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軍奇聞:唱《八路軍進行曲》的國民黨王牌軍 | 陽光歷史

 

A-A+

新一軍奇聞:唱《八路軍進行曲》的國民黨王牌軍

2017年09月04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20 次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奔馳在祖國的大地上」

  聽到這段歌詞,很容易讓人想到八路軍或者解放軍部隊的滾滾征塵。這首鄭律成譜寫的《八路軍進行曲》後被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至今是解放軍的正式軍歌。

  可是,是否可以想像一支國民黨軍隊,高唱這支歌奔赴戰場呢?

  這。。。估計有點兒匪夷所思,看這首歌的歌詞,裡面還有這樣的句子呢– 「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國民黨軍隊唱著《解放軍進行曲》衝鋒?有位朋友形容這種想法比美國佬唱著《揚基》和英國人打仗還富有幽默感。

  是夠幽默的。

  不幸中國人在這種政治問題上素來缺少幽默感的,不要說整支部隊唱了,就是一個國民黨兵哼哼「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恐怕也難逃地下黨的嫌疑--難道國民黨的特務系統是吃乾飯的?

  有趣的是,根據現在的史料來看,真有一支國民黨部隊唱過八路軍進行曲,而且這支部隊還是國民黨軍的五大主力之一,這就是抗戰時期轉戰印緬的中國遠征軍孫立人部,一度號稱「天下第一軍」的新一軍。

  乍一聽這件事更加沒譜了,孫立人其人,在率部參加遠征軍之前先上清華,後留學美國學習軍事,然後在財政部稅警總團擔任指揮官。無論清華大學,美國弗吉尼亞軍校還是宋子文的財政部都不是共產黨活躍的地方,這個經歷注定他在此期間與共產黨殊少交集。而投入遠征軍後,孫部先戰緬甸,後突圍到印度,而後以駐印軍為主改編成新一軍東征歸國,他的部隊一直在國外作戰,遠離國內黨派鬥爭,他哪裡有機會接觸八路軍進行曲呢?難道共產黨能夠把支部建到緬甸或者印度去赤化新一軍?!

  新一軍軍樂團,想像他們在演奏八路軍進行曲

  這個記載,來自李雲龍所寫的《蓋棺試論孫立人》,這篇文章發表在1997年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纂的《紀念孫立人文集》中。說到本文作者的名字,又是一個黑色幽默。自從《亮劍》風靡一時,「李雲龍」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可是真實的歷史中,並沒有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李雲龍其人,這是作者綜合多個原型創造的虛構人物。而國民黨軍隊中卻真的有一個李雲龍,就是本文作者。此人是抗戰時期投筆從戎的青年學生,加入新一軍後在幹部教導總隊學生隊第五期受訓,隨後在新三十八師擔任一線指揮官,是孫立人的老部下。李在解放後留在大陸,現居住在雲南昆明市。

  其實,中國人重名的很多,抗戰時期國民黨軍中不但有李雲龍,還有李向陽呢。國民黨軍中的李向陽不是平原遊擊隊的隊長,而是人稱飛將軍的空戰英雄,空軍第四大隊大隊長,曾多次擊落日軍戰機。國民黨軍敗退台灣後,李向陽擔任空軍航校校長,以空軍上將致休,他的兒子也是國民黨空軍中的一名出色飛行員。

  言歸正傳,李雲龍的這篇文章中,以大量鮮為人知的史實,再現了孫立人將軍和遠征軍血戰印緬時代的真實場面。

  例如,他提到孫立人曾教部下戴美國鋼盔(駐印軍前期都戴英國鋼盔,軍中唯一戴美國鋼盔的就是孫立人),告訴他們戴美國鋼盔不要端端正正,要略歪一點,還要注意帶子勒在下巴前方,而不是下面。在孫立人這種教導下,新一軍頗出了一批能征慣戰又略帶痞氣的年輕軍官。

  關於《八路軍進行曲》的事情,李雲龍是這樣記載的–「在原始森林中連續作戰半年多得不到休息的部隊,集中到剛克復的緬北重鎮密支那休息整訓。。。舉行了盛大閱兵,晚上在伊洛瓦底江畔搭台,連續演了幾天的戲。參加演出的又從後方趕到密支那的鷹揚劇團,還有國內前來慰問的文藝團體。孫立人和全體官兵第一次看到他們演出的《朱大嫂送雞蛋》,大為高興,讚不絕口。他也特別喜歡『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這支進行曲,並讓軍中教唱。到後來聽說這支歌成了解放軍進行曲,才不唱了。」

  鄭律成是在1939年完成的《八路軍進行曲》(當時叫做《八路軍大合唱》,所以它出現在緬甸前線,是有可能的。

  那麼,會不會是李雲龍記錯了呢?新一軍是當時國民黨政府麾下最為精銳的部隊,而國共合作到了抗戰後期早已貌合神離,哪個不怕死的會在給新一軍做慰問演出的時候唱《八路軍進行曲》呢?

