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石山十勇士:堪與狼牙山五壯士媲美的英雄們 | 陽光歷史

 

A-A+

馬石山十勇士:堪與狼牙山五壯士媲美的英雄們

2017年10月26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69 次

  抗日戰爭是英勇的悲壯的史詩。某些抗日影視劇以娛樂的方式戲說那段悲壯的歷史,這是誤導觀眾,褻瀆英靈。

  半個多世紀前的抗日硝煙早已散盡,抗日先烈們把血肉之軀獻給了那個悲壯的時代,其中最為著名的英雄集體有狼牙山五壯士和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等,其實在山東,還有一個英雄集體馬石山十勇士,他們雖然沒有狼牙山五壯士那麼著名,但他們的英勇悲壯同樣堪與狼牙山五壯士相媲美。

  日軍「合圍」馬石山

  在山東膠東半島的乳山、海陽兩縣的交界處,聳立著一座高高的馬石山。遠遠望去,宛如一匹馳騁疆場的駿馬,飛騰在藍天白雲之中,因此得名馬石山。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發生了一場英勇悲壯的反「掃蕩」突圍戰,抗日軍民的鮮血染紅了馬石山的道道山巒,英烈們的錚錚忠骨遍佈馬石山的溝溝坎坎。

  1942年,山東的敵後抗戰正處在最艱苦的困難時期,日軍推行「治安強化」運動,「掃蕩」空前殘酷和頻繁。不久,太平洋戰場的日軍被迫轉入戰略防禦,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的戰略地位逐日提高,特別是揳入黃海腰部的膠東半島抗日根據地,尤為日軍統帥部所重視。11月8日,日本駐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親赴煙台召開作戰會議,決定發動「第三次魯東作戰」,戰役目標是要殲滅以山東縱隊第五旅及第五支隊為基幹的膠東軍區共軍,恢復膠東半島的治安,尤其是確保青島、煙台間的交通。

  日軍此次湊集兵力15000多人,再加上膠東各地偽軍5000人,總兵力達到2萬多人,另以26艘艦艇封鎖半島沿海,飛機10架協同作戰。此戰由日軍土橋一次中將統一指揮,在煙台市設前線指揮所,日軍擬分作3個階段,第一階段作戰的兩個主要合擊目標是牙山和馬石山,因為牙山駐有膠東抗大,是我軍培養幹部的基地,而膠東軍區的指揮機關和區黨委、行政主任公署等黨政機關群眾團體,則常駐在馬石山的周邊各村。

  岡村寧次一貫以嗜血成性和陰險狡詐而臭名遠揚。這一次,他處心積慮所設計出來的這一空前毒辣殘酷的新戰術——拉網大「掃蕩」,企圖把中共膠東黨政軍領導機關消滅在火網之內。瘋狂的日偽軍依仗著人多武器好,分成許多股,相互保持火力聯繫,實施多路分進合擊,密集平推,對膠東抗日根據地像梳頭篦發一樣,不落一村一戶,不漏一山一溝,進行搜尋「梳篦」前進。為了徹底搜尋和「梳篦」,他們每天只行進十幾公里,白天搖旗吶喊,步步進逼,無山不搜,無村不梳,燒草堆,挖地堰,清山洞,連荒庵、寺廟也不漏過;夜間就地宿營,沿合圍圈每隔三五十步,便燃起一堆野火,由五六個或十來個士兵把守,稍有動靜,便鳴槍示警,只要一處槍響,便四處一起開火;如果發現突圍人群,便用機動部隊圍捕、追擊。日偽誇下海口說:「只要進入合圍圈的,天上飛的小鳥要挨三槍,地上跑的兔子要戳三刀。共產黨、八路軍插翅難逃。」

