軍餉的,一般也不參戰,甚至連武器等經費都是地方官府自己籌措的。大部分時間務農生產,農閒時則集結訓練,無論是編製還是訓練都無法保證。而且宋朝皇帝以及官僚向來極端不信任民眾怕其造反,因此鄉兵的裝備和給養差到無法想像的地步——普通的生鐵刀槍和狩獵用的弓箭都是好貨,官軍用精鋼刀矛、強弩硬弓和大炮則是不敢想像的奢侈品。因此其戰鬥力可想而知。但問題在於,鄉兵都是在本鄉本土作戰,對當地地形、氣候環境非常熟悉。加上戰場就在家鄉,親人家產就在身邊。自己是在抗擊外賊守土保家,因此往往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戰鬥力。因此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宋朝朝廷也會用鄉兵出戰。一旦如此,鄉兵就開始接收朝廷發放的武器和軍餉、糧草。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在澶淵之戰中,寇准力排眾議將武器糧餉發給河北民兵放手讓其作戰。河北鄉兵在當地官吏豪紳的帶領下,配合官兵依托本土優勢進行廣泛的遊擊戰。給遼軍後勤造成嚴重打擊,對戰爭勝利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後來抗金戰爭中,鄉兵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宋朝的軍隊大體上就是由以上三種組成的。其中,宋朝禁軍是直屬皇帝本人的正規軍,因此其待遇最高。而且禁軍還有個特點,因為他是皇帝直接控制的軍隊,必須保證兵員是最優秀的。而民間招上來的顯然參差不齊。因此理論上,禁軍是不直接從民間招兵的。宋朝禁軍的兵員,都是從各地邊軍中選拔的。每年,政府都派專人到各邊軍中,遴選體格高大強壯、能爭善戰的優秀士兵充入禁軍。其中精銳者直接補充到開封拱衛軍。最後,再從其中甄選最精銳的,經過最嚴格考核訓練後將加入皇家御林軍。這樣,就確保了皇帝對這個國家最精銳、最強大軍隊和士兵的絕對控制權。

  另外,從唐玄宗起,中國軍事正式進入職業化僱傭軍時代。士兵由國家供養發放軍餉。宋朝禁軍直屬皇帝,吃的是皇糧拿的是皇餉,是最典型的「皇軍」。所以,其待遇是其他軍隊如邊軍絕對無法比擬的。宋朝的經濟實力異常強大舉世無雙,有雄厚的財力來養兵。而且皇帝為安撫、籠絡軍心,給禁軍以異常豐厚的軍餉。按法律規定,禁兵的給養、被服、武器、軍餉全由國家供給。一個禁軍士兵的月餉相當於一個壯年農民月收入的一倍,軍官更是無法形容。理論上,軍餉都是按月發給不許拖延。而且每逢年節必有嘉獎。如果有大喜事如太子冊封等,還另有賞賜。這都和平時期的。一旦出征,除上述收入以及糧草不變外,按行軍歷程長短、艱苦程度和路況,士兵還是有專門的行裝錢、糧米錢和馬料錢等補助。如果禁軍士兵能活到退伍,或者因傷退伍,退伍後還必有一比安家錢和歸路錢。雖然不多,但年老的足夠安度餘生,年輕的則足夠你找老婆成家。對於軍隊,如此全面、優厚的經濟待遇不僅在中國,即便在全世界都是空前絕後的。

  同時,禁軍的武器裝備也是最先進的。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科技最發達時期,因此有足夠的財力和技術為軍隊提供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而最先進的武器,必然會裝備給手皇帝直接控制的禁軍。所以,當時宋朝禁軍武器之先進舉世無雙!士兵裝備有精鋼甲冑和刀槍,其中尤以北宋騎兵大量裝備的精鋼環鎖鎧和精鋼重刀聞名於世。加上宋軍缺馬,為了對抗遊牧騎兵必須大力發展遠射武器,因此遠射武器更加先進。步兵擁有射程達360米-400米的,世界上射程最遠的單兵武器神臂弩;騎兵擁有射程近200米的大型復合弓;炮兵則擁有冷兵器時代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的重型三弓床/車弩炮,其射程達驚人的1600米!最重要的,是禁軍掌握著當時世界上絕對最先進的秘密武器——火藥武器。配合單兵弓弩或重炮的各種大、小火藥箭、火蒺藜(靈雲註:最早的爆炸類火藥武器)等此時已經大量服役。這種當時絕對的高科技武器只能由禁軍控制,用來拱衛都城。只有西北邊軍為對付西夏可以破例。

