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口戰役的指揮官湯恩伯:被譽為「抗日鐵漢」 | 陽光歷史

 

A-A+

南口戰役的指揮官湯恩伯:被譽為「抗日鐵漢」

2016年03月24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269 次

  當年的《大公報》名牌記者,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人民日報》社長的范長江先生,在1937年寫了一篇《南口碟血記》。他在文中動情地寫道:「湯恩伯,這個鐵漢子,他不要命了。這確是厲害。十三軍從軍長到勤務兵,他們全不要命了!大家都把一條命決心拼在了民族解放戰爭的火線上……」

  「抗日鐵漢」的美譽,湯恩伯應該當之無愧。因為在南口保衛戰和台兒莊會戰中,湯恩伯的「表現」,確實是可圈可點。

  誓死守南口一寸山河一寸血

  南口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往西,可進佔察哈爾,威逼綏遠,遙撫大西北之側背;往南,則可直下晉北,奪取入晉通道。南口,真可謂扼察、綏、晉之咽喉;其得失,系三省之安危。

  蔣介石對控扼南口高度重視。他思慮再三,決定任命湯恩伯為第七集團軍前敵總指揮,率部防守南口,傅作義、劉汝明分別擔任第七集團軍正、副總司令,以利協同作戰,並調衛立煌的十四集團軍北上增援南口。湯部等援軍到達後實施反攻,內外夾擊,重創日寇。蔣介石要求湯恩伯:「無論如何艱難,必須死守至少8到10天,等待援軍的到來。」

  8月3日,湯部13軍先頭部隊89師到達南口。8月4日,日軍步騎混合部隊1000餘人在空軍掩護下,向南口進犯。接著,日軍調集第一、第二、第十一、第十五等4個混成旅和阪垣的第五師團共4萬餘人,用飛機、大炮和坦克開路,向我南口、張家口一線守軍陣地展開猛烈進攻。敵酋阪垣誇下海口:「三天拿下南口!」

  開戰以來,日軍飛機結隊而來,往我陣地和防區丟炸彈,見房就炸,見人就炸,見牛羊也炸;日軍炮兵每天將成千上萬發炮彈傾瀉到我軍陣地,使我軍陣地幾成一片焦土,然後是敵坦克掩護著敵步兵衝鋒。13軍將士同仇敵愾,靠步槍、手榴彈和大刀,築起「血肉長城」,與敵展開殊死搏鬥。

  8月11日,我13軍84師529團,堅守南口車站和龍虎台高地,與日軍獨立混成第十一旅團反覆爭奪龍虎台高地,陣地幾次易手。當晚,團長羅芳圭竟率兩連士兵,衝進敵坦克群,用手榴彈捆在一起,猛炸敵坦克履帶,炸毀敵坦克車6輛,擊斃敵軍300餘名……

  8月19日,中、日雙方在南口一線展開空前激烈的攻、防爭奪戰,兩軍在黃樓院、居庸關等地的拚殺進入白熱化狀態。一日間,中國軍隊傷亡高達1.2萬人,日軍也同樣遭受重大傷亡,陣地上橫屍遍野,血流成河……

  由於我軍傷亡過重,馳援南口的衛立煌第十四集團軍在北上途中又遭日軍重兵截擊並被山洪暴發的永定河所阻,遲遲不能到達南口。湯恩伯只得下令所部縮短防線,改線形防守為重點防守,分別以居庸關、黃樓院、鎮邊城等為中心,形成三個重點防守區,繼續堅定地執行蔣介石18日的嚴令:「固守現有陣地,最後必須死守懷來,待援出擊。」

  20日,日軍突破張家口一帶長城防線,佔領神威台陣地,兵鋒直指張家口防線。張家口一旦失陷,日軍便可迂迴到南口側面,使13軍腹背受敵。湯恩伯見援軍遲遲未到,13軍將士又處於危險萬分的境地,便當機立斷,再一次收縮防線,改「三個重點防守區」為居庸關、橫嶺城、延慶、懷來四個防守點。他再三嚴令各級官長:「如有營團以上的官長怕死,我老實不客氣地告訴你們,你們自己拿頭來見我好了!」

  25日下午4時,張家口失陷,戰局急轉直下。為保護劫後餘生的13軍忠勇將士,湯將軍長歎一聲,抹一把英雄淚,於26日下午,決定放棄固守的陣地,下令全軍突圍,向桑乾河一帶退卻。隨後,湯恩伯率前敵總指揮部隨從人員撤離懷來縣城,進入山西境內。

  湯恩伯在懷來指揮南口戰役20多個日日夜夜,前敵總指揮所幾次被敵機炸毀,湯恩伯也幾次差點被炸死;最後,他只得藏身防空洞,日夜不離軍用地圖和電話機指揮前線部隊與敵作戰。在懷來的日子裡,湯恩伯可以說是廢寢忘餐和嘔心瀝血。范長江在《懷來回憶》中這樣寫:「湯恩伯先生因為日夜辛勞的結果,瘦得不成樣子,兩個眼睛深深地凹入,整個身子剩了皮包骨頭,我們驚異他消耗的如此厲害,幾乎有幾分認不清楚。原來猛攻南口的日軍,在優勢的兵力武器條件下,湯恩伯實遭受空前的勁敵,故日夜操勞,精密指揮,已半個月未曾得一安眠的機會,整天和電話地圖接近,時時注意敵人一寸一尺地移動,我們一次一次的戰鬥經過……」

  南口戰役,日軍動用兵力約7萬人,我軍參戰部隊為6萬餘人。日軍被殲1.5萬人,我軍傷亡2.7萬餘人。南口戰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造就了湯恩伯「抗日鐵漢」的英名。





給我留言