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嶺傳說:復活的「106師團」和速成的空投軍官 | 陽光歷史

 

A-A+

萬家嶺傳說:復活的「106師團」和速成的空投軍官

2017年02月13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01 次

  萬家嶺大捷最近很為果粉所熱血沸騰,全殲敵一個師團,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且看這一場萬家嶺傳說的傳說之處。

      首先問題出自106師團本身。熟悉日軍軍史的人知道,106師團雖然番號靠後,但實力並不弱。101-106師團是在1-6師團在日本本土的留守部隊基礎上增加新兵編成的四聯隊編制師團,滿編兵員25000,加之熊本自古民風彪悍,戰鬥力可見一斑。但出現在萬家嶺的106師團,並不是滿編。這就是戰線拉得太長造成的惡果了。佔了九江,一個馬回嶺就蹲點2500;九江縣城又留了將近三千;加上拖拖拉拉的輜重兵沒趕到戰場,6500左右的戰鬥兵員就不見了蹤影。加上水土不服以及戰鬥造成的傷病,在萬家嶺能端的動槍的丘八連1萬3都沒有。更為致命的是,師團野炮聯隊主力都留在了九江城,就拉了兩個中隊不到10門山炮野炮去了萬家嶺,這也是在薛岳合圍以後106師團缺乏打開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就是對面的國軍實力的確過於強大。在整個抗戰中,一個滿編的日軍聯隊相當於兩個國軍師的戰鬥力不算過分,即使不滿編的106師團,戰鬥力也相當於6個國軍師。而對面的國軍呢?3個軍外加7個師又2個旅,11萬人!地形因素就更不用說了,國軍以逸待勞居高臨下,四面合圍,怎麼看這一仗都是十拿九穩。但就是這麼天時地利人和的一次圍殲戰,在十天的戰役時間內,不僅未能成建制消滅該師團,甚至連一個聯隊都未能全殲,這其中的原因就值得總結了。為了更加清晰的得出結論,我們拿第九兵團在長津湖圍殲陸戰一師做一個比較,就能看出這次圍殲戰失敗的根源了。

  首先在敵我雙方兵力上,志願軍與當時的國軍人數相差不大,10萬左右,而包圍圈中的美軍則是以陸戰一師為主體的近2萬齊裝滿員之師,而106師團雖然在戰役進行中有27師團以及101師團部分援兵加入,但並不是在包圍圈內,且總兵力也不到2萬人。至於戰鬥力上被包圍一方的戰鬥力更是差距甚大:美軍在遭九兵團圍殲之前沒有遭遇大的作戰,基本不存在減員以及作戰疲勞,反觀日軍在萬家嶺之前已經連續作戰兩個多月,連最精銳的113聯隊聯隊長都在一個多月前被趕去了靖國神社;其次在武器裝備上國軍裝備略低於九兵團(千萬別提蘇聯裝備,那玩意是在三次戰役以後才開始裝備志願軍的),但美軍無論是後勤供給還是武器裝備都全面優於當時的日軍,從這點上來看,志願軍的人和方面無疑差了國軍一籌。

  其次則是地利了。首先雙方的選擇都是在山地打伏擊,地形的優勢都是客觀存在的。但不同在於國軍在本土作戰,志願軍則是深入別國國境作戰,在這點上國軍無疑要更佔優勢。最後的天時就更是站在國軍一方了。國軍設伏萬家嶺是在10月份,不存在防寒問題,而九兵團在設伏時最大的問題就是防寒裝備不夠,以至於在戰役發起時整連整營的伏擊部隊活活凍死在設伏地點,未能按時發起攻擊。

  都說中國軍人是最有忍耐力的軍人,這話一點沒錯。

  前面天時地利人和都分析完了,下來就得看戰果了。由於戰果各家資料差距很大,這裡統一按照敵方公佈數字為準,畢竟日軍有靖國神社管死管登記精確到個位,美軍也是少了一個都會被報紙傳媒FUCK半天的。

  萬家嶺戰役歷時十天,日軍主力106師團戰死3300,戰傷4000,應該說這個師團被重創了,但距離所謂的全殲差距甚遠。最直觀的一點,106師團在解圍後總兵力仍在1.65萬,扣除增補新兵2700,應該說這個殲敵數字還是比較可信的。國軍按照當時戰報傷亡1萬5千,但參考74軍74軍從9月30日至10月15日,參戰官兵18998人,死傷及生死不明者有9504人,66軍從10月7日至12日,參戰官兵為8815人,僅六天戰鬥即傷亡3613人,按照這個比例來算,國軍戰死1萬5千還是比較可信的;