  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八路軍膠東軍區早做好了各種準備。總的意圖是,以煙青路為分界線,路東路西密切配合,軍民齊動員,粉碎日軍大「掃蕩」。敵人要「拉網」,我們就破「網」。部隊分散堅持,目標隱蔽,行動快捷。一個連,一個營,活動到哪裡,就在哪裡以部隊為骨幹,帶領群眾開展遊擊戰,堅持根據地鬥爭,在周旋中消滅敵人。在敵人的合圍還未完成之前,膠東軍區及黨政群機關就在第十六團、第十七團的掩護下,隱蔽地穿越了日軍的封鎖線,向東跳出中心包圍圈,成功移至外線活動。

  1942年11月21日開始,日軍對牙山、馬石山地區構成了合圍態勢,他們第一階段的大「掃蕩」開始了。到23日傍晚,四面八方的敵人集攏到了馬石山四周,「網」即將在此收口了。由於日軍的行動過於迅速,牟平、海陽、棲霞等縣群眾數千人,還有部分地方幹部、八路軍的傷病員以及少數與大部隊失掉聯繫的戰士,還未來得及轉移,就被拉入「網」內。

  24日晨,日軍收網向馬石山主峰發動總攻,日軍撲到馬石山,才發現膠東軍區和第五旅的主力部隊已經轉移,黨政領導機關也不見蹤影。日軍眼見預定計畫落空,便惱羞成怒,窮凶極惡,見人即抓、即殺,見房就燒,僅在馬石山周圍就殘殺抗日軍民503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馬石山慘案」。

  正當被圍群眾身陷絕境、走投無路時,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發起救援父老鄉親的突圍作戰,以犧牲五六百人的代價,解救6000多名群眾安全突出重圍,其中感人的事例不勝枚舉,流傳最廣的當屬「馬石山十勇士」。

  1942年,山東的敵後抗戰正處在最艱苦的困難時期,日軍推行「治安強化」運動,「掃蕩」空前殘酷和頻繁。不久,太平洋戰場的日軍被迫轉入戰略防禦,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的戰略地位逐日提高,特別是揳入黃海腰部的膠東半島抗日根據地,尤為日軍統帥部所重視。11月8日,日本駐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親赴煙台召開作戰會議,決定發動「第三次魯東作戰」,戰役目標是要殲滅以山東縱隊第五旅及第五支隊為基幹的膠東軍區共軍,恢復膠東半島的治安,尤其是確保青島、煙台間的交通。

  日軍此次湊集兵力15000多人,再加上膠東各地偽軍5000人,總兵力達到2萬多人,另以26艘艦艇封鎖半島沿海,飛機10架協同作戰。此戰由日軍土橋一次中將統一指揮,在煙台市設前線指揮所,日軍擬分作3個階段,第一階段作戰的兩個主要合擊目標是牙山和馬石山,因為牙山駐有膠東抗大,是我軍培養幹部的基地,而膠東軍區的指揮機關和區黨委、行政主任公署等黨政機關群眾團體,則常駐在馬石山的周邊各村。

  岡村寧次一貫以嗜血成性和陰險狡詐而臭名遠揚。這一次,他處心積慮所設計出來的這一空前毒辣殘酷的新戰術——拉網大「掃蕩」,企圖把中共膠東黨政軍領導機關消滅在火網之內。瘋狂的日偽軍依仗著人多武器好,分成許多股,相互保持火力聯繫,實施多路分進合擊,密集平推,對膠東抗日根據地像梳頭篦發一樣,不落一村一戶,不漏一山一溝,進行搜尋「梳篦」前進。為了徹底搜尋和「梳篦」,他們每天只行進十幾公里,白天搖旗吶喊,步步進逼,無山不搜,無村不梳,燒草堆,挖地堰,清山洞,連荒庵、寺廟也不漏過;夜間就地宿營,沿合圍圈每隔三五十步,便燃起一堆野火,由五六個或十來個士兵把守,稍有動靜,便鳴槍示警,只要一處槍響,便四處一起開火;如果發現突圍人群,便用機動部隊圍捕、追擊。日偽誇下海口說:「只要進入合圍圈的,天上飛的小鳥要挨三槍,地上跑的兔子要戳三刀。共產黨、八路軍插翅難逃。」