  順籐摸瓜查下去,發現李雲龍此說並非無中生有,問題,出在參加慰問演出的「國內前來慰問的文藝團體」上面。

  根據史料,1945年春,確實有一支文藝團體曾到密支那慰問遠征軍,他們演出的曲目,還包括了《黃河大合唱》,《丈夫去當兵》等等,看節目表簡直和到冀中慰問呂正操一模一樣。這個膽大包天的團體,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組建的文藝演出團之一–劇宣五隊(原演劇九隊,郭沫若共建立了十個演出隊,分別稱為演劇一隊至十隊)。該隊前身為以冼星海、張曙為首的救亡歌詠隊。隊長徐桑楚,副隊長、中共地下支部書記丁波,可以看出,這支演劇隊伍有著深刻的紅色背景,曾在抗日宣傳活動中起到很大作用。因為有著紅色背景,他們演出的節目,的確包含很多左翼作品,《朱大嫂送雞蛋》就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有給國民黨軍隊慰問演出的歷史,文革開始後,上海人藝造反派立即成立「演劇九隊專案組」,對該隊數 十名成員進行審查迫害。名演員高重實遭到殘酷毒打,被迫害致死。)

  那麼,國民黨軍政系統,怎麼會允許這樣一支淺紅色演出隊伍前往緬甸呢?而且為何孫立人下令傳唱這支歌曲居然無人阻撓呢?

  這是因為新一軍是一支非常奇特的國民黨軍部隊。

  與大多數國民黨精銳部隊不同,新一軍並不屬於蔣介石嫡系的黃埔軍校系統,它的前身新三十八師脫胎於宋子文的稅警總隊,這是宋依靠自己的財力建立的一支半私人武裝,軍官多來自在國外軍校留學的畢業生,與蔣介石沒有那種黃埔聽訓的子弟關係。

  而到達印度以後,由於鞭長莫及,國民黨主流在這支軍隊的影響更加薄弱,有感於國民黨政訓系統一貫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孫立人在抗戰期間,始終不接受國民黨黨務體繫在新一軍內的存在。而軍統方面派來監視孫立人的潘德輝(新一軍上校情報參謀),感於孫將軍的忠勇,不但不肯監視他,反而成了孫最忠誠的部下,在「孫立人兵變案」後被整整關押八年之久。孫立人在軍中不甚支持國民黨的存在,這一點,固然和孫立人力主軍隊國家化,軍人不問政治的思想有關,同時也受到史迪威的暗中力挺。

  由於和陳納德不和,史迪威作為中印緬戰區參謀長,手下真正能指揮得動的美軍只有一個麥支隊,這顯然與他力爭從印度殺回雲南,打通中印公路的決心很不相稱。在這種情況下,史迪威極為看重能征慣戰,兵力雄厚的中國駐印軍,特別是孫立人部下的新三十八師,把他們看作實現自己決心的主力部隊。為此,史迪威利用自己在美國政府的影響,為中國駐印軍徵得了與美國軍隊幾乎相同的待遇和裝備–這種待遇,直到今天仍然可以讓很多軍隊羨慕。例如,在密支那作戰中,受傷的中國士兵,都是先由隨軍護士進行檢查,如果發現傷情嚴重,則立即用飛機運送回印度的後方醫院進行治療,大大降低了戰士的死亡率和致殘率。

  史迪威擴編駐印軍的思想與蔣介石一拍即合,蔣也對這樣一支裝備訓練一流的軍隊十分有興趣,所以全力提供兵員,通過「駝峰航線」運輸印度,增強遠征軍的兵力。

  然而,在使用駐印軍上面,史迪威與蔣介石的思路卻完全不同。

  史迪威全力支持遠征軍的建設,目的就是使用它打通中印公路,為將來從中國對日發動反攻創造條件;而蔣介石則更樂於坐山觀虎鬥,他認為美日在太平洋上的戰爭,才是決定日本命運的關鍵,中國反攻與否,對日本的滅亡並無決定作用。因此,蔣介石更願意把這支軍隊雪藏起來,作為戰後國民黨政府的重要軍事支柱。

  於是,蔣對遠征軍反攻緬甸的作戰深感憂慮,擔心其實力因此遭到重大消耗,併力圖通過對遠征軍中方將領的控制,消極對待史迪威的作戰計畫。

  無奈史迪威對蔣不願放權的思路早有防備。早在第一次遠征軍入緬作戰的時候,他就被蔣介石的水磨功夫折騰得半死。當時,史迪威號稱是可以指揮整個遠征軍的,然而到了戰場上他才發現蔣介石始終在遙控這支部隊的指揮權,而且在緬甸疊床架屋地造出了接近一個班幾乎與史迪威具備同樣權限的將領,這些人員包括參謀團團長林蔚,遠征軍副總司令羅卓英,遠征軍實際的前敵總指揮杜聿明,等等。。。當然還有蔣介石自己。這個古怪的足以讓人自殺的指揮體系加上三心二意的英國人亞歷山大上將,幾乎把史迪威逼瘋。他終於明白蔣介石讓他「指揮」遠征軍不過是一個遊戲,實際上並不肯真的讓他指揮這支軍隊,而只希望這個大鼻子把美國的援助物資要來運到就足夠了。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的失利,和這個古怪的指揮體系很有關係。

