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之戰的歷史評價:一代梟雄曹操的深謀遠慮
初看起來,關中這場叛亂,是曹操沒有聽高柔的勸諫而導致的,是由曹操疏忽大意的錯誤所致。但是,後人多認為,曹操就是要逼反那些表面上遵奉朝廷,實際上是各行其政的關中諸將,為名正言順地剿滅他們製造借口。可以說,從一開始,曹操就是有預謀的。
《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開篇就有:「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第一件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道」:「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因此,曹操要先使自己在道義上處於優勢。
渭南之戰,曹操自詡為"兵之變化,固非一道"而靈活用兵的成功戰例,頗受當時與後世的關注。在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進爵魏公時,漢獻帝在詔書裡褒獎曹操渭南之戰的功績時說:「馬超、成宜,同惡相濟,濱據河、潼,求逞所欲,殄之渭南,獻馘萬計,遂定邊境,撫和戎狄,此又君之功也。」
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在《檄吳將校部曲文》中稱及此戰說:「近者關中諸將,復相合聚,續為叛亂,阻二華,據河渭,驅率羌胡,齊鋒東向,氣高志遠,似若無敵。丞相秉鉞鷹揚,順風烈火,元戎啟行,未鼓而破。伏屍千萬,流血漂櫓,此皆天下所共知也。」曹魏文人繆襲曾作《平關中》,言曹公征馬超,定關中也。曰:「平關中,路向潼。濟濁水,立高墉。斗韓馬,離群凶。選驍騎,縱兩翼,虜崩潰,級萬億。」
晉朝文學家潘安在《西徵賦》讚揚:「魏武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彼雖眾其焉用,故制勝於廟算。」北魏時期鎮遠將軍楊侃卻認為:「昔魏武與韓遂、馬超挾(潼)關為壘,勝負之理,久而無決。豈才雄相類,算略抗行,當以河山險阻,難用智力。」
唐朝詩人岑參在《東歸晚次潼關懷古》誇讚:「行行潘生賦,赫赫曹公謀。川上多往事,淒涼滿空洲。」元朝史學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點評說:「曹操估關中而遠征張魯,伐虢取虞之計也。蓋欲討超、遂而無名、先張討魯之勢以速其反,然後加兵耳。」並認為當時天下的兵馬,以「關西之兵最為精強」,之所以被曹操打敗,是因為「法制不一」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