  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八路軍膠東軍區早做好了各種準備。總的意圖是,以煙青路為分界線,路東路西密切配合,軍民齊動員,粉碎日軍大「掃蕩」。敵人要「拉網」,我們就破「網」。部隊分散堅持,目標隱蔽,行動快捷。一個連,一個營,活動到哪裡,就在哪裡以部隊為骨幹,帶領群眾開展遊擊戰,堅持根據地鬥爭,在周旋中消滅敵人。在敵人的合圍還未完成之前,膠東軍區及黨政群機關就在第十六團、第十七團的掩護下,隱蔽地穿越了日軍的封鎖線,向東跳出中心包圍圈,成功移至外線活動。

  1942年11月21日開始,日軍對牙山、馬石山地區構成了合圍態勢,他們第一階段的大「掃蕩」開始了。到23日傍晚,四面八方的敵人集攏到了馬石山四周,「網」即將在此收口了。由於日軍的行動過於迅速,牟平、海陽、棲霞等縣群眾數千人,還有部分地方幹部、八路軍的傷病員以及少數與大部隊失掉聯繫的戰士,還未來得及轉移,就被拉入「網」內。

  24日晨,日軍收網向馬石山主峰發動總攻,日軍撲到馬石山,才發現膠東軍區和第五旅的主力部隊已經轉移,黨政領導機關也不見蹤影。日軍眼見預定計畫落空,便惱羞成怒,窮凶極惡,見人即抓、即殺,見房就燒,僅在馬石山周圍就殘殺抗日軍民503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馬石山慘案」。

  正當被圍群眾身陷絕境、走投無路時,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發起救援父老鄉親的突圍作戰,以犧牲五六百人的代價,解救6000多名群眾安全突出重圍,其中感人的事例不勝枚舉,流傳最廣的當屬「馬石山十勇士」。

  慷慨悲壯十勇士

  冬季的馬石山,朔風凜冽,雪花翻飛。但11月23日傍晚被困在馬石山的鄉親們,誰也感覺不到寒冷,多麼渴望能安全地突圍出去。

  這時,被困在馬石山一個山溝內的1000多名群眾正在急得團團轉的時候,忽然從西面傳來了一陣喊聲:「八路軍來了!」人們聽到這喊聲,紛紛從躲藏的地方鑽了出來,只見十個雄赳赳的八路軍戰士,迎面走來。他們全部頭戴鋼盔,身穿灰色棉軍衣,腿打綁腿,腰束四顆手榴彈。從他們的打扮和精神頭上,一眼就能看出是八路軍主力部隊,眾人一齊擁向戰士們。戰士們說他們是八路軍膠東軍區第五旅的,執行完任務返回途中路過馬石山時,恰遇日軍對馬石山進行「鐵壁合圍」,他們利用人少便於隱蔽的優勢,迅速從馬石山的西坡突出了日軍的合圍。他們轉移到安全地帶後,得知還有不少群眾被圍困在馬石山無處可走時,沒有遲疑,馬上返回山裡尋找被困群眾,他們已經護送兩撥群眾安全脫離險境。

  天色已全暗下來了。當天夜裡,日軍沒敢上山。半夜過後,1000多位鄉親在名戰士的帶領下,悄悄地來到西北面的一條大溝裡。這條溝約3里路長,鬼子已在溝口兩面的山包上燃起了野火。為了減小目標,班長王殿元決定分兩次向外衝。一切準備完畢之後,王殿元和另外3名戰士,分別攀上了溝兩側的山脊,向兩個山包上的火堆迅速地摸了過去,其餘6名戰士帶領群眾成3路縱隊向前移動。快接近溝口時,只見兩個山包上有黑影晃動了幾下,鬼子的哨兵根本沒有顧得出聲,就被王殿元他們收拾了,兩堆火也跟著同時熄滅。戰士們利用這難得的時機,帶領群眾一下子衝出溝口。

