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亡比例空前丟臉的大清名將為何贏得英法尊敬?
中國歷史上盛產英雄,從霍去病到岳飛、于謙、戚繼光……數不勝數,不過到了清朝中後期,英雄就開始缺貨了。原因很簡單,工業革命後,冷兵器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大刀、長矛怎麼也抵不過現代槍炮。在與西方列強許多次交鋒中,有一個人倒是引起了世界的關注,那就是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在與列強的戰鬥中屢敗屢戰,贏得了對手和世人的尊重。八里橋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一場重要戰役,清軍慘敗死傷大半。但英法聯軍軍官吉拉爾在《法蘭西和中國》一書中卻對僧格林沁指揮的清軍讚賞有加:「光榮應該屬於這些勇士!他們沒有害怕、沒有怨言,他們甘願為了國家慷慨地灑下熱血。這種犧牲精神在所有民族都被看作偉大的、尊貴的和傑出的……」
僧格林沁作為八里橋戰役清軍統帥,身先士卒,騎著馬站在橋中央督戰,完全不顧個人安危。德裡松伯爵的《翻譯官手記》中曾對這場戰役進行詳細描述:橋欄的大理石塊在炮火中四散飛舞,僧部騎兵毫不退縮,戰至只剩一名旗手。被炮彈擊中倒地後,旗手痙攣的手還緊緊握住旗桿……
僧格林沁在反侵略戰爭中,打的惟一一次勝仗是1859年天津大沽口保衛戰。由於事先準備充分,加之英法聯軍輕敵,清軍擊毀英法戰艦3艘,英法聯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賀布重傷。這是1840年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入侵第一次重大勝利。連革命導師馬克思對此也予以了關注和肯定。
僧格林沁後來死在了鎮壓捻軍的戰場上,由於先後鎮壓過太平天國、捻軍,站在了勞動人民對立面,所以僧格林沁長期帶有反面人物色彩。又由於他畢竟抗擊過外敵入侵,所以功過相抵,長期不被提及了。直到近些年,人們才漸漸注意到他。據說僧格林沁死後,滿蒙八旗失去了最後的精銳部隊,導致湘軍、淮軍勢力日益強大,加速了清廷後來的滅亡。
僧格林沁是外戰中的常敗將軍、悲劇人物。不過這不能完全歸咎於他有勇無謀,面對船堅炮利的列強,他的長矛、梭鏢又能有多大作為?他能率部用熱血贏得世人讚頌,贏得敵軍尊重,這已經完成了軍人的使命。軍人不是萬能的,國力才是決定國與國競爭勝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