  表面上看,宋朝禁軍兵員是從各地精選的,訓練是嚴格的,經濟待遇和武器裝備也是最好的。因此理論上講,他的戰鬥力應該是最強的。早期也確實如此。北宋開國時,禁軍不超過40萬人。從塞北高原一直打到南海之濱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順利統一全國。對契丹的幾次戰爭雖然失敗,但也給對手造成沉重打擊,打出了國威軍威。一直到北宋第四代皇帝仁宗前期,禁軍尚能對西夏一戰。雖然損失慘重,但責任是指揮者的無能而不在士兵。

  可從仁宗中期開始,奇怪的一幕發生了:北宋禁軍發生兩大極其明顯的變化。一是人數、規模空前急劇膨脹,超過以往歷朝歷代;而與之對應的,則是其戰鬥力急劇下滑,最後居然到了不堪一擊的地步。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這一點,正是宋朝統治者自己一手造成的!

  首先是規模。北宋前期,禁軍人數始終徘徊在40萬左右。北宋最大的敵人是契丹。經過與契丹的幾次慘敗,北宋損失了至少30萬開國精銳部隊,因此必須大力補充兵員。此時,大量戰損和補充從某種意義上,在數量上達成了一種恐怖的平衡。加上戰爭不斷,因此軍隊總是有實戰鍛煉,戰鬥力還是有保證的。但隨著與遼國《澶淵之盟》的簽訂,北宋最強大的對手一夜之間就消失了。西夏是小國,而且西北有鎮西軍這一精銳對付,無法對禁軍造成重大打擊。北宋禁軍主要用來防禦河北、河南,他的幾次大傷亡都是在河北、河南由契丹人造成的。現在兩者和平了。從此,再也沒有可以在數量上削弱禁軍數量的勢力了。

  沒有了戰爭,和平時期就沒了喪命的風險。而由於禁軍待遇又如此高,因此很多人尤其是一些不得志的文人,都想靠混進禁軍獲取經濟利益或混個官職。靈雲認為這裡必須說明一點。就是這看起來似乎是胡說,卻真的是史實——宋代很多通過武科舉靠上武官的都是書生。因為宋朝武舉是以兵法作文而不是耍大刀為主。其目的就是盡可能弱化軍官的武力。而那些行伍出身的武夫,「耍筆桿子」能耐上顯然玩不過紙上談兵的書生。加上武舉的文科試題難度遠低於文科科舉。結果武舉成了眾多下等書生混上官職的捷徑。而大頭兵進禁軍,則更多的是圖生計。而禁軍有沒有嚴格的退休年齡。長期和平下,一些老兵居然可以混到60多歲還不退伍。結果,禁軍兵力從此變成最典型的「只進不出」。

  同時,我認為北宋都城開封在地理上是最不適合、不應該建都的。他北面是萬里華北大平原,自己也處於河南平原上。周邊上千里清一色一馬平川,除一條黃河外無任何天險可收,而黃河冬季還會封凍。喪失燕雲十六州後,只要北方騎兵南下,可以朝發夕至直搗北宋心臟,這是人力無法改變的。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顯然明白這一點,已經準備遷都洛陽,結果沒等實施就被他弟弟毒死。從此,北宋在沒有遷都的打算。而這個開封,只能靠兩種辦法防禦。一是修建城牆。結果開封就擁有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周密的城防,而城防還要人來防禦。於是就只好大量屯兵來彌補地理不足。而如此龐大的城市,兵少了顯然不夠用。

  同時我認為,北宋皇帝之所以把重兵都駐紮在開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實現對這個國家最精銳主力軍隊的絕對、有效控制!只要把盡可能多的精銳部隊放在眼前,自己就能隨時隨地「看得見,摸得著,管得到」。因為在宋朝歷代皇帝心裡,軍隊的首要任務是維護自家統治而不是抵抗侵略。

  禁軍的兵員理論上是從各地選拔的,而邊軍數量畢竟有限還要戍邊。而即便禁軍只進不出,理論上也不可能達到如此數量。那如此數量是哪裡的呢?——招來的!

  理論上,禁軍是不從民間招兵的。但從宋代中期開始,這法令成了廢紙。不僅開始大量招兵,而且兵員來源,以及招兵的目的,讓後人看後簡直不可思議。

  北宋時,各地尤其是山東等時有災荒發生。一災荒必然會產生大量災民、流民,這些人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如果處理不善必定會爆發農民起義。以往和其後的朝代,對饑民大多是賑濟或給於土地等安置,或者放任不管激起民變,宋朝則完全不同。一旦某地發生災荒,皇帝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放糧賑災,而是派官員插旗招兵,把災民中的青、壯年男子都趁機招入禁軍。結果,每次災荒後,宋朝禁軍的數量都會大副增加。那宋朝皇帝為何如此做呢?

