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扼腕的吳橋兵變:明清火器對比從此逆轉
誰都知道清末國力衰弱,西方列強兵堅炮利,主要是差在火器上。但是我們的火器發展起始早在明朝末期已經大量裝備了軍隊,如果不是一次兵變,歷史的進程可能要重新書寫。這個兵變就是孔有德的吳橋兵變。
明朝宰相徐光啟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對西方科學非常有研究。在軍事方面,他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在登州(蓬萊)建立軍事基地,從葡萄牙進口紅衣一大炮(加農炮),請來100多葡萄牙的軍事人才,指導明軍學習火炮使用和建造技術。登州巡撫孫元化正是徐光啟的大弟子。
在登州訓練的軍隊中,有兩個後來很有名氣的人,一個是孔有德,一個是耿仲明。這兩個人都是遼東人(現在的遼寧)。原來是明朝皮島(在鴨綠江口附近)總兵毛文龍的部下,毛文龍戰功顯赫,但是擁兵自傲,不服明朝名將袁崇煥轄制,放縱士兵,被袁崇煥殺掉了。後來孔有德和耿仲明投靠登州巡撫孫元化帳下,各守要害。
孔有德的部下多為遼東人,與山東不對向來不和。但是這支軍隊擁有當時最先進的火器,是一支王牌部隊,只是一直沒有派到戰場上。當皇太極率領滿族軍隊攻打大凌河(現在的凌海),明軍祖大壽等部被包圍,孫元化派孔有德率部援助,從海上出發,不日,借口北風強勁,退回登州。孫元化有命令從陸路馳援。
大軍行動遲緩,行軍多日,到達河北吳橋。由於遼東軍和山東軍政向來不和,一路供給無法保證,軍糧基本自己籌措。到達吳橋時,當地政府沒有安排軍糧,孔有德部下一士兵衝進一當地人家,欲強索一隻雞,這家人家堅決不給,結果發生了激烈衝突。
孔有德等就此舉兵叛亂,攻縣掠城,一路南下,一直攻到登州城下。登州巡撫孫元化主張安撫這股叛賊,失去多次剿滅機會,只是叛軍順利攻到登州城。另一個遼東將領耿仲明的策應下,加上孫元化對叛軍仍抱有安撫幻想,叛軍攻下登州。
在叛軍一路勝利和朝廷安撫無效的情況下,朝廷派出大軍一路攻打,孔有德等率部1萬多人投降了滿族頭領皇太極,同時帶走了大量的紅衣大炮等火器和有關技術人員,是皇太極的軍隊攻擊力大為改觀,致使滿足部隊以後攻城略地、入關南下更加無堅不摧。
這次叛亂的導火線是一隻雞,但是這隻雞的背後,有深刻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
一.明朝軍隊弊端
明朝軍隊剋扣糧餉一時很普遍,士兵擄掠經常發生,尤其遼東為甚。袁崇煥先斬後奏殺了毛文龍後,其部下更是難以控制。加上山東各地對遼東兵另眼相看,不予援助,也是其原因之一。
二.控制不力,猶豫寡斷
孫元化雖然戰功顯赫,但過於相信孔有德等人,把最先進的武器設備交給他們,沒有有效地控制這批部隊,致使一旦叛亂,反受其制。在剿滅叛軍過程中,無論從自身責任來看還是從國家利益來講,孫元化的猶豫寡斷都是致命的。
只是可惜的是,清軍佔領全國後,清朝皇帝再也沒不重視火器更新,武器建設方面就停滯不前了,再也沒有徐光啟這樣的例子了。到了八國聯軍攻打大沽炮台時,我們的大炮還停留在200年前的水平,任憑僧格林沁的部隊兇猛強悍,但是無奈武器落後,只能眼看北京陷落了。可以說這次叛變的歷史性後果,其中之一,就是我們在火器發展方面被中止了,可能這是一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個後果了。
吳橋兵變也告訴我們,用人之道至關緊要。有德有才之人,是用人之上選,這樣的人,歷史不乏其數;有德無才者,其道德榜樣作用仍可影響後世,作用還是積極的;無德無才者,其本身也沒什麼,基本上沒什麼可怕的;無德有才者,如果駕馭不利,其害之深,影響之深遠,其遠甚於無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