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錦之戰的責任不在崇禎:洪承疇用兵特點被掌握 | 陽光歷史

 

A-A+

松錦之戰的責任不在崇禎:洪承疇用兵特點被掌握

2017年09月14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34 次

  歷史將松錦之戰明軍失敗歸於崇禎催兵過急,但研究發現問題在洪承疇計戰不及皇太極所致。個人意見,文明話題,歡迎善意批評指正、拒絕謾罵。

  崇禎13年4月,後金軍(這時應叫清軍了)圍困錦州開始,先是外圍據點陷落,然後被清軍掘壕圍困,明守將祖大壽彷彿又見一個大凌河的慘劇要開始,趕緊派人突圍求救。明廷調兵號稱13萬集寧遠(今遼寧興城),令洪承疇馳援錦州,洪承疇吸取薩爾滸分兵四路教訓,大軍集成一體步步為營,受命解圍到進抵百里之外松山耗時10個月,崇禎14年3月抵達松山。

  皇太極又用挖壕辦法斷洪承疇明軍歸路,截斷明軍糧路,將圍困錦州兵力部分調出反包圍洪承疇軍。這和白起長平之戰戰術類似,大凌河戰役也用過。洪承疇沒有採納馬紹愉「乘銳出奇擊之」、張斗「防其抄襲我後」的用兵建議。清軍沒有等他的穩打穩扎,而是用壕溝圍困了這13萬明軍。

      8月,13萬解圍明軍開始給自己解圍。明清兩軍,列陣大戰。接戰良久,矢飛炮鳴,殺傷相當,未分勝負。皇太極先派阿濟格率軍進攻塔山,奪取了明軍在筆架山的12堆儲糧。其時,明軍糧食被搶奪,退路被截斷,因為無糧秣,而氣挫勢窮。洪承疇擔心明軍步、騎兵被分割,將步騎數萬之眾,收縮在松山城內。明軍被迫突圍退回寧遠,錦州不救了,可是等待這些明軍的是清軍層層戰壕防守。死於弓箭,自相踐踏,被迫投海死者和俘者近十萬,除吳三桂少數將領逃出外,洪承疇剩餘萬餘守內城,崇禎15年二月困餓城破。

  錦州被圍年餘,肯定困餓交加。洪承疇合兵解圍,受命到進抵百里之外居然耗時10月,可見其對清軍一戰之畏懼和沒有把握。軍隊的糧路沒有分派強大後軍保護,雖集中重兵有所小勝,也和趙括一樣結果被戰壕圍困。兵貴於速,貴於奇,畏首畏尾,緩緩前行,等著對方充分地掘壕製造墳墓。明軍就沒有機會挖壕圍困後金和清軍,這就是對方動作快,你沒那麼多時間去做。而且,松山戰時,臨時儲糧又被截斷。先期不敢戰,後來想打卻被困無糧,處處被動,不戰自亂。自薩爾滸之後,明不敢主動進攻,不敢摧毀對方後方和糧草供應,不得不戰勉而戰之,怎能不敗。危而立斷,對方分兵截糧掘壕之時和將士講明利害,全力一戰才是出路。韓信背水列陣就是這個道理,而韓信5000騎兵出擊拔旗換旗是摧毀趙軍士氣的奇著。可這些洪承疇都沒有,他的失敗和崇禎沒有關係。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