馬石山

  敵人仍沒有發現這個巨大的缺口,第二批人又順利地突了出來。可是,當前面的人剛爬上土嶺時,敵人發覺了,一小隊鬼子哇哇叫著追上來,機槍、步槍一齊向著人群射擊。就在這緊要時刻,只聽到班長的聲音再次像敲鐘似的響起來:「機關鎗吸引敵人的火力,其他人跟我來!」於是,一個大個子機槍射手和一個小個子彈藥手等幾人,三步兩步跑下土嶺,他們的機槍一張口,就像一塊吸鐵石一樣,立刻把敵人的子彈吸了過去。人們趁此機會,跳起來一下子衝過土嶺。但是,大伙並沒有全離開,很多人留在土嶺後面不安地注視著嶺下。這時,十多個鬼子漸漸逼近了班長帶領的幾個戰士。二三十個黑影立刻混在一起,拼起刺刀來。

  一會兒,王殿元他們向土嶺走來,近前一看,只見王殿元和那個小個子戰士負了傷。小個子戰士一手提著步槍,刺刀上還挑著一頂日本兵的鋼盔。當人們看到王殿元兩手托著一個戰士時,一下子全圍了過去,齊聲問道:「同志,他掛綵了嗎?」沒等回答,有人刺的一聲撕破了衣服,便要給他包紮。

  「不用了,他……」王殿元的話沒說完就停住了,一切全明白了,人們沒有再說話,都低下頭。

  正在這個時候,忽然跑來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哭著說:「同志啊,俺全家還都沒有出來,全在西南面的那條溝裡!」

  班長一愣,忙問:「溝裡還有多少人?」

  「滿滿一溝,不知道有多少。」

  班長抬頭看了看東方,天邊已經出現了乳白色。他安慰那位小姑娘說:「小妹妹,不要哭。我們一定能把你的全家救出來。」然後說了聲「走」,9名戰士像9只猛虎,又奔向馬石山。

  不一會兒,馬石山的西南角,忽然發出一陣劇烈的槍聲和手榴彈爆炸聲。幾堆大火,立刻熄滅了。槍聲也越來越緊,漸漸向平頂松附近移去。人們看到鬼子越聚越多,從東、西、南三面一次又一次向平頂松周圍攻擊,平頂松周圍,一直被濃煙包圍著。人們的心,隨著那時緊時緩的槍聲跳動。漸漸地,從石牆裡發出的槍聲愈來愈稀,隨著而來的是從山上滾下許多石頭,砸得鬼子直嚎叫。不久,日本兵又發起了一次更加猛烈的進攻,從三面一齊向平頂松撲過去。正打得難解難分,忽然從平頂松方向傳來了一聲沉重的爆炸聲。以後,那裡再也聽不到什麼了……

  天亮後,鬼子剛剛撤離了馬石山,群眾立刻沿著戰士們最後返回的路跑上去。在山邊的兩個火堆旁,看到了兩個戰士的遺體。山西南的一條溝裡,有幾百個同胞的屍首躺在那裡。來到平頂松附近,只見石牆被掀得東塌西倒,而且掏了許多射擊孔。每個射擊孔下面,都堆著一堆子彈殼,有4個同志犧牲在旁邊。石牆內,砸得粉碎的槍托、砸彎了的槍筒和砸扁了的機槍梭子,零亂地散在地上。石牆外,到處都是一灘灘污血和許多個被打穿了的鋼盔。最後在平頂松下,他們找到了班長和那個小個子戰士等3人的遺體。他們像三個熟睡了的親兄弟,安靜地躺在平頂松下。班長的手裡,還握著一塊手雷彈木把的碎片,他那個有紅五星的碗套,已被鮮血完全染紅了。