  靈雲認為,這正好證明了軍隊在宋朝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兩宋300年歷史,對軍隊干政的提防貫穿所有皇帝的思想。宋朝皇帝建軍養兵,目的不是為對外而是對內。一是要預防武將干政,二就是預防農民起義。為此可以不擇手段不惜代價。在皇帝看來,大量災民尤其是青壯年,如果像以往一樣單純賑濟肯定有疏漏。如官吏貪污等,如果救助不利肯定會激發民變。既然如此,還不如趁機將其招入軍隊。因為軍隊的組織性是最強的,而且有專門的營房、經費保證。如此一來,即安撫了災民避免了民變,又趁機將吸收大量青壯年擴充了軍力為我所用等於兩全其美。在這種思想下,軍隊不再是維護國家安危的力量,而是成了宋朝皇室維護自家統治、安置災民的工具。

  於是乎,多種原因下,從仁宗開始,北宋禁軍的數量急劇膨脹。到北宋末期,全國禁軍數量達到空前的超過100萬!加上邊軍,整個北宋全部軍隊數量達到空前的超過200萬!!而其中,僅區區一座開封城,駐紮的禁軍在130年時間裡就以令人恐怖的速度,從最初的30萬,爆發到最後的——80萬!!而這,就是文學作品中所謂「東京80萬禁軍」的由來。這還僅僅是軍人數量。因為招募了大量災民,而災民中的青壯年大多拖家帶口有家屬要安置。加上開封長期的和平環境以及發達經濟、文化的滋養。結果,除了軍官,士兵也帶了大量隨軍家屬。

  於是乎,令後人不可思議的一幕發生了——堂堂大宋都城開封,本應金戈鐵馬戒備森嚴的禁軍軍營,居然整天跟家屬區一樣雞飛狗跳,充斥著大量老弱婦孺甚至妓女!士兵每天除了演武外,還在軍營中跟老婆孩子過日子。甚至居然還有的家屬,乾脆在軍營中或城裡開起小買賣如飯鋪、茶肆等!而這居然是合法的——帶家屬是允許的。但要消耗大量軍費,龐大的軍費對國家經濟造成巨大壓力。加上軍官對軍餉的大肆貪污,很多人活不下去當了逃兵。為此,除了來硬鎮壓如士兵臉上刺字外。宋朝政府允許軍隊做買賣或務農來自己養活自己。於是乎,一個嶄新的名詞被宋朝人發明出來——軍隊經商。

  由於130年沒有戰爭,加上經濟高度發達。導致開封和其他大城市的禁軍根本沒心思練兵習武。而軍官整天忙著摟錢,更沒心思整頓軍隊。士兵開雜貨鋪,軍官就開大買賣;士兵種小菜園,軍官就強佔土地開大農場;士兵經營靠自己和家屬,軍官則直接讓士兵幹活......整個100多萬大宋禁軍從小兵到軍官,全軍上下不習武,而是比著開買賣種地掙錢!「軍營企業」遍及全國,覆蓋了從糧食銷售到妓院的各個方面,每年都給當官的創造巨大資產......

  由於士兵地位低下,禁軍軍官們又懶得自己費勁,開始大量剋扣軍餉、侵吞士兵財產乃至強佔士兵妻女。甚至發展到最後,自己將士兵妻女姦淫後再賣到自己開設的妓院!結果引發大量逃兵。一開始,宋朝還追捕逃兵或徵兵來補充兵員。可隨著發展軍官們發現,可以通過報空額來貪墨軍餉!於是開始隱瞞逃兵報虛名。這造成禁軍尤其是開封駐軍嚴重缺員,但賬面上卻一個都不少。結果可笑的一幕出現了:靖康之變金軍入侵時,開封賬面擁有禁軍80萬,可實際能用的居然只有區區3萬!差額居然達到驚人整整77萬!

