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的一戰謀劃:因害怕參加歐戰而遲遲未定 | 陽光歷史

 

A-A+

北洋政府的一戰謀劃:因害怕參加歐戰而遲遲未定

2016年04月06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10 次

  段祺瑞及其國務院主張參加一戰,但引起了包括總統黎元洪在內的反對派的強烈抵制。在此重要時刻,段祺瑞得到了梁啟超的鼎力支持。

  在清末民初的文化界中,梁啟超的文章學識被公認為居於第一流水準,同時他也勇於議政,是一個對政治生活有著濃厚興趣的人。

  梁啟超曾經周遊世界,對各國的國情形勢比較熟悉,根據對國際形勢的瞭解,他寫成了《歐戰蠡測》一書,判斷德國在一戰中絕無取勝的希望。與段祺瑞一樣,梁啟超原先也是個「親德派」,這位名符其實的輿論鉅子能夠主動站到段祺瑞一邊,不僅足以抵銷社會輿論中的部分反對意見,而且極大地增強了段祺瑞的信心

  這時中國對德絕交正好獲得了一個極好的理由:1917年3月1日,一艘法國郵船被德國潛艦擊沉,搭乘該船的五百餘名中國勞工不幸身亡。

  段祺瑞抓住機會,當天便在總統府舉行最高國務會議,討論對德絕交問題。在遭到黎元洪的反對後,段祺瑞不惜以請辭總理,退往天津表示自己的態度。直到黎元洪答應讓步,才返京重新辦公。回京後即親自出席參眾兩院秘密會議,提出對政府外交政策的信任案,此案在兩院分別以多數票得以通過。3月14日,北京外交部正式照會德國公使,宣佈對德絕交。

  與德絕交之後,中國隨即接收天津、漢口德租界,停付德奧庚子賠款,同時封存德國在華公產,接收德國在華輪船及其它軍用財產,算是獲得了加入協約國的陣營的一些初步利益。

  在段祺瑞的計畫中,絕交只是第一步,宣戰才是最關鍵的那一步,但黎元洪認為絕交是他在對德問題上的底線,反對採取進一步的宣戰步驟。

  這時不僅黎元洪,朝野各界從中央到地方,絕大多數人都反對宣戰。當然具體到每個派別和實力派人物,在出發點和考慮角度上都會有所不同——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人主張中立,目的是不希望段祺瑞在外交政策上再取得成功,從而提高其威望;西南諸侯擔心,段祺瑞取得協約國的援助後,會對西南貫徹武力統一政策;北洋系雖被段祺瑞倚為靠山,但包括馮國璋、張勳在內的北洋軍頭或不真心支持參戰,或直接把電報打給國務院予以反對,其真實理由卻是害怕拋棄地盤,以及帶兵到遙遠的歐洲去送死以及消耗實力。

  就在段祺瑞感到孤立之際,梁啟超突然登門拜訪,再次以實際行動給予以段祺瑞有力支持。

  段祺瑞對來見他的任何客人,向來不迎接到樓門以外,這次得知梁啟超來訪,他竟然穿上馬褂一直迎到院內梁坐的汽車旁邊,並且握著梁的手連連說:「老弟,久違!久違!」

  把梁啟超讓到小會客廳後,段祺瑞又讓家人在午餐時預備大便飯。段祺瑞留客人吃飯,一般只預備便飯,指明預備大便飯,是暗示要加添燕窩魚翅等海菜,以表示對客人的格外尊重。

  這天梁、段從上午10點起,連續談到下午3點多鐘,梁啟超才告辭而去。談話中,梁啟超主要分析的還是德國為什麼會輸以及中國為什麼要參戰。

  德國為什麼會輸——不錯,德國軍隊確實部隊精壯,武器優良,但同盟國和協約國戰爭的勝負,並不在於軍隊和武器的強弱優劣,而在於最後誰能在經濟上撐得住。仗打了三年,德國的人力物力已經捉襟見肘,而英法等協約國卻資源豐富,又有美國在後面幫忙,經濟方面遠勝於德。

  中國為什麼要參戰——中國既已與德國斷絕邦交,那就算是把德國給得罪了,如果遲遲不參戰,德國一旦取勝,中國勢必處於戰敗國的地位。反過來,英法若勝,因並未對德宣戰,中國也不能被列為戰勝國!

  梁啟超此次訪段顯然是有備而來,在原先的基礎上又做了精心研究和準備。在講到中國因不能參戰而可能面臨的嚴重後果時,他痛疾首:「從此(中國的)國際地位更加低落,將何以自存?況日本業已參戰,到德國戰敗,則東鄰虎視,列強環伺,中國的前途更不堪設想!」

  由於外界阻力太大,段祺瑞在對德宣戰上的決心難免會受到影響。與梁啟超的這次長談猶如給他打了一針強心劑,自此對德宣戰的意志更為堅決,要黎元洪明令宣戰的心情也更為迫切。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