  十勇士雖然倒下了,但1000多群眾卻從虎口逃生了,人們當時雖然誰也不知道他們的名字,然而他們卻在群眾中贏得了一個共同的光輝名字——馬石山十勇士。

  英雄壯舉世代景仰

  馬石山十勇士輪迴拚殺護民眾、捨身取義建奇功的英雄事跡,在革命老區的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敵人撤退後,群眾從疏散地返回,沿途各村都在傳頌十勇士催人淚下的英雄事跡,當地民兵還提出了「向十勇士學習」的口號。著名作家峻青當時在海陽縣擔任文教工作,曾親歷了這一歷史時刻:「我是跟在那位大個子機槍手身後突圍的,當時沒有問他姓名,至今還記得他一再提醒大家的話『緊緊跟上,不要掉隊』、『保持肅靜,不要驚動敵人』。分手時我也在場,親眼目睹了十勇士不顧個人安危堅持返回救人的感人情景。」峻青脫險後含著激動的淚水寫下《馬石山上》這篇歷史證言,後又改寫成小說,收入《峻青小說選》,並在序言中特意聲明:「這是我親身經歷親眼目睹的真實事件。」

  後來,八路軍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聽到眾多鄉親含淚訴說五旅十勇士的事跡後,立即安排向五旅發電通報十勇士的情況,並指示一定要盡快弄清十勇士的建制等具體情況。然後,許世友專門派人召回疏散在外的軍區文工團,並親自給文工團編導交待任務:為了穩定民心鼓舞士氣,你們就是不睡覺,也要盡快把十勇士的事跡搬上舞台。文工團來不及深入群眾作調查,由作戰參謀李燧英介紹了已經掌握的情況,全團晝夜奮戰,很快就演出了「活報劇」《馬石山上》,向部隊指戰員、醫院傷病員及各村群眾巡迴演出30多場。觀眾群情激憤,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打響了宣傳十勇士的第一炮。接著,膠東《大眾報》、延安《解放日報》、上海《七月》雜誌等也先後對十勇士的事跡作了報道。

  英雄壯舉世代景仰

  馬石山十勇士輪迴拚殺護民眾、捨身取義建奇功的英雄事跡,在革命老區的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敵人撤退後,群眾從疏散地返回,沿途各村都在傳頌十勇士催人淚下的英雄事跡,當地民兵還提出了「向十勇士學習」的口號。著名作家峻青當時在海陽縣擔任文教工作,曾親歷了這一歷史時刻:「我是跟在那位大個子機槍手身後突圍的,當時沒有問他姓名,至今還記得他一再提醒大家的話『緊緊跟上,不要掉隊』、『保持肅靜,不要驚動敵人』。分手時我也在場,親眼目睹了十勇士不顧個人安危堅持返回救人的感人情景。」峻青脫險後含著激動的淚水寫下《馬石山上》這篇歷史證言,後又改寫成小說,收入《峻青小說選》,並在序言中特意聲明:「這是我親身經歷親眼目睹的真實事件。」

  後來,八路軍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聽到眾多鄉親含淚訴說五旅十勇士的事跡後,立即安排向五旅發電通報十勇士的情況,並指示一定要盡快弄清十勇士的建制等具體情況。然後,許世友專門派人召回疏散在外的軍區文工團,並親自給文工團編導交待任務:為了穩定民心鼓舞士氣,你們就是不睡覺,也要盡快把十勇士的事跡搬上舞台。文工團來不及深入群眾作調查,由作戰參謀李燧英介紹了已經掌握的情況,全團晝夜奮戰,很快就演出了「活報劇」《馬石山上》,向部隊指戰員、醫院傷病員及各村群眾巡迴演出30多場。觀眾群情激憤,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打響了宣傳十勇士的第一炮。接著,膠東《大眾報》、延安《解放日報》、上海《七月》雜誌等也先後對十勇士的事跡作了報道。

