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個舌戰群儒的桑弘羊:漢武帝的理財專家
提起舌戰群儒來,人們都會想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在東吳的一場縱橫捭闔、遊刃有餘的精彩辯論。《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寫諸葛亮隻身隨魯肅過江、遊說東吳群臣。時值劉備新敗,退守夏口,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在此情勢下,諸葛亮以其超人的膽識與高超的語言技巧,同東吳群儒展開舌戰,並以其滔滔辯才使對手一個個皆成「口」下敗將,並最終說服了孫權,使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其實,早在289年前的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就上演過一次十分精彩的舌戰群儒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桑弘羊以三寸不爛之舌力挫群儒,成為史上第一個舌戰群儒的牛人。
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是洛陽有名的大富豪桑家的公子。桑家是洛陽首富,桑弘羊是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少年時代,他就「以心計」,而不用籌碼(當時一般商人用竹製成的籌碼進行運算)進行運算而享有盛名。十三歲就擔任了侍中,開始在漢武帝身邊侍御。三十三歲時,與東郭咸陽、孔僅「三人言利析秋毫」,對經濟的分析十分深刻,從而得到了漢武帝的信任。到了公元前115年,孔僅升為大農令,桑弘羊接替他擔任大農丞,掌管會計事務。元封元年(前110年),桑弘羊成為搜粟都尉,同時兼任大農令,掌管全國的租稅財政。漢武帝末年任御史大夫(相當於副丞相),仍兼管財政,一直到漢昭帝元鳳元年(前80年)被殺為止。
桑弘羊一生從政六十年,早年在宮中擔任侍中時,就對漢武帝的經濟政策決策有所影響,後來直接掌管財經大權長達三十年,在西漢社會經濟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漢武帝經濟改革的絕大部分措施都是由桑弘羊提出並負責具體實施的,他以商人一樣的經濟頭腦,推行了鹽鐵官營、酒類專賣,開創了均輸平准、統一了貨幣體制,改革了財政機構,解決了漢王朝所面臨的財政危機。《史記》和《漢書》雖然都因為桑弘羊的商人出身,未給他立傳,但卻都不得不承認他「為國興大利」,達到了「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理想境界。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期達到鼎盛,創造了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高峰,這都離不開桑弘羊改善政府財政的功勞。漢武帝能成就一代文治武功,也離不開桑弘羊組織的雄厚財政的支持。郭沫若評價說:「兩千多年前就有桑弘羊這樣有魄力的偉大財政家,應該說是值得驚異的。」
公元前87年漢武帝臨終前,遺命八歲的小兒子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同時托命大將軍大司馬霍光、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五人共同輔政。五個人中,金日磾早死,田千秋為人圓滑中庸,遇事不表態,而桑弘羊和上官桀一起反對霍光獨攬大權,這樣就在政府中出現了兩個政治集團的鬥爭。霍光為了打倒長期執掌財經大權的桑弘羊,就從他賴以起家的經濟改革事業開刀,力促召開「鹽鐵會議」,希望借此為反對桑弘羊製造社會民意輿論。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各郡國身份為「文學」、「賢良」的儒生,代表民間向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及其下屬丞相長史和御史質詢當時的經濟政策,稱為「鹽鐵會議」。
會議一開始,一位人稱茂陵唐生(家住茂陵)的儒生率先發難:「我是來替老百姓說話的。自從國家實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後,老百姓可苦啦!這簡直就是與民爭利,鬧得國富民窮,如此政策早該廢除了。」話音剛落,另一個儒生就站起來侃侃而談:「孔夫子說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們要推廣道德,提倡仁義,反對重利輕德而捨本求末。如此則人們就會老實聽話,國家的財用自然就會充足。」
桑弘羊反擊了。他說:「剛才說話的這兩個人,我看是遊手好閒、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的寄生蟲。你們叫囂國富民窮,好像是為民請命,其實不過是為豪強勢力和工商大賈請命。如果取消了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得到好處的只會是這些人,國家的利益就要受到損害,老百姓才真正要受苦。你們要反對的是中央集權制,你們要的是分裂之權,割據之權,這是絕對辦不到的。至於說到推廣道德,提倡仁義,這些腐朽的說教是根本不能治國的。」
反擊都切中了要害,儒生們都傻眼了。這時,他們的主帥、諫議大夫杜延年親自出馬,他將話題轉向了反對和匈奴作戰的問題上來:「古時候重視道德,輕視用兵打仗。孔子云:遠方的敵人不服,就用德政感化他們,使他們歸服。現在放棄道德而濫用武力,就是勞民傷財。」
在座的眾儒生七嘴八舌紛紛附和,一個叫萬生的儒生說:「對匈奴的戰爭不能再打下去了,戰爭的結果只能是民不聊生。還是罷兵休戰交好為上策」。
桑弘羊痛斥道:「匈奴侵擾成性,百約百叛,對言而無信的頑敵,只能訴諸武力。漢武帝時代,就用鹽鐵官營的收益,修築工事,加強防務,興義兵以誅強暴,保護了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現在我們必須沿襲武帝的政策,加強軍備。你們所說的拿金錢美女去交好匈奴的做法很無恥,這又算什麼道德呢?」
對方又抬出孔子來繼續進攻,桑弘羊道:「諸生闒茸無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若穿窬之盜,自古而患之。是孔丘斥逐於魯君,曾不用於世也。何者?以其首攝多端,迂時而不要也。故秦王燔去其術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在桑弘羊的眼裡,儒生們只知誇誇其談而不切實際,表裡不一,就像那些雞鳴狗盜之徒一樣,自古以來就是禍害。因此魯國國君將孔丘驅逐,棄之不用,就因為他首鼠兩端,貌似圓滑其實迂腐,並沒有切合實際的主張。所以秦始皇才燒掉儒生們的著作而使其言論不得傳播,寧願將他們活埋也不任用。桑弘羊還指責他們是「飾虛言以亂實,道古以害今」,妄圖改變漢武帝鞏固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路線。
辯論進行了很長的時間,桑弘羊舌戰群儒,一人大戰60多名儒生,且在辯論中一直佔上風,使賢良文學們「恧然不能自解」。
這次會議,由於桑弘羊針鋒相對的堅決鬥爭,僅廢除了酒類專賣,鹽鐵仍由朝廷專利,其他的政策也得以繼續施行。關於桑弘羊的死因,《漢書食貨志》是這樣記載的:「弘羊自以為國興大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怨望大將軍霍光,遂與上官桀等謀反,誅滅。」筆者認為,這個看法不免偏頗,事情遠未如此簡單。因為桑弘羊的才幹遠在霍光之上,而其時獨攬朝廷大權的霍光一直視其為眼中釘。精明能幹的桑弘羊一死,就只剩了老邁的丞相田千秋(已經老得不得不特許他坐車上朝),田千秋萬事只求自保,因而,朝臣再也沒有人能挑戰大司馬霍光的權力。桑弘羊只是權力鬥爭的犧牲品,是古代宮廷鬥爭中的眾多悲劇中的一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