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保育生逃難到重慶僅存300人:系抗戰避難幼童 | 陽光歷史

 

A-A+

800保育生逃難到重慶僅存300人:系抗戰避難幼童

2017年04月26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76 次

  八年抗戰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在重慶,有這麼一群老人:他們年幼時因躲避戰爭而來到重慶,從此在這裡工作、結婚、生子,這座城市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

  他們曾有一個共同身份——「戰時兒童保育會」保育生,自稱「難童」。

  86歲裴金全,曾是四川新津的一名保育生,小學畢業後到當時的「永川國立十五中」讀書,認識了從天南海北到重慶避難的「保育生」。退休後,他發起成立了重慶保育生聯誼會,將200多名當年的保育生聯繫起來。

  昨日,記者通過戰時兒童保育會重慶聯誼會,與4位老人面對面,聆聽、銘記那一段永遠不能忘卻的歷史。

  秦玉聲:「沒能救下3歲孩子,至今愧疚」

  秦玉聲,93歲,祖籍安徽。抗日戰爭爆發後,家鄉淪陷,他跟著兩個哥哥告別父母,開始逃難。

  「逃到武漢後,哥哥把我托付給一個老鄉開的小飯店,他們就去參軍了。我在小飯店幫老闆帶孩子。老闆的孩子只有3歲,叫小牛,十分粘我,每天我出門倒炭渣他都會跟著去。」秦玉聲說,1938年4月的一天,日本飛機開到武漢上空,空襲警報響起,他出門倒炭渣時,小牛又要跟著去,他擔心出門危險,就不讓他跟著去。誰知,當他倒完炭渣回來剛走到門口,整個房子已在轟炸聲中坍塌。他活了下來,但老闆一家都死了。

  「老闆娘的腸子都被炸出來掛在床邊,小孩滿臉是血……」說到這裡,秦玉聲老淚縱橫。

  這幅畫面至今常常出現在秦玉聲的眼前,愧疚感折磨了他一生,「如果我當時同意帶他出門倒炭渣,說不定就能救他一命。」

  小飯館炸沒了,他無處可去,整日在大街上流浪。

  直到1938年5月,「戰時兒童保育會」收留了他,他逃到抗戰大後方重慶,活到現在。

  童曉東:「逃難出發時800人抵達時300人」

  童曉東,81歲,退休前是重慶大學實驗室職工。老家湖南嶽陽,父母雙亡後,1942年,他進入衡陽兒童教養院,也屬於「戰時兒童保育會」。

  「1943年,湖南淪陷,我們800多名難童跟著老師徒步往大後方走。」童曉東說,當時一個老師要帶著30多個孩子趕路,每天要徒步30多公里。為了鼓勵大家,每抵達一個目的地,老師會發給每個人兩毛錢伙食費,這個錢在當時能買6個雞蛋。

  「如果掉隊,只能自己解決伙食,用三個石頭把臉盆架起,在地裡拔農民的蘿蔔煮著吃。因為戰爭,大家都逃難去了,地裡的莊稼沒人管。」他說。

  逃難路上,生病了也沒藥治療,很多孩子因染霍亂、痢疾而死亡。

  童曉東說,從湖南出發時,隊伍裡有800多個孩子,抵達重慶時只有300多人,大部分病死在路上。

  徒步到貴陽後,他們終於坐上了當地安排的大卡車,被送到了重慶歌樂山。他被分到歌樂山向家灣保育院。

  朱小珍:「被保育院抱回來不知老家在哪」

  朱小珍,77歲,曾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一名戰地護士。她也是一名「保育生」,只不過與其他人不同,她說不出自己的生日,也說不出自己的家鄉在哪裡。

  「1955年我從部隊轉業到北京時,找到了當年保育院的徐媽媽,她告訴我:小珍,你知道嗎,你其實是我抱回來的。」朱小珍說,徐媽媽告訴她,武漢淪陷時,她在路邊看到一個哇哇大哭的嬰兒,母親被日本飛機炸死,便把她抱進了保育院,然後坐上了開往重慶的輪船。這個嬰兒就是她。

  朱小珍回憶,因為年齡太小,在保育院的記憶只有零星片段。她記得,當時一個保姆要帶七八個孩子。在歌樂山保育院時,只要空襲警報一響,保姆就帶著他們躲防空洞,幫忙轉移的工友懷裡抱一個孩子,胳膊上還掛兩個孩子。空襲頻繁時,老師們就要年幼的孩子住在防空洞,保姆每頓送飯。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