  五旅旅長吳克華等首長接到軍區和許司令員的來電後,非常重視,對十勇士大加讚揚,命令作戰參謀劉巖派出偵察組,專程前往馬石山地區作調查,以便向部隊進行教育,同時尋找烈士的遺體處理後事。偵察組經過仔細調查,並和本旅在這次日軍「掃蕩」中集體下落不明的建制班逐一比對,確認十勇士就是五旅十三團三營七連二排六班的戰士,並向旅首長作了匯報。

  原來,當時每年的11月上旬,是部隊統一換冬裝的季節,按規定領新必須交舊。反「掃蕩」之前,五旅十三團政委李丙令指派七連指導員許聖亭帶領二排擔任押運任務,把全團的舊棉衣送往位於東海根據地的被服廠,七連的機槍射手趙亭茂為了去昆崳山兵工廠修理輕機槍,也隨隊同行。反「掃蕩」開始時,二排在馬石山以東曾遭敵人圍攻,部隊有些傷亡,指導員許聖亭和六班被衝散失去聯繫。由此可知:二排是在完成押運任務返回路過馬石山時落入包圍的,失散的六班和機槍射手趙亭茂在一起,他們沒有因為勢單力薄跟隨別的部隊向東突圍,而是歸隊心切奪路西行,所以出現在馬石山主峰的西麓。然後,他們路遇群眾有難拔刀相助,主動留下組織鄉親突圍,最終全部壯烈犧牲。

  反「掃蕩」結束後,十三團並不瞭解十勇士的下落和事跡,該團三營七連指導員許聖亭單身脫險歸隊後,因說不清六班的下落負有領導責任,被給以黨內警告處分,十三團為此還向旅部呈送了「檢討報告」。經過偵察組的調查,十三團這才知道十勇士即為尚未歸隊的七連六班。在查清事實後,十三團便於1943年春夏之交,開展向十勇士學習的活動。當時曾整理了一份《宣講材料》,新老指導員代代相傳,給老同志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勇士的建制清楚了,他們都叫什麼名字呢?由於當時戰爭年代的特殊性,沒有能為後人留下一份完整的名單。後來,有關方面追尋他們的英名時,因七連連長牛峰山早已犧牲,七連指導員許聖亭也已病故,幸有八連指導員王濟生記得6位烈士的姓名:「王殿元是六班班長,花名冊上白紙黑字寫得清楚,群眾盛傳的大個子機槍射手,就是身高體壯的趙亭茂。小戰士王文禮,他父親在七連當司務長,是全連都知道的父子兵。還有3位烈士叫李貴、楊德培和李武齋,其他人就記不清了。」

  建國後,二十七集團軍軍史辦公室主任張克勤一個偶然的機會去棲霞英靈山烈士陵園時,在陳列室發現一枚小印章,「宮子藩印」四個字清晰可辨,文字說明為「馬石山十勇士遺物」,當即留下兩張拓片帶回收藏。分析此印章為掩埋烈士遺體時所發現,後來捐獻給陵園陳列展出,是不被人知的馬石山十勇士第7位烈士姓名。其餘3人,迄今無人知道姓名。

  十勇士的名字雖然沒有全部留下來,但他們捨生忘死為人民的壯舉,卻會受到後人的世代景仰。馬少波、肖華、宮潤圃、許世友等著名作家和將軍也在《十勇士》《英勇抗戰的山東軍民》《青松長蔭馬石山》《我在山東十六年》等著作中作了熱情的描述與讚頌。史學界也在《膠東軍區軍史簡編》《膠東八年抗戰史》和《山東省志》(軍事卷)中作為重要史料載入史冊,為膠東戰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2005年9月11日,《人民日報》在第二版「永遠的豐碑」欄目中,以《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的英雄群體——王殿元等十烈士》為題,再一次緬懷了十勇士的英勇壯舉。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