  史迪威當然不會在同一個地方第二次摔倒。他採取的措施,就是一面為遠征軍提供最好的後勤服務,尊重士兵改善待遇來爭取軍心,一面堅決拒絕蔣介石對這支部隊的插手,只讓他名義上擁有這支軍隊而已。所以,孫立人的做法得到史迪威的支持,而且在遠征軍的問題上,美軍顧問人員的意見更加重要。

  中國遠征軍在滇緬戰場上的確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根據日方資料記載,僅僅第十八師團和第五十六師團,在與中國遠征軍的作戰中,陣亡–注意,不算負傷的--陣亡的人員就達三萬八千二百八十六名。實際與遠征軍作戰的日軍還有另外三個師團和一個混成旅團,可以想像遠征軍給日軍造成了多麼大的傷亡。

  個人感覺,新一軍,新六軍回國後最終覆滅在內戰的大染缸中,與離開了史迪威精心締造的美式環境有關。與此類似的例子,在現代還可以找到一個,就是耗資巨大的健力寶足球隊。

  事實上演劇五團在雲南,正是通過演出中給美軍顧問留下了深刻印象,才獲得了前往緬甸慰問演出的邀請。當時史迪威一系的美軍顧問,對共產黨並無太敵對的看法,史迪威甚至還建議過直接向延安提供武器裝備與日軍作戰。在當時情況下,美軍顧問支持的事情,國民黨方面想阻止也無可奈何。

  孫立人採取軍中不建黨的立場,未必不是在蔣,史之間求得一個平衡,避免激化雙方矛盾,為自己獲得一個簡單的環境。對於一個真正的軍人來說,他很不願意捲進這樣的政治漩渦。但他這段時間的表現,難免被蔣視作離心,或許他後來被囚禁三十餘年的命運在此時已經注定。

  所以,在孫立人的部隊中,對於國共之爭,其敏感度遠遠低於其他國民黨軍隊,他未必知道「向前向前向前」是八路軍的軍歌,就算知道,恐怕也未必在意。

  而且,當時這首歌的歌詞,並無「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這樣敏感的句子。

  最早注意到八路軍進行曲/解放軍進行曲歌詞的變化,是在一本日本左翼記者採訪八路軍的書中。

  這位日本記者名叫永峰正樹,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他來到八路軍中採訪並且追隨八路軍部隊轉戰,直到日本投降後的1946年才離去,並寫成《與八路軍在一起》一書,描述了八路軍的戰鬥和生活情況,在日本影響很大。

  現在看來,永峰正樹應該與當時在獄中的日本共產黨領導人德田球一關係密切,他採訪八路軍的時候,日本很多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將面臨戰敗,而在思索戰敗後應該走怎樣的道路。八路軍裝備低劣,卻能夠在華北和日軍反覆爭奪,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越戰越強,日軍始終無法奈何這支軍隊。無論威壓還是利誘,華北的軍民始終團結一體,如魚水結合,讓一部分日本人感到應該對這支神秘的軍隊進行更多的瞭解,也許可以從中找出未來日本的復興之路。

  永峰的作品,其目的大體如此。

  應該說,永峰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們所熟知的八路軍風貌

  比如這張圖,反映了八路軍戰士幫老百姓追逃跑的豬崽。永峰認為八路軍的成功,軍事只是一部分,政治上的成功更值得思考

  

  不過也有的描寫讓我們頗感新奇

  比如這張圖上的女八路,我們的確可以接受他描述女八路和男八路服裝完全相同,但抽煙的女八路呢?1944年可是整風運動結束好久了。

  永峰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有些女八路來自大城市,教育水平高而且特立獨行,抽煙並不妨礙她們徹夜地工作。看來,當時的女八路中頗有些個性十足的人物。

  而永峰紀錄的當時八路軍的軍歌,雖然由於中文水平有限錯誤百出,卻明確地可以看出,當時這首歌中尚無「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一句,當時的歌詞是「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

  如果是這樣,這首歌的整個歌詞中,並沒有什麼意識形態的內容,僅僅是一首激昂的愛國歌曲而已,實在看不出孫立人的部下為什麼不能唱這首歌。

  最後,有必要思考一下,新一軍中這支歌到底唱了多久。八路軍進行曲改為解放軍進行曲和歌詞的變化具體情況不詳,不會早於1946年。所以,結合李雲龍所說「聽說這首歌成了解放軍進行曲,才不唱了」,新一軍中唱八路軍進行曲的時間,可能有一年多的時間呢。

  八卦一下,新一軍1945年曾經進入東北與林彪的東北民主聯軍作戰,當時這支軍隊中《八路軍進行曲》應該還沒有被禁唱,雙方大有可能在陣前唱完全相同的歌曲。真八路面對這伙高唱「向前向前向前」的另類國軍,會不會也有一種啼笑皆非的感覺呢?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