  宋朝皇帝不是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宋朝六帝神宗趙頊,是北宋中期難得的有為君主。他敏銳的發現了這一頑疾,於是進行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其中重要一項就是「募役法」。企圖從根本上改變禁軍的頹勢。「募役法」的效能是極為明顯的,在短時間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禁軍的戰鬥力。但由於觸動了官僚集團的利益,遭到官員甚至太皇皇太后等皇族的全力反對最終流產。最終,包括「募役法」在內的整個王安石變法以失敗告終。說穿了,這就是宋朝皇家「重文抑武」思想的「結晶」。這一思想在宋朝迅速發展強化。以至於皇室和文官寧可割地賠款也不去發展軍事:北宋七帝宋哲宗趙煦繼位時年幼,主政的高太后勾結宰相司馬光,將陝西米脂等四城割讓給西夏,並追加「歲幣」企圖換取苟安。結果換來的是被西夏打的鼻青臉腫。而這一舉動最終成為一代文豪司馬光一生最大的恥辱!

  到北宋中、後期,100多萬禁軍已經徹底喪失戰鬥力。宋朝中、後期,對外、對內只能依靠邊軍出戰。例如:仁宗中期,廣西爆發少數民族儂智高叛亂。儂智高叛軍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廣東後正式稱帝並開始聯繫西夏,前往平叛的20萬南京禁軍被打得丟盔棄甲狼狽逃竄。宋朝政府不得不乞援於交趾借兵平叛。結果交趾王暗通儂智高,雙方聯手欲霸嶺南,宋朝舉國震動!最後,不得不派遣西北名將狄青,緊急抽調對付西夏的,最精銳的邊軍——鎮西軍南下才平息動亂;方臘大起義,前往鎮壓的開封禁軍一敗塗地,被迫再次動用剛剛戰勝土蕃的鎮西軍,並抽調當年經過狄青整頓後的嶺南邊軍才平息;聯合女真伐遼,30萬禁軍被遼國萬把殘兵打的全軍覆沒;金軍南侵最初進攻時,2萬多人輕易擊潰河北30萬大宋禁軍!第二次進攻,只用山羊敲鼓,一夜之間黃河南線15萬禁軍一哄而散......

  與禁軍相比,宋朝邊軍如鎮西軍常年作戰經驗豐富,而且由於生活清苦,邊軍的腐化程度遠不如禁軍。結果成了北宋中、後期的支柱力量。同時,原本備受歧視的鄉兵此時也異軍突起,成為一支生力軍。因為鄉兵是在守土保家,自然會拚命抵抗侵略者。在抵抗金軍南侵過程中,北宋禁軍基本潰散。擔負主要抵抗的就是平時備受歧視的邊軍和鄉兵。鎮西軍和各地邊軍、鄉勇,參加了開封保衛戰,成功擊潰了第一次南下金軍。

  隨後的抗金戰爭中,岳飛、韓世忠等部隊沒有一支是原北宋禁軍的後裔:岳家軍主力是收編楊么起義軍和各地民兵;韓世忠本身就出身鎮西軍。他的部隊主力也是鎮西軍餘部和收編的民兵。而黃天蕩之戰中,韓世忠指揮的主力,則是緊急從海南抽調的,屬嶺南邊軍建制的宋朝海軍廣南艦隊;其他幾支軍隊也大多如此。後來挽救南宋政權的採石之戰中,當塗民兵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唐島海戰,則是完全由江浙民兵完成的。可以說,曾經顯赫一時的大宋王朝禁軍到南宋已經滅亡。南宋軍制已經徹底改變,禁軍已經消失。北宋的軍事行政架構雖有保存,但已經被改的面目全非。早期為抗擊金軍南下,宋高宗被迫給岳飛等將領以實權。後來與金苟合收回岳飛等大將兵權後,將幾支大軍改為御前諸軍,由皇帝直接掌握。

  客觀講,南宋軍隊的戰鬥力保持的時間要強於北宋,但到南宋後期也步北宋後塵。幸虧有末代名將孟珙等人的整頓才有起色。這才能有後來的伐金和抗蒙戰爭。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宋朝軍隊尤其是禁軍的沒落,是宋朝統治集團自己一手造成的!是「重文抑武」惡劣風氣的直接結果!翻開史書,我們看到的,正是宋朝統治集團自己親手,將一支原本能爭善戰的軍隊,成功「改造」成腐朽不敢的破爛的「偉大壯舉」!!!靖康之恥是慘烈的。北宋擁有舉世無雙的經濟和科技實力,擁有200萬軍隊和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卻落得如此下場。我認為,與其說是女真人強加給宋朝,還不如說是宋朝皇帝自找的更合適。華北大地的瑟瑟寒風,將永遠向世人哭訴著那段,大宋王朝自毀長城的千古悲歌!!!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