  長津湖戰役歷時十五天,圍殲戰則只有十天,美軍戰死1029,戰傷4582,4894人失蹤,7338人凍傷,主力陸戰一師戰死900,戰傷3500,凍傷6500。表面看起來美軍戰死並不多,但要知道戰役開始前四天前線的美軍居然能吃到感恩節的火雞,那麼擁有鴨絨睡袋大頭皮靴的美軍大面積凍傷只有一個可能--戰鬥中輜重大量丟失,無法保證最基本的防寒裝備。而我軍的傷亡也是驚人的,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人,凍傷嚴重而不治3000人。凍傷減員達兵團總數32.1%,嚴重凍傷達22%。想想我們的士兵連最基本的棉衣棉被都無法保證的前提下打出如此的交換比,長津湖的圍殲戰毫無疑問是合格的。

  更為重要的則是戰略層面,106師團是在原地固守待援的基礎上等到了援兵,並迅速恢復戰鬥力加入了此後的戰鬥;而陸戰一師為主體的美軍則是在不斷南撤的前提下與增援部隊匯合,迅速脫離戰場,並就此走下朝鮮戰爭的舞台。也有部分網友會說106師團在此後不久被裁撤松浦師團長也就此退出軍界等事實來佐證106師團受到嚴重打擊,但就此兩點我覺得應該實事求是。首先106師團參與了五個月後的南昌作戰,隨後轉戰華南最遠攻擊到汕頭,而且40年的裁撤也不僅僅是針對106師團一家,101-106這六個師團一起回了家,並不存在什麼106師團讓日軍蒙羞的說法;其次松浦的問題更要追溯到日本陸軍著名的皇道派與統治派之爭上面。松浦本人是皇道派的中堅分子,在37年以前就已經靠邊站了,只是由於中國戰場形勢所迫才再度啟用,武漢會戰後日軍大本營大裁撤自然不會放過他。一個簡單的日本人事調動,就這麼簡單,跟萬家嶺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說這麼多並不是要否定萬家嶺,畢竟這一次戰役是中國戰場最接近圍殲日軍的一次戰役,雖然最終的武漢會戰國軍還是沒能改變失敗的命運,但全力一搏的日軍也付出了35000以上的傷亡代價,從此到44年前無力發動大面積的進攻,抗戰的僵持局面就此形成,這些都是每一個中國軍人用鮮血甚至生命換來的,值得我們尊重。

  最後就是著名的一個歷史鬧劇,必須在這裡還原歷史的真相。不少資料裡面提到萬家嶺關鍵時刻日軍空投200多軍官指揮戰鬥,由此來體現日軍的危急程度。我想說明的是這些作為嘎子順溜這樣的電視劇隨便說說還成,真要當成歷史紀錄片那是會教壞後人的,因為這個空投從硬體到軟體都無法在當時完成。

  首先就是日本傘兵出現的時間。空降兵歷史並不長,也就不到一百年的歷史,在日本出現就更晚了。1939年德國閃擊戰在歐洲所向披靡,尤其是利用空降兵突襲挪威,讓沒有資源學德國人玩坦克海的日本陸軍找到了在戰場高速機動的另一個途徑。不過頗為搞笑的是,海軍也盯上了這個新鮮玩意,然後互相看作仇人的陸海軍各起爐灶玩自己的傘降部隊。

  陸軍在40年秋天靠著朝日新聞提供的美軍空投訓練寫真集在濱松航空學校搭起了日本陸軍空降部隊的草台班子,直到41年2月20日才第一次傘降成功,還是從東京讀賣公園的塔上跳下來的。等到第一支空降部隊組建完畢已經是當年的11月,這已經離萬家嶺大捷過去了三年多;海軍起步就更晚了,41年5月才開始在鹿島訓練還摔死了一個,正式成軍倒是跟陸軍差不多,但也無法趕上萬家嶺這班車。考慮到有專業培訓的部隊都這麼晚才出現,那些沒經過訓練的軍官跳傘。。。。。。。。。難道鬼子嫌萬家嶺死的不夠多?

  其次就是運輸機的問題。日本飛機在二戰中名聲在外,不過運輸機就比較扯淡了。1934年美國人試飛了運輸機DC-2,日本陸軍根據其為藍本在1936年才仿製出第一架運輸機,等到審查完畢確定型號已經是1937年11月的事情了,根據日本慣例這款運輸機定名為九七式運輸機(神武紀年2597年),而此時距離萬家嶺戰役已經不足一年。這種運輸機每架可搭載8名士兵(或者軍官),假定運輸200名軍官至少需要30架左右才能完成空投任務,但這款運輸機到38年底的總產量不過才19架,而海軍當時根本沒有運輸機這種玩意存在。曾經有好事的果粉反問我難道不可以用轟炸機搭載這些軍官?我無語了,炸彈倉掛著軍官到陣地上空直接扔下去。。。。。。。。。肉餅很好玩麼?

  《一寸山河一寸血》裡面曾有國軍老兵親口說當時看到鬼子空投軍官的鏡頭,我無意指責這些老人說謊,畢竟80歲以上的老人難免會混淆時間空間,雖然我們尊重這些為國浴血奮戰的老兵,但歷史就是歷史,不能用感情來改變它,也無法改變。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