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會戰簡介:國軍成功保衛了芷江空軍基地
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戰役,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稱「芷江作戰」。戰爭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在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里。在王耀武指揮下,湘西會戰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殲敵3萬餘人 。湘西會戰最後一仗主戰場為懷化漵浦縣的龍潭鎮、溫水鄉和邵陽市洞口縣的高沙、江口、青巖、鐵山一帶。戰役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湘西會戰的勝利標誌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
在1944年日軍「一號作戰」中,國民政府在各地敗退影響的不只是前線防禦,對中美空軍的合作也造成莫大損失。在抗戰期間中國在各地主要城市興建機場,讓空軍得以使用戰術支援陸軍;但一號作戰讓空軍在衡陽、零陵、寶慶、桂林、柳州、丹竹(在廣西平南縣)、南寧等地的7個空軍基地和30餘個飛機場,相繼被日軍佔領或搗毀。
1945年3月開始的鄂北老河口之戰中,那裡的機場也被摧毀。這樣,芷江機場就成了美國戰略空軍在華的唯一的前方機場。該機場經擴建,從當地起飛的轟炸機不但沉重地打擊了在華的日軍戰略目標,也直接威脅著台灣一帶的日軍設施。東京大本營認為,在日軍進行抗擊美軍登陸中國沿海的作戰時,從側背芷江機場起飛的中美空軍,將會給日軍造成重大傷亡,因此,日軍認為必須搗毀這機場。
除了摧毀機場的首要目標外,次要目標是保持湘桂鐵路(長沙至南寧)、粵漢鐵路(廣州至武昌)之暢通;再者1945年2月打通中印公路後,每個月近5萬噸的物資輸入中國強化重慶政府的戰鬥能力,在美軍總顧問魏德邁的規劃下這些物資補充中國現有部隊,將重組成30個美械師。國府也因此調整部隊,將當時尚具戰力的部隊整並為第四個方面軍並接受美械補給,當時有第三、第四方面軍在華中接受整補,為拖延這批美械部隊造成的戰略壓力,日軍希望以攻擊拖延中國反攻時間而進攻該地區。 本次會戰,日方由第20軍司令官板西一良中將指揮,中方由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指揮第三、第四方面軍、第十集團軍防守作戰。
雖然看起來會戰目標明確,但自戰略觀點思考卻是邏輯不通的作戰計畫。1944年底以前美軍確實只能依靠中國基地對日本領土與佔領區實施戰略轟炸,但1945年美國已經對菲律賓與太平洋諸島實施反攻,損失一兩個中國機場根本不影響戰爭局勢,同時滇西緬北會戰的成功讓重慶政府流入更多美援,還可以把當時駐緬北的戰力轉用,不一定需要靠整編中的部隊作戰,像是新六軍在重慶政府的堅持下便在1945年初空運回中國強化國府戰力;但日軍方面在1944年底太平洋戰線潰退而急轉直下後日本的戰爭目標已經轉向本土防禦,在華部隊許多在一號會戰後兵力尚未補充完成,光是防禦就相當吃力,硬要進攻只會加速在華軍力折損,並非上策。
在此消彼長之下,正常思維應該是收縮防線爭取時間強化本土防衛能量。但日本陸軍在這種時候卻缺乏面對現實的決策,仍希望以攻擊來取得更多的優勢,且認為當時戰力足以打垮更換美械後的國府部隊。實際上在日軍內部沙盤推演時參謀便提出警告,甚至提出美軍空運國軍部隊至芷江前線此種作法,但是駐華日軍高層仍選擇性無視許多兵推出現的極端不利狀況並決定發動此次戰役,結果也如兵推一般,日軍從一開始便陷入僵局,到最後全面潰敗。
4月初,日軍第20軍司令官阪西一良中將駐邵陽指揮日軍分三路向湘西進發:南路第34師團及第58旅團等由新寧、武岡、武陽向洪江進攻;中路第116師團、第47師團等由邵陽沿邵榆公路西進,突入安江,直取芷江;北路第34師團進攻新化、辰溪、漵浦;另以第64師團、第68師團向寧鄉、益陽佯攻,以牽制中國湘北軍隊南下,企圖一舉攻下芷江。
4月26日3000餘日軍向綏寧、洞口至洪江的要地武陽進犯,武陽駐軍第9連與數倍於己之敵苦戰4晝夜,全連壯烈犧牲,武陽陷敵。5月4日起第5師經3日激戰,攻克武陽,殲敵58旅團長以下1500餘人。武陽大捷是湘西會戰由被動變為主動,由防禦轉為反攻的標誌,為反攻作戰打下了基礎。5月6日,中國軍第四十四師一部克復新寧城。5月7日,中國軍第一二一師與第四十四師之一部增援武岡,圍城日軍受重創後逃遁,武岡城解圍。5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下達了中止芷江作戰命令。 從5月9日至6月7日,中方反攻。日軍轉入戰略收縮防禦階段。 在戰役中,國民革命軍雖然尚未完全換裝美械,但是借由這些尚未換裝完全部隊的火力,加上中美聯合空軍的空中支援,即將日軍阻擋在第一線防衛上,並將日軍打到喪失進攻能力。在作戰後期由原路反攻。在國軍有效的防禦反擊以及中美聯合空軍的支援下,以優勢兵力將四路日軍直接當面擊破。日軍於6月7日退回原出發地,戰役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