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清帝國順治皇帝朝攝政王多爾袞悲情家事
導讀: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凌晨,皇太極已經去世五天,多爾袞在三官廟裡會晤皇太極生前最為信任的內大臣索尼與圖賴,推舉大清皇帝的繼承人。索尼告訴多爾袞:「先帝有兒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們什麼都不知道。」語氣堅定,完全沒有商量餘地。前清時代大清帝國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時刻到來……
本來多爾袞最應該被推舉為最高權力繼承人,偏偏此時的情形已經與努爾哈赤死後大不相同,經過皇太極十七年經營,他們擁戴皇太極,堅定主張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其中,還有人指名擁戴豪格。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比他的十四叔多爾袞還大三歲。從努爾哈赤的時代起,就開始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了。豪格也不僅僅是個武夫,在對待大明、朝鮮與蒙古察哈爾的戰略關係上,他眼光獨到。豪格與多爾袞多次並肩作戰,經常是多爾袞為主帥,豪格為副帥。譬如,那顆傳國玉璽就是二人一起拿到的。不過,叔侄之間似乎並沒有建立起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情誼。豪格對多爾袞好像也並不服氣,或許和他年齡比多爾袞大有關。
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皇太極對豪格有什麼特別的關照,但到皇太極去世時,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已經成為大清國位高權重的人物。而皇長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其他宗室諸王包括多爾袞在內都不具備的優勢。另外一個因素是皇太極生前自領的兩黃旗將士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白旗之間,關係很不和睦,他們特別不願意看到多爾袞繼位。當多爾袞已經成為攝政王時,曾說:「昔日太宗死時,沒有確立繼承者,諸王、貝勒、大臣都寄希望於我,他們跪著請求我來繼位。」多爾袞在此所說的,可能大體是事實。幾年以後的順治九年,清算多爾袞時,那些擁戴他的人談到了當時的情景的確如此。事實上,精明強幹的多爾袞不可能沒有注意到雙方的實力對比相差無幾。多爾袞若欲令智昏,強行繼位,勢必遭到激烈反彈。其後果無法預料。
於是,八月十四日,皇太極死後五天,在大清帝國後繼皇帝的推舉會議上,出現了一個事先誰也沒有預料到的結局。會議一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索尼與鰲拜便率先提出,應立皇子繼位。多爾袞勒令他們退出會場。隨後,英王阿濟格與豫王多鐸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沉吟不語,未置可否。多鐸即聲稱:「你若不願意,就立我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遺詔裡的。」
多爾袞迅即反駁道:「太祖遺詔裡也提到了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個人。」多爾袞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在反駁多鐸的同時,順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選人之列。於是,多鐸提議:「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長,當立禮親王代善。」代善表示:「睿親王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當然是國家之福。既然他不願意,就應該立皇子。豪格是皇長子,應該立他。」代善也夠狠,彷彿不經意之間,便堵死了多爾袞的路。
豪格說:「我福小德薄,不配擔當大任。」離開了會場。這時,兩黃旗擁戴皇子的大臣們佩劍上前,說:「我們這些人食於帝,衣於帝,皇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兒子,我們寧願跟隨皇帝於地下。」見此情形,代善說:「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時,我都不參與國家大事,現在哪裡還能過問這麼大的事?」隨即起身離開了會場。多爾袞則當機立斷地表態說:「你們說的有道理,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沒有這個意思,就應該立皇九子福臨為帝。他年紀小,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等他成年之後,我們即行歸政。」多爾袞的提議,立即獲得多數人通過。
多爾袞出人意料地推舉出一個六歲的孩子繼承皇位,令兩個人感到不滿,一個是代善的兒子碩托,一個是代善的孫子阿達禮。他們二人在諸王公貝勒已經對天盟誓,在小皇帝福臨還沒有舉行儀式登基之時,動員大家推翻成議,擁戴多爾袞。結果,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代善出面,告發自己的一子一孫違反誓約,最後,二人被毫不容情地處死。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是被逼無奈還是大義滅親,代善在付出慘痛代價的情況下,發揮了安全閥與穩定器的作用。
在豪格看來,過去,僅僅因為多爾袞是叔父,所以領兵打仗時才會成為主帥,自己不得不屈居副手。如今,明明自己最有資格繼承皇位,偏偏又被多爾袞攪了好事,不但皇位沒有坐上,反而更要聽從輔政王多爾袞的號令,就連那些曾經依附他的兩黃旗大臣們,現在也紛紛倒向多爾袞。這口氣令他實在難以下嚥,他不止一次放出狠話說:「難道我就不能扭斷這些傢伙的脖子?」
多爾袞心中的悲憤則可能要更加深重。想想看,他的母親年輕貌美,卻被弄得聲名狼藉,正值三十七歲盛年,卻不得不給死人殉葬。有證據顯示,多爾袞曾經認為皇太極的權位是從自己手裡巧取豪奪走的。如今,皇太極死了,這個皇位本來已經非自己莫屬,偏偏皇太極的兒子又橫在了前面,使自己不得不推舉出他的另外一個孩子———一個六歲的毛孩子來坐那把龍椅,太不公平。
雖然多爾袞是這一輪角力中毋庸置疑的勝利者,實際上,他和豪格是兩敗俱傷,他們二人在心靈上全部創巨痛深。過去,多爾袞與豪格雖然並不親密,但至少還是並肩作戰的戰友,如今,他們變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